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会死吗”?面对这种问题,家长可4步进行“死亡教育


引言:

随着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育儿教育。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感恩教育、亲子教育等等……但是中国的死亡教育仍未受到重视。

当谈及死亡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变了脸色,回避死亡教育。因此孩子遇到关于死亡的问题,往往会感到困惑,并且会去咨询父母。

妈妈,你会死吗”?面对这种问题,家长可4步进行“死亡教育

案例

在前一段时间,小红在电视上,看到一段病人死亡的片段。小红很恐惧,便问妈妈:“妈妈,你会死吗?”妈妈犹豫片刻,回答道:“会,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听到这句话后,小红便开始哭闹不止,晚上也醒了好几次,并表示自己不想和妈妈分开。

过了几天,妈妈开始反思这件事,也认识到“死亡教育”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回避这个问题,但却无法回避。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孩子去看待生死问题。

妈妈,你会死吗”?面对这种问题,家长可4步进行“死亡教育

一、“死亡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失去什么?

1.身体不适、夜不能寐

“死亡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看到死亡现象之后,感到恐惧害怕。很多从未看到死亡的孩子,一看到死亡出现的场景,就会出现经常做噩梦、身体抽搐、说话表述不清的状况,往往会难以走出死亡阴影。

2.郁郁寡欢、失去勇气

很多孩子在遇到亲近的人死亡的情况下,会郁郁寡欢、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失去面对生活、正视一切的勇气,对生活表现得也不再那么热爱。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现。

妈妈,你会死吗”?面对这种问题,家长可4步进行“死亡教育

二、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通过阅读书籍了解死亡

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在电视剧或者电影中,看到一些生死离别的场景。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了解死亡呢?家长们不妨可以引导孩子去阅读一些书籍,从中正确认识死亡。

例如,可以阅读一些经典书目《死亡课》、《最好的告别》、《当呼吸化为空气》等,作为人类,我们都无法彻底告别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树立正确面对生死的观念。

妈妈,你会死吗”?面对这种问题,家长可4步进行“死亡教育

2、引导孩子进行情绪转移

当我们遇到伤心的事情,我们往往会出现悲伤的消极情绪,这这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情感表露方式。当孩子遇到亲人离去的情况,家长们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情绪引导工作,让孩子适当宣泄情绪,安抚安慰孩子。

与此同时,家长们还可以通过情绪转移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带孩子去游乐场,让孩子的心情得到愉悦,让孩子逐渐走出悲伤的阴影;

还可以带着孩子去参加一些夏令营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强身健体,磨练孩子的意志力与毅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孩子克服困难面对恐惧的勇气与信心。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事物之中,让孩子的情感得到转移,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强大孩子的内心世界。

妈妈,你会死吗”?面对这种问题,家长可4步进行“死亡教育

哭泣是在排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哭闹,哭泣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在悲伤的事情发生之后,孩子的哭泣是正常的。如果我们家长不让孩子哭泣,阻止孩子哭闹,那么孩子的内心便会产生不安的心理,出现不正常的状况。长此以往,会让孩子的内心崩溃。

3、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规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家长们可以给孩子普及一些正确的科学知识,花有花开花落,人有旦夕祸福,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让孩子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死亡。

生老病死、花开花谢是大自然的规律,人们无法改变。我们既要让孩子了解离别的悲伤,更要让孩子看到花朵的绽放


妈妈,你会死吗”?面对这种问题,家长可4步进行“死亡教育

4、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当孩子了解到人是会死亡的事实之后,我们还要注意孩子是否会出现对生活有悲观和厌倦的情绪,如果出现我们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当孩子对死亡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也应教给孩子正确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命有终点,但我们的奋斗却永无止境,在遇到亲近的人死亡之后,我们不能一蹶不振,而是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妈妈,你会死吗”?面对这种问题,家长可4步进行“死亡教育

三、总结

海纳百川,宜开放包容。敬畏生死,“死亡教育”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的内容。“死亡教育”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不吉利的话题,但是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怀赤子心热爱生活、用只争朝夕的劲头来寻觅奔跑的意义与生命的真谛。(配图均源自网络,侵删)




小哥哥陪你一起育儿,做最野的爸妈,关注我,了解更多育儿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