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玄素上书劝谏太子李承乾不成反被打,当时他为何不直接上书李世民?

猫爷历史观


在在唐朝贞观中期,所有人都以为未来的皇帝就会是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产生,没有人会怀疑有人能有实力和他二人争夺这个储君的位置。

但是,渐渐人们觉得这个储君的位置马上就不会是太子李承乾的了,因为他是个瘸子。但是这并没有让李世民觉得这个儿子做不成未来的皇帝甚至多次重申李承乾永远都会是大唐的太子。

但是李承乾不这么想,因为他发现自己的父亲越来越宠爱另一个皇子,他的弟弟,魏王李泰,甚至这种宠爱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他开始担惊受怕,也开始放纵自己。

不得不说这时候的李泰是聪明的,他不仅做了朝中的左武候大将军雍州牧,并且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荣宠非常,又聪颖好学,投李世民所好建立了文学馆。

这个文学馆,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也建立过,这个时候魏王又想建立文学馆,但是太宗同意了。这个决定更加让李承乾害怕,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弟是冲着自己的位置来的,也许,父亲还不知道。

其实李世民在宠爱魏王李泰的同时,并没有动废立太子的心思,当时李世民是非常想把李承乾培养成一国之君的。因为在太宗的心里,是爱着这个儿子的。

当时的李承乾其实已经很不成样子了,整日玩了奢靡,同时宠爱一个名叫“称心”的男宠,这些太宗其实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李世民除了杀了这个称心以外,并没有过多的责怪太子,但是在李承乾的心中,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纵然李世民在驾幸洛阳时让太子监国,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东宫,仍然无济于事。

李承乾却还是越闹越凶,甚至闹到了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

然而事与愿违,李承乾看着越来越受李世民喜爱的李泰,心中越来越不安了,这种超越了李泰的品秩的过分的宠爱让李承乾更是恨得牙根痒痒。他知道李泰表面上不动神色,其实暗中培植的势力随时有可能对他造成致命一击,于是他决心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纵然他是自己的亲弟弟。

但是李承乾制定的刺杀计划却失败了,这免不了李泰对太宗的一顿哭诉。于是另一个计划在李承乾的心中浮现了出来,谋反!他打算逼宫让李世民让位给自己。

但是造李世民反的人都没有取得过成功,李承乾也不例外。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但是李世民没有杀他,贬位庶民,徙居黔州,并于次年病死。

而那个几乎在李世民面前做到了无声无息把太子拉下马的魏王李泰,他这时满心以为这个太子之位就是自己的了。于是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见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这个谎言并不高明,褚遂良的一席话让李世民彻底看穿了这个谎言,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李泰做了皇帝之后,最有可能做的事情其实是杀掉他的兄弟。

果然这时候李泰又下了一步臭棋,彻底把太子之位让给了一个从来不会进入别人视野中的皇子——李治,虽然长孙无忌等人已经开始支持这个仁孝软弱的皇子,但是并没有很多人给他过多的关注。

虽然朝中很多大臣还没有把目光投向李治的时候,同为皇子的李泰已经感到了李治威胁,于是他对李治说了一句充满恐吓的话,而正是这句话让李世民下定决心放弃魏王同时立李治为太子。

李泰对李治说的那句话是:“你历来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处死,你难道就不担心自己的脑袋?”

十六岁的李治当即吓得面无人色,此后天天哭丧着脸,惶惶不可终日。李世民大为奇怪,屡屡追问他原因,李治不得不坦白交代,把李泰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皇帝听。

而差不多在此前后,李世民去看望了一趟废太子,言语之间不免又大加斥责。李承乾愤愤然地说:“儿臣既为太子,还有何求?皆因李泰暗算,儿臣才不得不与朝臣谋求自安之术,没想到被野心家教唆,撺掇我犯上作乱。今天父皇要是立李泰为太子,就是跳进他的圈套了。”

李世民终于不得不完全相信李泰一旦登上大位,必定会清洗自己的兄弟的事实,不愿因让玄武门之变的故事重演的李世民绝对不能让李泰做太子,那剩下的唯一一个选择就是李治了。

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

而与此同时,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高小炮


张玄素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谏臣,因为忠直被李世民任命为东宫少詹事,辅助太子李承乾成长。但李承乾出生于和平年代,又生长在当时的天下第一家皇家,因此不懂忆苦思甜,整天就知道玩不知道学习进去。

