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教育安排招生和口碑交流的神器


原創: 朱兆偉 駱駝樹 2019-02-07

前言

這是我曾經的一篇舊作,最開端是在芥末堆的一次共享,我將文字稿進行了修訂,構成了兩篇文章(上和下兩部分)。文章宣佈之後,很受教育同行的歡迎。兩篇文章的閱覽量都過萬。我也因此結識了十分多的教育界老友。

後來,我將共享的內容進行了屢次優化,分別在中國校長聯盟、新東方用戶運營學院等多個途徑進行過共享,深受好評。19年春節期間,我將兩篇文章兼併,再次修訂。

謹以此文作為新春的禮物,奉獻給咱們。給咱們拜個年,咱們一同砥礪前行,讓教育變得更夸姣。

在移動互聯網年代,社群是訓練安排招生、口碑傳達的利器。社群在拉新、裂變、續費、老帶新、口碑傳達等方面都取得了奇效。

近年來,訓練安排的競賽越來越劇烈。

圖1中,一棟大樓中鱗次櫛比開滿了各式各樣的訓練安排。這現已是常態。訓練安排圍繞著校園、居民社區、大型商場構成集群效應。

時至今日,地推仍是線下安排最有用的招生手法。校園放學之後,學生手中被塞滿了各式各樣的招生廣告。學生不堪其擾,絕大大都時分,學生拿到DM單,隨手丟掉。DM單成了校園門口的垃圾。為了防止被丟掉的命運,各式各樣的DM單應運而生。

傳統教育安排招生有三板斧。地推,網絡推廣和賤價進口班。

這三種招生形式的功率都在下降。比方,一線城市地推帶來的商機越來越少。聽說,北京許多門店,單月靠地推只能招來幾(小於5)個學生。這種狀況會逐漸蔓延到二三線城市。

請咱們考慮一個問題:

地推之後,用戶去哪裡了?

沒有轉化的用戶,去哪裡了?

沒有續正價課的用戶,去哪裡了?

許多時分,咱們缺的不是流量。而是,咱們要把用戶留存下來。

首要,社群是一個流(客)量(戶)池!

其次,社群是一個增加裂變的陣地。

終究,社群是一個口碑傳達的擴展器。

社群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跟著新東方和好未來的下沉,互聯網教育的高速開展,各地線下訓練安排感觸到越來越大的壓力,招生難度越來越高,競賽越來越白熱化。

競賽這麼劇烈,傳統的招生形式功率越來越低。關於教培安排而言,晉級原有的打法,進步功率,迫在眉睫。

舉一個比方,2017年,IT訓練職業“大洗牌”。傳統的院校招生遭受毀滅性衝擊,招生人數均勻下降60%以上。多家以院校為首要招生手法的IT訓練安排,死於殘酷的競賽中。反而,傳智播客在上一年獲得了久遠的開展。這是由於傳智播客的黑馬學院招生首要靠社群營銷而不是院校聯絡。

職業教育也合適社群,越是重度垂直的職業,用戶的聯絡鏈會越密集,越合適社群系統啊。

在K12,好未來也將社群運用的爐火純青。還有寶寶玩英語、薄荷閱覽等在線教育安排。

社群逐漸成為頭部教培安排的標配兵器。那麼,咱們先來簡略瞭解下社群。

解密你知道的和你不明白的社群

社群年代已來,人人都在講社群。假如沒有社群,你或許就輸掉了一半江山。

什麼是社群?

每個人的瞭解都不相同。

許多人覺得,拉了一個群,就樹立了一個社群。

這種瞭解是十分淺顯的。

做社群,首要要考慮鏈接。移動互聯網年代,人們首要在哪裡?答案如同十分顯著,微信現已聚集了10億的用戶。所以,我今日共享的社群更多是依據微信的社群。

在此,我要側重提醒一點,00後的學生更樂意運用QQ而不是微信。當然,家長更樂意運用微信。

所以,咱們要依據不同的用戶,採納不同的方式。

由於,微信上的用戶首要集中在朋友圈和群。所以,微信社群裡一般有三件套:微信群、大眾號和朋友圈。

咱們每個人都會加入到各式各樣的微信群中。創業群、投資群、企業家群、同事群、眾籌群、協會安排群、學習群、電商群、講座群、職業群、活動群、同學群、……

許多人加入了一百多個群。群裡音訊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卻很少。所以,咱們只能將群設置成“免打擾形式”。

社群現已快被咱們玩殘廢!

我簡略總結了幾點社群的亂象:

紊亂無序,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無助於現狀改變,成為壓力乃至擔負

無營養價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絕大大都人不明白,反而去談社群、做社群、教社群。

微商,讓社群土崩瓦解!

我在網上看了許多微信招生講座,絕大大都講師根本就不明白社群。跟著這樣的教師去學習,成果可想而知。可悲!

說了這麼多,社群終究是什麼?

社群是一種具有一起價值觀的精神聯合體和利益一起體(借用付巖教師的話)。

樹立社群的條件是要找到一群有一起價值觀的人。而不是簡簡略單拉個群。在某種程度上,社群是咱們在網上溫暖的家鄉。有了一起的價值觀,精神上共鳴,才幹發生商業價值,否則便是一群烏合之眾。

曾經的出售更多是依據弱聯絡簡略粗獷的強推;而社群會將弱聯絡變為強聯絡。前文,咱們提到過,社群是有一起價值觀同類的人聚在一同,咱們有著一起的目標,先是精神聯合體,再是利益一起體。一定要注意這一塊,假如僅僅隨意拉個群,沒有聯絡紐帶,群是很難長時間活潑的。

咱們都聽說過小米和羅輯思維的經典事例。

今日,我不說這兩家,我說說教育上的比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