李商隐名句“留得枯何听雨声”:为何被林黛玉吟诵时更改一字?


李商隐名句“留得枯何听雨声”:为何被林黛玉吟诵时更改一字?

黛玉葬花

朋友们知道:在《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携众人游览大观园时有一段水中划船的秋景描写。贾母等人上一只船;迎春姊妹等并宝玉上了另一只。原文是:“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 ‘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读到这里,朋友们也许疑惑:林黛玉既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为何又独喜其“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呢?考证起来:此句原出自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中。其背景是诗人刚离开长安崔雍和崔衮两兄弟家里,夜晚寄居在一户骆姓人家的园亭里。旅途寂寥,又兼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秋雨,不免想念起远方的友人。全诗是: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名句“留得枯何听雨声”:为何被林黛玉吟诵时更改一字?

残荷听雨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翠竹环绕的池水清沏见底不见一点灰尘,我寄宿在骆氏亭里思绪却像长了翅膀一样越过千万座城池飞向长安的崔雍崔兖兄弟那里。秋日的阴霾弥漫在四周傍晚的庭园已被秋霜染成了白色,更兼下起小雨池塘里的荷叶虽已干枯却传来清晰可辨的滴答声使我久久难以入眠 ——阅后得知:这是李商隐的一首羁旅感怀之作。可这里应当指明的是,最后一句原是:“留得枯荷听雨声”,而并非是林黛玉说的“残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后来人们传抄有误呢?笔者曾查阅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戚序本、庚辰本、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等,发现每一本均为“残荷”,只有舒序本保持了李商隐原诗的“枯荷”。这样看来:“留得残荷听雨声”应该是作者的刻意改笔......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李商隐名句“留得枯何听雨声”:为何被林黛玉吟诵时更改一字?

群芳开夜宴

笔者以为:但凡书中有作者这样刻意为之的错误,均为其有意引发我们的深层思考:这里显然是要引导我们把水中之“荷”与黛玉其人联系在一起,即:林黛玉在“金陵十二钗”与诸花的对应中恰为“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菡萏等。而林黛玉在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章中宝玉的生日聚饮上抽的“花名签子”正是芙蓉。原文是:“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而说到“芙蓉”,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木芙蓉,一类是水芙蓉——水芙蓉即荷花。黛玉抽的芙蓉签子上既然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露”即水,这里显然指的是水芙蓉......而“枯荷”与“残荷”相比,初看相似,细辨又微有差别,即:“残”的本意是指坏的、破的,不完全的。多指遭受外力摧残而导致;而“枯”的本意多指动、植物干瘪,枯萎,多为自然形成。所以,“残荷”不一定枯萎;而“枯荷”不一定残破。这样以来,我们就读懂了作者改笔的用意:他是在用“残荷”隐喻黛玉。或者说是让她看到水中的残荷联想到了寄人篱下、身世飘零的自己......

所以,留得残荷,静听风雨——既是宝、黛凄婉爱情的真实写照,也预示着贾府毁灭之前的欲来风雨!

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甲辰本百二十回和高本《红楼梦》

《红》海无涯,欢迎评论、转发、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