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養子趙宗實,他才是讓曹丹姝背上罵名的第一人

最近的熱播劇《清平樂》,宋仁宗因為一直沒有兒子,受到朝中官員的層層威逼,上演了大型的催子現場,惹得仁宗無奈之下,收養了自己的親侄子趙宗實。電視劇中,我們所看到的趙宗實在曹皇后的教誨下,飽讀詩書,文質彬彬,待曹皇后更是體貼呵護,在曹皇后傷心的時候,安慰她,揚言要等到自己長大後,保護曹丹姝不受傷害。

可是,歷史上的趙宗實,竟是讓曹丹姝背上了“賣夫求榮”“賢德崩塌”的罵名。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宋仁宗的這個養子趙宗實是如何讓曹丹姝背上罵名的。

宋仁宗養子趙宗實,他才是讓曹丹姝背上罵名的第一人

《清平樂》劇照小趙宗實

趙宗實一波三折的帝王之路

歷史上,宋仁宗趙禎三十而立,卻依舊沒有皇子,群臣擔憂,紛紛諫言讓仁宗收養趙允讓(算是堂兄吧)的第十三個兒子趙宗實,趙宗實4歲進宮,在皇后的栽培下不斷成長,等到他8歲的時候,由於仁宗有了第二個兒子,便把趙宗實又送回了王府,沒想到這個二兒子沒過多久,便又再一次不幸夭折。接著,趙宗實又被送入皇宮,一直等到宋仁宗的第三個兒子降生,趙宗實再一次被送回王府。

如此一波三折的道路,歷史上並未記載趙宗實是什麼樣的心境。

直到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已經52歲了,他終於斷了再此生有皇子的希望,聽從司馬光的諫言,立趙宗實為皇子,此時的趙宗實已經30歲了,也已經與曹皇后的侄女高滔滔有了3個兒子1個女兒,當他聽到皇帝要自己要去皇宮做太子時,他竟然拒絕了。

宋仁宗養子趙宗實,他才是讓曹丹姝背上罵名的第一人

《清平樂》劇照小趙宗實

當時,趙宗實的父親趙允讓剛剛去世,他便找藉口說:

我父親剛死,我還在守孝,不接受皇帝的任命,去宮裡當太子。

等到守孝期過了,宮中有人接他去做太子,他又一次推辭說:

我最近病了,在床上起不來,去不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宮中又來傳旨意,趙宗實依然咬定說:不去,不當!並告訴那些人:

非敢邀福,以避禍也。

僅僅八個字,卻道出了趙宗實對自己做太子的態度,他認為,去宮中做太子是一個災難,並不像人人所稱道的那樣,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就這樣,脫了半個多月,宮裡的太監也已經傳旨傳了18次,直到趙宗實身邊的親信把正反利害給趙宗實講了一遍,說:“即使你不去做太子,那不是抗旨嗎?這就不是禍了嗎?”於是,趙宗實思來想去便聽了親信的話,乖乖去宮裡做太子。

公元1063年,54歲的宋仁宗去世,趙宗實改名為“曙”,登上皇位。

宋仁宗養子趙宗實,他才是讓曹丹姝背上罵名的第一人

《清平樂》劇照趙宗實

趙宗實為何不願做皇帝?

分析了趙宗實這一波三折的帝王之路,才發現他一直被宋仁宗當做備胎,只要仁宗有了皇子,就把趙宗實送回家,皇子夭折,又被喚回來,他像一個物品一樣被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沒有一點權力決定自己的去留,

所以這也是趙宗實在三次往返之後,留下的後遺症。

但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在於趙宗實的父親趙允讓,他也曾被宋真宗趙恆當做備胎,一波三折的送入宮中,本來想著喜氣洋洋的將來做皇帝,沒想到趙禎出生長大繼位,趙允讓的備胎之路完結。

