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看过来!孩子喜欢眨眼、耸肩、做“鬼脸”?警惕小儿抽动症,5~10岁的孩子易中招

活泼好动本是儿童的天性,调皮做鬼脸也不足为奇。但不自主地挤眉弄眼,吸鼻子,吐舌头,或者清嗓子、说脏话等等,就不是顽皮所致了。 河北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耿少怡提醒,当孩子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时,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很有可能是抽动症。

抽动症临床症状要早发现

抽动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运动性障碍,又称抽动障碍,多见于5~10岁之间的儿童。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抽动,严重者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等症状。抽动症临床症状要早发现,对治疗尤为重要。

家长看过来!孩子喜欢眨眼、耸肩、做“鬼脸”?警惕小儿抽动症,5~10岁的孩子易中招


面部肌肉抽动: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耸鼻、作怪相等;

头颈部肌肉抽动: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

躯干部肌肉抽动:挺胸、扭腰、腹肌抽动;

上肢抽动: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

下肢抽动:抖腿、踢腿、踮脚、下蹲甚至步态异常。

喉部肌肉抽动: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随地吐痰,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有时不自主骂人等。

中医称“抽动症”为“慢惊风”“抽搐”等,“秽语”则与情志、饮食、外感有关。临床多以肝风内动、痰火内扰、脾虚肝亢、阴虚风动来分类辨证论治。中医治疗抽动症针对性强、标本兼顾、疗效肯定,且治疗方法多样,有其优势和特点。对于抽动症中医常常内治和外治配合治疗,中医外治法常包括药贴敷法,推拿疗法,耳穴疗法等。

家长看过来!孩子喜欢眨眼、耸肩、做“鬼脸”?警惕小儿抽动症,5~10岁的孩子易中招


心理疏导是最关键的一步

心理疏导是解决小儿抽动症的最关键的一步。家长要及时的情绪疏导,多做行为的引导,多鼓励,少语言说教。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大声训斥孩子,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当抽动发作时,家长不要强制孩子控制,最好采用心理转移法,如让孩子做些轻松、喜爱的事。同时,这些日常护理要记牢——

管住口:不吃辛辣刺激性小食品。尤其避免含铅多的食物(爆米花、松花蛋等)。

保护眼:限制看电视、打电子游戏时间,避免兴奋过度和紧张疲劳。

大便畅:避免大便干燥,保持大便通畅。

按时睡: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作息时间,保障充足的睡眠。

不感冒:避免感冒,尽量消除鼻炎、鼻窦炎、咽炎等感染诱发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