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幸福在書裡流淌


安生:幸福在書裡流淌

夢想是一本厚厚的書


每個人都會經歷人生至暗時刻,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救贖方式,我的方式就是讀書。

在經歷10年職場生涯,一朝前途戛然而止的這段日子裡,我重新拿起了擱置很久的《道德經》,希望通過讀書,讓自己安靜、沉澱下來,並能從中找到一些哪怕些許的力量,重新來過未來的10年。

還記得10多年前,我毅然決然從一所農村的中學辭掉公職攻讀東北一所“211”院校的研究生。

那個時候,能在體制內工作,對很多人來說,是多麼榮耀的事情。

誰要是隨便丟掉國家給的飯碗,真的會被認為腦子壞了。

而我,就是那個被認為腦子壞了不可思議的人,而且還是一個結了婚、有了孩子的女人。

尤記得的那天,當我從電話裡得知自己考研成績高出錄取分數線50多分的時候,激動得滿地打轉。要知道,這是我用7年時間,斷斷續續努力的結果。

這7年,經歷了一場刻骨銘心的失敗初戀,又因為母命難為,本著完任務的態度閃婚,並有了孩子。

期間,還擔任學校兩個畢業班的課程。

磕磕絆絆、陌生的家庭生活,忙碌的教學任務,初為人母的各種不適,讓我接近崩潰。

好在,心中一直有一個難以泯滅的信念,那就是,走出這閉塞的山鄉,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而唯一能讓那個我實現理想的,就是考研。

那個時候,鄉村裡沒有多少人知道考研是怎麼回事。

周圍的人還是從我的舉動中,才得知,考研就是讓一個女人可以“發瘋”學習、不顧家、不顧孩子、不顧周圍人的眼光和評價的一件“特大的事件”。

記得辭職的時候,校長大發雷霆,你這事是學校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為什麼不告訴他呢?

我想,這是我的小事,為什麼要告訴你呢?

最糟糕的是,懷揣這樣的“遠大”的夢想,手裡僅有幾本複習書。

很多時候,只能託哥哥、還有朋友從外地郵書回來。

正是在這樣異常艱難的處境下,我利用早自習、晚自習、課間休息時間,記單詞,做閱讀理解,和孩子們一起背誦。

剛開始,因為不知己不知彼,選報的學校太高大上,以至於兩次與研究生擦肩而過。

但我依然不死心,繼續拼命努力。

第三次考試,才發現,心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以至於複習總是停留在很多表面知識上。

當我意識到自己心態是個大問題的時候,同時也基本習慣了家庭、學校的生活,意識上自然比較放鬆了,沒有了之前非得考上研究生不可的想法。

倒是因為夢想還在,已經習慣了看書做題的生活。

就這樣,當我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複習了幾個月之後,抱著再試試看的態度,竟然“中舉”。

當聽到自己考的分數時,那天高興得竟然忘了給學生們上課,拉著來學校看我的母親去街道一頓逛。

記得我的班長打電話問我,“老師,您咋不來上課呢?”

多年後,這一幕依然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裡,出現在我的好夢裡。

當一個人有夢想的時候,生活都是香甜的。

後來想想,這段美好的經歷,其實與小時候愛讀書分不開。

安生:幸福在書裡流淌

有夢想的時候,生活都是香甜的




安生:幸福在書裡流淌

書是美好的童年,是初心,是人生溫暖的源頭

小時候,家裡有一些藏書。

記得父親總是把這有限的書鎖在立櫃一個抽屜裡。

要想翻看這些書,有兩種辦法,要麼就趁著父親睡著,我和哥哥分工,一個負責盯著睡熟的父親,另一個趕緊拿鑰匙開櫃子,偷偷地拿出那些書來,飛快地翻看,然後再偷偷地放回原地。

要麼就是偷偷觀察父親的臉色,要是父親高興,再三央求下,父親會特許我和哥哥看那麼一會,然後很快放回去。

父親抽屜裡的書,有《中南海畫報》《西行漫記》《說岳全傳》等。

每次看這些書,感覺在吃一頓豐盛的大餐,心裡美極了。

爺爺看見我和哥哥愛看書,陸續給我們買了好幾套小人書,有《濟公傳》《楊家將》等。

當然,這些書還是被鎖在櫃子裡,偶爾才有那麼一回才可以看見。

爺爺那時離休已多年,單位給他訂得是《老人》雜誌。直到現在,我覺得沒有一本雜誌能和這本雜誌相媲美。

雜誌編排的內容很豐富,有散文、小說、笑話,更有趣的是還有一些作家寫的關於美食題材的文章,林清玄關於剝菱角的文章,記憶猶新。當然,那時候不知道文學體裁,只感到書裡的世界真的太豐富。

當時還有一本厚實的《聊齋志異》,是爺爺借來的。

每天下午放學,我是飯不吃一口,就躺在爺爺軟綿綿的小床上看這本很有趣味的書。

直到現在依然記得,書裡幾乎每個故事結尾,都有一句話,“從此以後,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每每讀到這句話,總感覺心裡暖暖的。

當時太小,不懂幸福的我,感覺書中的幸福,應該就像陽光從玻璃窗上照進來,灑落在我們家的角角落落,暖烘烘的樣子。

直到今天,我仍然忘不了這幸福的感覺。

無論在工作中、生活中,還是經營自己的婚姻,這種感覺成為我和別人相處和諧的一個最重要的尺度和評判標準。

可惜,現實裡,並非到處是充滿陽光的味道。

正因為了這麼多的書,書帶給我們很多美好的感受,家人就特別愛讀書,也愛惜書。

記得有一本散文集,前13頁不見了,第14頁正好是鄭振鐸寫的《貓》。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至今清晰記得,“三妹最愛貓”回家第一句話就問,貓在哪裡。這不就是小時候活脫脫的我嗎?