张玄素奉命去辅助太子,见李承乾如此不堪于是就上书给李承乾劝诫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怎奈李承乾把好心当成驴肝肺,趁一个天气不太好有雾的早晨,派人埋伏在张玄素上朝的路上用棒槌暴打他一顿,张玄素差点丧命。


虽然张玄素差点被打死,但仍然没有放弃辅佐李承乾改邪归正,依旧是继续劝谏。只可惜这李承乾没有李世民的虚怀若谷,最终多行不义被废了太子之位。张玄素作为太子东宫的官员责无旁贷,也因此受牵连被罢官。

张玄素知道太子的秉性,他为什么没有直接上书给李世民,让李世民去管教李承乾不是更有效吗?我觉得张玄素没有直接上书李世民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张玄素是李世民派去辅佐太子李承乾的,如果直接上书李世民难免有打小报告的嫌疑,这样做好心最后就成了坏事,因而不可取。

第二,作为太子的辅佐之臣,让李承乾走正路上正道本来就是张玄素的职责所在。如果直接上书给李世民,显然是他自己失职了,没有干好李世民交代的事,有负重托,没有辅佐好太子。

第三,李世民这个人比较护犊子,如果张玄素直接上书给李世民跟上书给李承乾劝诫他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总之,李世民和李承乾是父子,张玄素无论如何直接上书李世民说太子的不是就是在告状,不但适得其反还会让李世民觉得他张玄素无能。因而综上原因,张玄素宁可被打死也不直接上书李世民是无奈之举。


秀才历史课


张玄素不是被打,而是被李承乾派人暗杀未遂。面对这种情况,他为啥不上书李世民?那要看他的本职工作是干啥的。

张玄素当时担任的是太子左庶子,一职,根据《旧唐书》的记载,这个职务的主要工作是“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可以视为太子的贴身秘书,还得负责纠正其错误。在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为了让一国储君往好的方向学习、避免走弯路,皇帝都会在其身边安排这种角色。

光从岗位职责来看,就决定了这是一份吃力不讨好、专门找茬的苦差,因此,担任这种工作的人,大多是为人正派、饱读诗书的儒家士大夫,这就决定了他们一般不招人喜欢。

我们再看看当时李承乾都干了些啥,以及他为啥要暗杀张玄素。

自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后,时年八岁的老大李承乾就被立为太子。在小时候,他还是比较优秀的,史称“性聪敏,太宗甚爱之”。甚至每当李世民身体不适、年幼的李承乾负责接洽军政大事时,都表现得颇识大体、有帝王之范。

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李世民奋力打拼,开创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武力强盛的贞观之治。但是,他的太子却越来越不像样子了,《旧唐书》称其“好声色,慢游无度”。按理说,男人好色也正常,但人家喜欢的可不仅仅是女子。当时有个十来岁的乐童,长得极为俊秀,且能歌善舞,由此得到李承乾的宠信,还给这孩子取了个名叫“称心”。

李世民知道后勃然大怒,把称心以及好几个跟李承乾交往密切的艺人都杀了。然而李太子不仅不悔改,反而因此茶饭不思、日夜痛哭流涕,私下里还设灵堂悼念自己的“爱人”,甚至从此连续好几个月装病不上朝。

这还不算,李承乾发自内心的对突厥风俗顶礼膜拜,他时常在东宫率领手下穿着突厥装束,吃羊肉、住帐篷,甚至表示等自己做了天子以后,要解发结辫当个突厥人。

此外,他还经常组织一群手下演练对攻,由于内容过于真实,甚至多次出现把人打死的情况。

对于这些脑残行为,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一波左右庶子自然是经常苦口婆心的劝谏,由此他们还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但李承乾跟他父亲不一样,他对这些谏臣深恶痛绝,声称当了皇帝后要杀鸡儆猴,“有谏者则杀之”。而对于眼下这几位现成的谏者,他真的付诸了行动,《资治通鉴》称“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太子阴使人杀之,不果。”也就是杀人未遂。