而趙宗實也是怕自己真的步入父親的後塵,別皇帝沒當著,在歷史上也被安上備胎的稱號。

這兩點,是趙宗實(下文稱趙曙)不願去宮中做太子的重要原因。

宋仁宗養子趙宗實,他才是讓曹丹姝背上罵名的第一人

《清平樂》劇照宋仁宗趙禎

曹丹姝起廢帝念頭

按理說,曹丹姝一生無子女,僅僅撫養了趙宗實一人,理應是把一生所學所懂之理教授給趙宗實,但趙宗實並未像仁宗一樣,處理政事兢兢業業,對待百姓如衣食父母,而是整日稱病,神經兮兮,讓人震驚。

宋仁宗過世後,要給趙曙穿皇袍,可趙曙轉身就跑,不願意穿皇袍,後來還是在宰相韓琦的追趕下,硬是給趙曙穿上皇袍,而穿上皇袍之後的趙曙目光呆滯,一下子跪倒在地,痛哭流涕,朝臣都以為是趙曙因為仁宗駕崩傷心過度,紛紛稱讚趙曙是孝子。

可誰能想到,七天之後,宋仁宗入棺的時候,趙曙竟然在先皇的靈柩前跑來跑去。再之後給宋仁宗下葬時,趙曙就躲在宮裡不出來,稱病為藉口,不願意去給仁宗送終,曹皇后一人給仁宗送終的路上,十分淒涼。

趙曙即位後,時常稱病,甚至是不理朝政,曹太后一怒之下,覺得自己白白教誨了這麼多年的養子,竟起了廢皇帝的念頭,後來在韓琦的勸阻下,才打消這個念頭。

宋仁宗養子趙宗實,他才是讓曹丹姝背上罵名的第一人

《清平樂》劇照曹皇后與趙宗實

趙曙為何讓曹丹姝背上罵名?

趙曙在位四年,雖然不怎麼理會朝政,但是卻十分會用手中的權力,為家人晉功加爵,也正是因為他晉功加爵的做法,讓天下百姓冤枉曹皇后,揹負“賣夫求榮”的罵名。

宋仁宗喪事剛辦完不久,趙曙就開始在朝堂上討論,要為自己的親生父親趙允讓封

“皇考”,但朝中大臣並不願意,因為若是封了“皇考”那就等於承認趙允讓與宋仁宗趙禎平起平坐,都是皇帝所以最多隻能封趙允讓為“皇伯”,這樣對於宋仁宗來說,也符合他們的兄弟名分,但是皇帝趙曙並不同意。

突然有一天,皇太后頒發了個旨意,旨意稱:

皇太后有旨——濮安懿王、譙周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遊縣君任氏,可令皇帝稱親。濮安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並稱後。

大概意思是:要封趙允讓為皇帝,列入皇考之位,而趙允讓的三位夫人為後,併入皇室。這個聖旨一頒發,朝堂上下,天下百姓都為之震驚,曹太后這樣一個遵守規矩,賢德謹慎的太后,怎麼會做出這樣一道聖旨讓趙允讓與宋仁宗平起平坐?曹太后是不是年紀大了,糊塗了?

聖旨一頒佈,很多人都不淡定了,更有民間百姓開始罵曹太后“賣夫求榮”“不配為賢德太后”,認為太后是為了趙曙,而同意封其生父趙允讓為“皇考”。

宋仁宗養子趙宗實,他才是讓曹丹姝背上罵名的第一人

旨意下來沒多久,就有人查出來,趙曙是用何種手段,勸服了曹太后,做出封皇考的決心的。

事發當天,朝中官員在宮中參加桃花會,賞桃花之餘,眾臣子都喝了酒,而擁立趙曙一派的人便一個勁兒的輪番給太后敬酒,便灌醉了太后,趙曙趁太后酒醉之餘,讓曹太后畫了押,印了章。

這不禁讓朝堂之人憤怒,可趙曙卻覺得,事已至此,旨意也已經頒佈,就到此為止吧,可韓琦、歐陽修等人依然上書諫言,稱此事不妥,但趙曙並未理會,更是把這些人一一貶謫。

趙曙僅僅在位四年,在朝時,雖時時稱病,為了給生父名諱,不惜讓曹太后背上罵名,但也算是有些功績可圈可點,比如他對科舉考試的改革、對冗官冗吏的規整等,都為王安石變法做了充分的鋪墊。

參考文獻:如果這是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