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爲什麼素質教育最終會變質?

公立學校的素質教育,則必然是借素質教育之名,毀滅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參與競爭的能力,行階級固化之實。

安生:為什麼素質教育最終會變質?

樂於學習是我們進化出來的本能。探索未知的興趣,是每一個人天生的本能。最高級的快樂就是理解的愉悅(The noblest pleasure is the joy of understanding.),這是達芬奇說的。

對已知的東西,我們很快就會乏味。

這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人討厭看電影的時候,旁邊有個人劇透的原因。

這也是許多人對電子遊戲樂此不疲的原因。因為新上手的電子遊戲之中,總有未知的環節,我們總能獲得加分。

當然,無論是書籍、影視作品、電子遊戲,如果永遠沒有新鮮內容,我們總有膩了的時候。這也是有些電子遊戲有意設定一些輸入極其複雜的動作的原因——順利使出操作技術很複雜的動作,往往能讓新手興奮不已。有這種動作在,遊戲的新鮮感能保持較長時間,不至於很快過氣。

任何事情,如果作為愛好,那麼往往是很爽的。如果是職業,那麼往往是很不爽的。

我們工作,無非是為了吃飯、活著而已。

工作為了活著,但是從本性上看,我們活著絕不是為了工作。

所以,上班如上墳。

只要存在階級社會,這種違拗勞動者自身意志支配生命的情況就會一直存在。貧富差距越大,勞動者待遇越低,工作壓力越大,心情越差。

僱傭勞動,僱傭者通過支付貨幣或者其他等價物獲得了別人勞動的支配權成為資本家,被僱傭者出賣自己勞動的支配權成為工人,同時以貨幣形式的一般財富形式得到了等價物。在這個交換中,工人的目的是換取滿足自身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是滿足他身體的生命力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資料。事實上一般工人在這個交換中不可能通過勤勞節約致富,他們越勤勞,生產出更多的商品,他們所增加的只是商品的數量,不是他們勞動支配權的等價物的商品的價值。在這種資產階級生產方式中,工人作為社會生產中最龐大的個人群體完全喪失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自己勞動的支配權是他們唯一的商品,他們的勞動和勞動生產出的產品都從屬於資本,工人作為人的個性都消失在這些外表豐富多彩的商品中。

這種壓力向前端傳導,就傳導給了孩子。

今天,許多孩子的學習,也是為了工作。通過激烈競爭,在現有的父母提供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基礎上,考上力所能及的好學校,有比較好的發展空間。學生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探索未知,而是為了未來的生計不得不讀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新一代勞動者,為資本選拔新一代勞動者,絕不是滿足孩子的求知慾。考試是選拔的手段,考試成績較好的孩子有機會在未來的工作中獲得較高的收入。因此,學生們不是主動選擇我要讀,而是被動選擇要我讀。

所以,上班如上墳的前戲,是上學如上墳。

一旦絕大多數人不再被生活重壓,那時的工作將不再是被迫,而是生存需要,是避免無所事事帶來的空虛的必要手段。

同理,那時的學習,也就不再是謀生手段的前展,而是迴歸自我完善、探索未知的手段。

那時,才是工作和學習能真正帶來快樂的時候。

沒有人強迫,大家就會放棄學習,沉湎於低級娛樂和感官刺激嗎?顯然不是這樣。

多少人上學的時候不喜歡體育課?多少人現在花錢健身?他們不惜每年數千(甚至數萬)的會員費,去道場、拳館、健身房、游泳館鍛鍊,甚至聘請私人教練、購買高級裝備(補劑)、自費參加比賽甚至去異國他鄉參加費用昂貴的訓練營。前者是任務,後者是愛好。前者苦不堪言,後者樂在其中。

許多勞動者(學生)在工作之餘,沉湎於低級娛樂和感官刺激的願意,一方面是侷限於他們的眼界,一方面侷限於他們的體力。

一方面,已知越多,未知越多,已知越少,未知越少。一個年紀輕輕即不得不走進工廠養家餬口的人,成為被資本控制的螺絲釘,認知範圍註定是有限的。他們很難知道,還有更多的未知世界等待他們探索。這樣的人,即使偶然原因,獲得了意外橫財,脫離了螺絲釘的位置,由於眼界的侷限,也很難脫離低級趣味和感官刺激。