那为什么张玄素等人不向李世民告状呢?李世民是让他们作为老师的角色、帮助李承乾改正错误的,而不是让他们当通风报信的情报人员。况且,储君之位何其重要,李承乾的东宫也许早就被李世民安插了无数专业的眼线,对于儿子的所作所为他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不愿意自己十几年的心血白费,寄希望于张玄素这些士大夫帮助他悬崖勒马、洗心革面而已。

直白点这么说吧:自己的儿子是啥人,李世民一定清清楚楚;但左庶子张玄素等人的任务,就是帮太子改正错误。直接向皇帝上书投诉?首先有打皇帝脸的嫌疑,其次说明这些人无能——劝不了太子,就向皇帝告状,是想让李世民自己管教吗?那养你们这群人有啥用!

因此,后来李承乾被废后,张玄素等人都因为“不能谏争”,被免为平民。从客观上来说,这些人真有些冤枉,但敢接下这份夹在皇帝与太子之间的苦差事,原本就要做好背锅的心理准备。

但他们只是被免官而已,好歹保住了命。如果当初真向李世民告状,估计会面临更严重的后果。


正史漫谈


张玄素上书劝谏李承乾反被打,他却不敢上书告诉李世民,这是为什么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一个字,“”。作为太子的老师,他怕的的东西可多了。

第一怕

怕太子。太子李承乾可不是普通家的孩子,从远的说,今天张玄素当他的老师,明天等他当了皇帝,他就要给张玄素当爹(君父),换了你,你怕不怕。再者,太子打张玄素,可不是一般的打,那是准备要他的命啊。

太子讳其切,夜遣户奴以骑楇狙击,危脱死。

对张玄素搞夜袭,他差点就挂了。而且夜袭这件事,黑灯瞎火,很难抓到证据,就算是上书找李世民告状,太子也可以不认账,反而可能会再弄一次,那就基本上不可能生还了。现在不说,等于给太子卖个好,万事留一线,以后好见面。

第二怕

怕皇帝,准确的说是怕辜负皇帝的期望。当初李世民因张玄素忠直,迁他为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后来又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子。太子的左右庶子,相当于皇帝身边的侍中,中书令,在唐朝初期,这可是宰相的代名词,意味着等李承乾当了皇帝,张玄素就能当宰相。皇帝的期望,自己的前途,给了张玄素无尽的动力外,还带来了沉重的无形压力。怕干不好。

于是张玄素对李承乾要求非常严格,时不时要教育两句。张玄素初来东宫时,发现李承乾有厌学心理,于是劝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苟违天道.人神同弃。

李承乾不听劝告。后来李承乾逐渐染上了打猎、喝酒等嗜好,张玄素又劝道:

骑射畋游,亵戏酣歌,悦耳目,移情灵,不可以御。

劝得多了,李承乾就很烦,越烦越不听话。越不听话张玄素认为自己越要劝,就这样,李承乾忍无可忍,终于到最后下了狠手。张玄素如果将此事上书报告皇帝,皇帝会怎么想,会不会认为是他教得不好,有负所托。

第三怕

怕丢面子。张玄素之所以这样想,源自自己的出身很低。李世民和张玄素拉家常,问张玄素:“你以前在隋朝的时候做什么官?”张玄素答:“县尉。”县尉的品级是八品下(那时品分上下)。李世民追问:“在做县尉之前,你做什么官?”张玄素很不好意思地说:“九品之外未入流。”。张玄素本以为对话就此结束了,没想到李世民还问:“那到底是哪一曹的小吏呢?”如此追问,张玄素面如死灰,出门的时候都迈不开步了。

那个时候非常注重门第等级,张玄素因为自己的出身低,很怕教不好太子,所以竭尽全力的教,但用力过猛,适得其反。如果把太子谋杀自己的事上报,那自己的面子往哪搁,教来教去,教出个坏蛋,那今后怎么做人。

由于有这三怕,所以张玄素选择自吞苦果。

我说

子女教育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熊孩子到处都是,对这样的孩子,还是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出发,因势利导,让其慢慢的爱上学习,一味的严厉打压是不行的。这是我的一点想法,谢谢大家花时间观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