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電視那點事

也談電視那點事

電視劇的未來

3月4日上午召開的小組討論會上,文藝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鄭曉龍在談到中國影視作品現狀時表示,提高影視劇的創作水平,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要抓內容,要講好我們自己的中國故事。

鄭曉龍認為,前些年中國的影視創作一直在學習海外的東西,比如技術的運用、蒙太奇等等,但是在內容創作上並沒有下大功夫。如果沒有好的內容,產業再繁榮也沒有用。他舉例說,我國現在年產電視劇約1.5萬多集,“這是一種繁榮嗎?我覺得巨大的浪費。一年能播出去多少集?一年只能播出去8000多集,一半的戲是播不出去的,那不是就有一半的浪費嗎!”鄭曉龍接著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現在一集電視劇的製作費用約100萬計算,8000集就是80億元。“如果把這些錢用在前邊那8000集的製作上,那他們的經費就會更多,就能夠創作質量更高的作品。”所以,鄭曉龍認為,要實實在在提高影視劇的創作,不是錢的問題,是抓內容的問題,要努力講好我們自己的中國故事。

對此,我太有感觸了。

也談電視那點事

永恆的風箏

一年下來,數一數,有多少電視劇真正能夠入得了觀眾的法眼?

就說最近兩年,你能數得出幾部電視劇?

也談電視那點事

歡樂頌

2016年《歡樂頌》還可以,2017年,《人民的名義》和《風箏》火了。除了這幾部電視劇,你還有幾部能夠脫口而出的電視劇嗎?

一年365天,只有一兩部電視,其他時間,電視就是做擺設了,可能很多家庭基本上是這樣的。

平時我也思考,為什麼國產劇這麼不爭氣?為什麼這麼不受歡迎?我總是久思不得其解。有時候,翻半天想找個好電視劇看看,就是找不到如意的作品,最後還不如看看新聞。電視的功能僅僅淪落到只能看新聞,請問現在手機,自媒體,微信,網絡如此發達,還有幾個是靠看電視獲得新聞的呢?實在是悲哀至極!

也談電視那點事

人民的名義

其一,我們的製作成本低嗎?其實不低,就像鄭曉龍代表說的,如果砍掉一半的電視劇,用這一半的錢去拍另一半的電視劇,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關鍵是,問題還遠遠不止這個。問題是,所謂的偶像演員,小鮮肉,拿著天價片酬,拍出世界最爛的影視,但是導演和公司還照樣請他們,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天價片酬給大牌了,其他不知名的演員和普通工作人員只有喝西北風了,拍出的電視還能好得起來嗎?這其實是個好好分配資源的問題,既然小鮮肉擔不起大任,為什麼還要一錯再錯呢?

也談電視那點事

紅海行動

其二,我們缺技術嗎?其實不缺。從《戰狼2》、《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拍攝效果、票房反應和觀眾評價來看,我們已經具備了製作大片的本事,所以技術不是問題。說到這三部電影,我們不妨說電視和電影。一直以來,可能國產劇對電視的認識太隨意了,認為隨便拍幾個鏡頭,隨便幾句臺詞就是一集電視,這樣的情況,在40年前,觀眾還可能買賬,那個時候,有個電視畫面看就不錯了,並且還是黑白。現在可不同了。

其三,我們的電視錯在哪裡?鄙人愚見,我看電視有個習慣,對語言有要求,對故事有要求,對演技有要求,對製作也有要求,所以我很一般很難找到好的電視劇。因為,很多電視,語言差勁,對話蒼白,廢話連篇,故事情節簡單粗糙,人物沒有個性,性格描寫平淡,就像人們常說的是講話的戲,一個沒有藝術生命的東西,你說人民會買賬嗎?還有,很多電視,動不動就有50多集,其實只要看了第一集就猜到了結尾的電視,這樣的電視你還要興趣看嗎?

也談電視那點事

于成龍

前先年,宮廷劇盛行,每天都是宮廷鬥,請問,普通老百姓知道那麼多皇帝的故事嗎?太子和皇后的故事跟普通老百姓有很多關係嗎?皇后的故事很真實嗎?看來看去,不厭煩才怪。打開每一個頻道,不是康熙就是武則天,不是漢武帝就是慈禧,請問泱泱文明古國,除了帝王之術,還有一般大臣和黎民百姓嗎?為什麼不把以前的老百姓、普通的大臣和名臣好好挖掘一下呢?

我想大概是他們不懂歷史,也難得去讀歷史。所以,好像歷史就是易中天一個人的事。其實歷史就是過去的和事的故事,跟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但是電視製作人不關心這個,他們只關心請哪個大明星,要投資多少廣告費。至於內容,好像跟觀眾沒有半毛錢關係。前兩年為什麼《一代廉吏于成龍》口碑不錯,那就是比較深刻和真實地挖掘了這位歷史人物,事實上,這樣的歷史人物還有很多很多,為什麼鏡頭沒有對準他們,偏偏對準宮廷爭鬥呢?

比如婆媳劇,多年來,婆媳劇一直是霸屏大劇。其實,生活中有那麼多婆媳劇,很多東西真實嗎?

也談電視那點事

摔跤

兩會期間,我們的實力派演員馮遠征發聲:“我們關心外國的,比如《摔跤吧!爸爸》這個電影,主演能夠增肥、減肥,演丘吉爾的演員花四五個小時化妝;其實我們也有過拍老農民化妝很久的經歷,孫淳老師演戲,增肥幾十斤,又迅速減肥,這個沒有人去宣傳。拍攝時有零上五十度,也有零下四十度的工作環境,這個也沒有人宣傳。”

馮遠征說,要多加宣傳,讓年輕人看到這裡的艱辛,而不是一味追求光鮮、美麗的一面。

還有抗日神劇,這個就更加無需多說了。

為此,我們的導演和演員自以為在大題材IP方面打造電視,應該會成功,可是很多電視,根據統計,基本就是一半的電視被市場打臉了,連播出的機會都沒有。為什麼我們的導演和投資方等為什麼不去反思呢?

也談電視那點事

紙牌屋

記得前些年《財經郎眼》有一期節目談到美國的電視,美國的電視是按周播出,一週播出一集。很多年前,美國拍電視一直遵循這種模式:投資方首先給你100萬美元,你拍一集給市場看看,如果市場反響好,再給你100萬,繼續拍第二集,實際上,美國電視劇行業採取了這種反饋機制,會根據觀眾反饋對劇情人設作調整。

也談電視那點事

經久不衰的老友記

如果你拍的不合觀眾胃口,還可以糾錯調整,直到觀眾滿意為止。這樣就有利於控制成本,利於及時止損,一旦市場反應不佳,劇組和電視臺都可以迅速投入其他項目。如果借鑑美國的經驗,一方面大力做精品工程,把拍電視當做拍電影來做,成功率會高多了。另一方面,即使拍不下去了,也可以及時止損,不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我們的電視人,是否該反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