另一方面,探索未知,需要足夠的精力。嚴重過載的螺絲釘,哪有精力?如果他們還有一點多餘的精力的話,也會被資本榨乾。一個算了一天在紡紗機前走了8-10個小時的工人,身心俱疲,很難有體力繼續去參加體育運動。一個死記硬背一天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的學生,頭昏腦漲,很難有腦力繼續探究科學問題。

沉湎於低級趣味和感官刺激,停止對未知的探索和自我完善,不是我們的本性,而是資本對人性異化的結果。絕大多數人為資本增殖而運動,然後接受資本提供的低級趣味和感官刺激。

這就是《美麗新世界》之中,低種姓人口勞動之餘,接受高種姓人口給他們配給的毒品獲得快感的現實版。

階級社會,絕大多數人服從統治階級意志。資本主義社會,絕大多數人服從資本,他們從生到死,就是為了資本創造利潤,而絕不是為了滿足個人愛好,實現自我完善、豐富個性。只有他們能為資本提供利潤,他們才有資格生存下去。勞動者個人的愛好和選擇必須服從資本的意志。

探索未知、自我完善的快樂是一種特權,永遠不屬於奴隸。

所以,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並從中獲得樂趣的特權,在階級社會之中,註定只屬於極少數人。這些少數人包括,統治階級、被他們選定的有天賦的特殊人群(比如終身教授)等等。

不過,還有很多人,即使有天賦也未必有機會獲得自我完善的特權。比如,第三世界絕大多數社會成員。《貧民窟中的百萬富翁》是娛樂片,切不可當真,絕大多數有天賦的第三世界天才,更大的可能在飢寒交迫中痛苦地掙扎,而不是在電視現場揚名立萬。

顯然,處於全球金字塔頂尖的發達的國家在世界分工中有資格獲得更大的份額,或者說剝削全世界,這樣的國家的社會成員,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機會更多。第三世界國家,社會成員喪失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機會,成為奴隸的概率更大。

整體看,全世界絕大多數人個人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與社會解放分不開。

在這個轉變中,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也不是人從事勞動的時間,而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佔有,是人對自然界的瞭解和通過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來對自然界的統治,總之,是社會個人的發展。現今財富的基礎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這同新發展起來的由大工業本身創造的基礎相比,顯得太可憐了。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餘勞動不再是發展一般財富的條件,同樣,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發展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的條件。於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本身也就擺脫了貧困和對抗性的形式。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並不是為了獲得剩餘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於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

古希臘時代,奴隸主不用承擔勞動的重擔,創造了希臘文明。希臘文明的背後,是數以萬計的奴隸。

當年,蘇聯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全球領先。今天,只有500萬人的芬蘭,怎麼把教育做到世界頂尖水平。

解決了生計和發展問題,彌平懸殊的社會階級,把大多數人從資本的控制下解放出來,不再時時刻刻為謀生為奔波,絕大多數人才有自我完善的可能。素質教育,才可能取代應試教育。

反之,如果不能解決生計和發展問題,彌平懸殊的社會階級,大多數人在資本的控制下為了生存激烈競爭,應試成為競爭的手段,那麼任何面向社會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素質教育,其實都難免是掛羊頭賣狗肉。

既然這個社會運轉的目的是為了資本增殖,而不是為了完善社會成員的素質,為了讓他們自由發展、自我完善,教育怎麼可能脫離社會的普遍規則呢?

公立學校的素質教育,則必然是借素質教育之名,毀滅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參與競爭的能力,行階級固化之實。

經濟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前提,只有經濟自由,我們才可能按照我們的自由意志,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才不必上學、上班如上墳。

絕大多數人的經濟自由則需要徹底改變極少部分人不勞而獲,絕大多數人勞而不獲的分配製度,或者說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