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農”的燒腦36小時

“碼農”的燒腦36小時

張永卓在進行項目開發設計。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奔赴前線的醫護人員、堅守小區的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讓普通市民一次次動容。在多數人看不到的地方,還有一群人用他們獨有的“武器”,日以繼夜默默奮戰在疫情防控的戰場上。

他們,有的用大數據製作確診病例活動軌跡地圖;有的開發出疫情查控軟件以及防控排查小程序,還有的開展防治科研攻關……他們中有院士、學者,也有“00後”在校大學生,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踐行“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時代擔當。

春回大地,我們記錄下這些普通人並不普通的抗疫故事,記住冰城人的智慧防控。

從大年初四晚上接到任務那刻起,張永卓和團隊的5個成員36小時沒閤眼,大年初七早上,在全國率先將“疫情查控軟件”發佈上線,並迅速在全省推廣使用。如今,這一軟件已更新到第五版。

“隨著疫情防控變化的需要,不間斷地編程、寫代碼。”張永卓說,“我們不能身在一線,但我們日夜在線,隨時用技術衝到‘前線’。”

有多少智能,背後就有多少人工

張永卓是哈爾濱海鄰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團隊中一個研發小組的負責人,“1月28日晚上,公司老總打來電話,提出針對防控新冠疫情能否將警務移動平板增加適應疫情的一些新功能。”當時,在老家雙城的張永卓二話沒說,第二天就返回單位,一頭扎進系統改造工程裡。

張永卓所在的公司是全國警務辦公系統最大供應商,研發的系統及產品幾乎覆蓋全國警務查詢系統一半以上。

當時,團隊大部分成員都被困老家,張永卓首先給成員開了一個視頻會議:“這次咱們接了一個急活,這個任務關係著每個人的生活,因此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發佈出去。”張永卓將整體設想跟團隊成員進行討論與推敲,再將項目分解,每人各領一攤,每天定時彙報各部分進展及遇到的問題。

第一天,研發並不順利。被隔離在家工作,團隊成員一時沒有摸索到高效的方式,經過快速調整,團隊馬上進入高效狀態。

第二天,研發進入關鍵階段。“在互聯網業內有一句話,叫作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人工智能少不了大數據的支撐,數據分析更是重中之重,而在數據分析領域,百分之八十的任務量都集中在數據清洗上。”

數據清洗是個累活,程序員要把數據進行檢索,倒查運行軌跡是否正確,這是一項相當耗時、枯燥的工作。“每天夜裡,都有無數“碼農”默默堅守在電腦前。“張永卓說,在研發關鍵時刻,程序設計人員盯著電腦一坐一宿是常事。困了,坐著眯一會;累了,滿屋走幾圈,或者到陽臺透透氣。團隊成員在討論群裡互相打氣,看誰能第一個完成任務。”

“疫情查控軟件”問世,秒速鎖定關鍵人群

經過緊張的36小時,張永卓團隊研發的“疫情查控軟件”第一版本上線,可以實現對全市機場、火車站、出入城口等主要節點位置流入流出人員進行精確管控。“比如在大耿家出入城口,防控人員會將入城出城人員的身份信息、所乘車牌號、去向等信息進行採集錄入,在後臺統計出當天有多少人流入、流出,有多少車,有多少本地車、外地車的去向地點,這些信息都會輔助警員根據人員流向做出科學的判斷。”張永卓說,在和其他軟件配合使用的情況下,重點人群的日常軌跡就會準確無誤地顯示在電腦終端。系統上線後,張永卓他們並沒有停止技術的時時更新,如今這款軟件已經升級到第五個版本,融入了更多功能,可操作性也更強。

“‘疫情查控軟件’的意義在於能秒速鎖定關鍵人群,遏制疫情進一步擴散。比如某一個人後來被證實是確診病例,通過系統查詢,工作人員可以迅速鎖定確診人員流向,並根據關鍵節點信息排查到相應的密切接觸者。“張永卓說。

這一系統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迅速在全省範圍內鋪開,防疫信息互聯互通,為省內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在防控疫情最關鍵的黃金時間,該套信息採集系統在全市機場、火車站、出入城口等27個管控點鋪開,每天盤查量達6-8萬人次。

作為意外收穫,這套系統在疫情防控期間,還通過信息對比等技術抓到了數名網上通緝逃犯。

哈產“疫情跟蹤排查”,小程序應用到外地

如果說“疫情查控軟件”是守好城市大門的“電子眼”,那麼該公司推出的“疫情跟蹤排查”小程序,則是對城市中的流動人群進行精準化定位。

正月初十,海鄰科公司首先在吉林白山市應用推廣“疫情跟蹤排查”小程序。從提出想法到這款小程序項目落地,張永卓團隊僅用4天時間即完成上線運行,同時也創下一個項目從立項到上線的最短時間。而國內同類產品,直到四五天後才陸續上線。

作為軟件設計人員,看到自己設計的軟件發揮它的使用價值,這是身為“碼農”最自豪的事情。大數據的應用對疫情防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數據時代,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讓人的流動更加數據化和可控化。

如今,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張永卓和團隊又日以繼夜地為客戶提供出入境相關人員信息採集系統的編程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