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岳飞赴死(二十八)

文|羽林轻骑

“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这句名言出自唐朝酷吏来俊臣的《罗织经》。


而此时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秦桧要对付手握重兵又战功赫赫的岳飞,依然要用这样的手段。


三大将中,张俊早就向赵构表明过心迹,韩世忠又亲自登门向赵构做了自我批评,只有岳飞,非但不交出军权,反而一直在做着北伐的准备,更何况,他私下串联韩世忠,坏了秦桧的计划,不但得罪了秦桧,也犯了官家的大忌。

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岳飞赴死(二十八)


秦桧是个有才华又对权力充满了渴望的知识分子,如此冷血的人,心中只有权力。


不久,右谏议大夫万俟禼上疏:“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已经不听招呼了,又常常做出有违皇上旨意的事,在淮西作战中畏战不前,亏了前线其他将帅同心协力退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此人在楚州时,对将士们大肆宣扬失败主义,沮丧士气,动摇民心。”


万俟禼请求:“免除岳飞的职务。”


对岳飞之事的来龙去脉,赵构心知肚明,万俟禼的上书让他乐得顺水推舟:“我可以理解楚州的将士们戍边日久,不愿意待在楚州的心情,但做为指挥官的岳飞竟然也反对修建楚州城,是为了迎合下面而获得好感,这样的人,我能依靠吗?”


秦桧急忙配合:“皇上看得透,只是其他人未必能看清岳飞的意图。”


继右谏议大夫万俟禼之后,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再次上疏弹劾岳飞,内容和万俟禼的上疏几乎一样,而万俟禼更将自己上疏的副本给岳飞看,在如此汹涌的舆论面前,岳飞只得请求自降一级。


于是,岳飞被免除枢密副使,又恢复了之前武胜、定国军节度使的职务,但此时却是有职无权了,成了一名挂职观察员。


在此期间,金兵继续进攻南宋,西路被吴麟打退,东路金兀术夺取泗、楚二州,为配合议和,张俊不战而退,金兀术攻到江北便自行停止,遣使议和。


如果金兀术继续南下,岳飞还有生的希望,可是金兀术停止了南下,岳飞的命运可想而知了,对岳飞的一张致命大网正徐徐拉开。


张俊首先撒网,他状告岳飞的爱将张宪谋反。


秦桧随后收网,将岳飞和岳云父子一网打尽。


刚开始,岳飞案是交由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审理,可是二人不得力,后干脆就由万俟禼来审。


万俟禼对案子的审理结果很快出来了,呈交给公众的解释是:岳飞给张宪写信,命令张宪假报军情以让朝廷出兵,而岳云也给过张宪一封信,让他多造声势,逼迫朝廷放岳飞从临安回到军中,不过这两封信没有找到,因为已被岳飞及其手下焚毁。


这种解释显然太不合理,因此岳飞虽被关了两个月,却始终无法定罪。


没有把秦桧交代的事情办好,万俟禼急得坐立不安。关键时刻朋友出现了,有朋友提醒万俟禼,告诉他要深入学习和领会秦桧的精神。一句话点醒了万俟禼,他立刻变换策略,继续拿淮西说事。


万俟禼重新审理岳飞案,得出新的结论:金兀术南侵淮西时,岳飞接到赵构十三道命令,却拥兵自重,不及时策应,按军令当斩。


为了支持这个结论,万俟禼查抄岳飞家,收罗并伪造证据,饶是如此,秦桧仍不满意,为防止夜长梦多,下令立刻将岳飞处死。由名将杨沂中监斩。


对岳飞的案子,很多人都知道是冤案,也都极力想保住岳飞,可这是赵构和秦桧的既定策略,因此无人可以撼动。


韩世忠逃过大难之后,也怕了秦桧,干脆放下一切,全身引退,带着两个小厮四处旅游,对旧部避而不见,可是面对岳飞的冤狱,也竟然忍不住怒火,找到秦桧当面质问:“你那位兄弟万俟禼审出岳飞岳云给张宪写的信,也太离奇了吧,拿不出证据就要定罪?”


秦桧的回答很高深:“信的事情虽然不明确,可是这不重要,其事体莫须有。”


秦桧的本意是要对韩世忠发出告诫,意思是:这是政治,所以不需要有证据,你应该懂的,希望你不要也犯了戒。


韩世忠不知是没有听懂秦桧的意思,还是将计就计,大肆抨击秦桧对岳飞的处理乃是“莫须有。”而以“莫须有”定罪,何以让天下人心服。

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岳飞赴死(二十八)


其实,“莫须有”不敢说这三个字是否让天下人心服,但在官场绝对是至高无上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