對貓的喜愛,除過天性,大約與這本書有極大關係。

現在,我家就養著兩隻貓。

它們生長在樓房裡,給不喜歡交往和親近的現代人,帶去了很多溫暖。

還有一本書,直接刺激了我的味蕾,讓我在往後的生活裡,無論過得多麼悽慘,心情多麼糟糕,都願意以做飯、享用美食作為最好的調劑品,這本書就是《血濺津門》。

乍一聽書名,感覺內容應該是挺血腥的,其實,裡面有兩個點對我影響至深。

其中一段,是描寫日本人多多良蒸魚鱗、享用魚鱗的情節。

另一個是主人公郝明一段愛情故事。

他為了革命,忍著新婚妻子瘋姑失蹤的痛苦,常年累月和敵人周旋在前線,最後,終於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妻子。

主人公有堅定信仰,有對愛情的執著,這對我的價值觀產生了很大影響。

那個時候,不懂什麼是信仰,總覺得郝明身上有股堅不可摧的力量。

而我的周圍,時至今日,似乎始終缺乏這種力量。

周圍空洞的眼神,疲憊的精神,讓我更加急於尋回這種力量。

好在,對這種力量的感覺,已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裡,像種子一樣,正在發芽,成長。

二姐買回來的書,也成為我童年快樂生活的一部分。

記得她帶回來五本書,每本書上左上角都有“五角叢書”這幾個字,其中《廚房顧問》《世界四十九謎》對我影響至深。

我和哥哥非常喜歡這兩本書,把書的封面用牛皮紙包好,用毛筆寫上名字,甚至各自寫上各自的名字,彷彿只有這樣,這本書就名正言順歸為己有。

無奈,母親非常喜歡《廚房顧問》,因為她總要照著裡面做菜的方式,為我們做好吃的飯菜。

生活裡很多溫暖的味道,就是從這本書和母親精心為我們做飯開始的。

我成家後,依然喜歡這本書的味道,喜歡母親做的飯菜,喜歡充滿無限溫暖的生活。

我也深知,那些年,活裡的很多不快,就是讓我沒有了這種熟悉的味道。

好在,我自己知道如何去經營、延續這種溫暖。

《世界四十九謎》讓我到了不惑之年,很多時候仍然能用單純、好奇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從而不會過分在意一些非常現實、世故、讓大家看來很過意不去的事情,心境在某種程度上還算淡然。

美好的童年,基本上是在書堆裡度過。

書堆裡有母親帶給我們的溫暖,有姐姐給我們無言深沉的關愛,有我和哥哥的影子,有陽光陪伴,如此甚好。

安生:幸福在書裡流淌

書中有飯菜的香味,有母親的溫暖,有信仰的力量


安生:幸福在書裡流淌

人生不是迷途,有書裡的智慧在時刻掌舵、楊帆引航

讀研歸來,本以人生已經圓滿,沒想到,脫離學校,進入全新的單位,又開始了各種的複雜和不適。

最糟糕的是,沒有了之前積蓄的動力。

曾經很長時間,我很奇怪,一個人難道必須樹立類似考研這樣的目標,才可以有十足的動力嗎?

但我不想再去樹立考研這樣的目標。

我曾夢想,乘著考研的翅膀開啟人生不一樣的航向,但考研並沒有給我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我的生活被背景、功利、勢利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還有各種不堪的現實幾乎壓得喘不過氣來。

曾幾何時,我十分懷疑這些年從書中汲取的所謂正能量,是不是也經不起現實的洗禮。

因為,我的周圍,大家談論的總是誰家的誰是什麼大角色,誰家的誰,能量有多大。

當一個人僅僅靠書本上的東西試圖抵禦現實的摧殘,真的不堪一擊,畢竟,內心的城池實在太脆弱。

於是,在極度苦悶無助的時候,我又去翻王陽明、稻盛和夫甚至羅斯福大傳,即便這樣,總感覺我和這些偉大人物之間隔著某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堅不可摧,卻又不是熟記的一些經典理論。

就是在不斷閱讀和經歷生活和工作種各種難熬和痛苦的過程種,我幡然醒悟,這種堅不可摧的東西,不就是小時看的《血濺津門》中郝明的信仰的力量嗎?

問題是,這種力量從哪裡來呢?

絕對不是憑空、從純粹的理論而來。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才明白,不經歷世事的磨礪、不經歷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磨難,信仰的力量就是空談。

我才開始明白,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步踏實去追尋的意義所在。

是啊,就像路遙,不經一番寒徹骨,怎能牢固內心的城池;

不在世事中明辨,怎知自己該堅守什麼,該揚棄什麼。

而《道德經》,讓我更明白,世間萬物,善惡、美醜、長短、高下,這些相反的事物都是互依共存的,並且時刻朝著相反的方向在變化。

一個人,倘若眼裡僅僅能容得下好和善,容不下惡和醜,他始終沒有博大的胸懷去擁抱更多的美好,他也始終意識不到什麼樣的美好,才歷久彌香;什麼樣的幸福,才綿延六流長。

一個人倘若沒有虛懷若谷,上善若水的處下功夫,又如何能做到萬江歸海呢?

一次醒悟,需要某種觸動。

我的人生中,是讀書,觸動了我對陽光般幸福的不懈追尋、以及始終對溫暖生活的渴望和營造,還有時刻牢固著內心城池裡駐紮著的信仰的力量。

我想,一個人的幸福裡駐紮著一本書。

一個人的安生,有書,足矣!


安生:幸福在書裡流淌

交流也是一種溫暖的傳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