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 鋼筆素描紙《旅順周文貴舊居》


原創作品 鋼筆素描紙《旅順周文貴舊居》

鋼筆素描紙《旅順周文貴舊居》


原創作品 鋼筆素描紙《旅順周文貴舊居》

鋼筆素描紙《旅順周文貴舊居》

畫面尺寸:735*500毫米(橫版)

周文貴舊居位於旅順口區和順街四十五號小巷深處,始建於上世紀初。小樓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造型精巧別緻。樹影斑駁的大門兩側,懸掛兩塊墨綠色金屬銘牌,一塊是小樓的門牌“和順街45號”,另一塊書有“關東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辦公舊址”字樣。

該建築大連地區解放後曾先後作為大連關東公署檢察院和旅順口區人民武裝部辦公樓。現為中國人民檢察院博物館大連分館,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2012年起,和順街45號被作為人民檢察博物館大連分館的館址,同時也是國家檢察官學院教學基地。

走進人民檢察博物館大連分館,彷彿穿越時空,我們回到上世紀40年代——大連作為特殊解放區那段風雲激盪的日子。那些珍貴的展品和圖文資料,撥開歷史的迷霧,還原一段段險象環生的除奸反特破案故事,連綴起新生的大連民主政權看似波瀾不驚,實則驚心動魄的誕生歷史。

周文貴 (1878~1928) 大連愛國企業家,出生於旅順元寶房(今大連市旅順口區元寶街),童年失學,以趕馬車為業。日俄戰爭後遷居大連,1907年,他和哥哥周文富為擺脫生活困境,決心自創企業,自籌資金80~90元,購買簡單工具,在大連西崗開設順興鐵爐,製造馬車零配件,被人稱為周家兄弟。他們不畏艱苦,經營有方,鐵匠爐迅速發展,生意日漸興隆。

1910年,周家兄弟將鐵匠爐改名為順興鐵工廠,主要生產油坊機械。他們潛心研製油坊器械,更新設備。當時大連、營口、瀋陽、開原、長春、四平、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及關內青島、海州等地,凡設機器油坊或改建油坊者,絕大部分都向順興廠訂購機器。後資本積累日增,他們開始從日本引進蒸汽機等近代機器。至此,順興鐵工廠從手工作坊變為機器製造廠。

1912年,周文貴集資20萬元,在哈爾濱成立鐵工廠,創建了振興股份有限公司。兼營江輪製造和機器檢修,從而使經營範圍從大連擴大到東北其他城市。翌年,周家兄弟以此為基礎,在大連擴大順興鐵工廠生產規模,將工廠分工細化,內分模型、鑄、車、鉗、鉚、鍛等車間。這時,該廠擁有平床40~50臺、其他機床70~80臺,技師、工匠、學徒400餘名。工廠生產能力除油坊機器、輪船機器鍋爐外,還兼包修補輪船工程,並能生產總重量15噸的起重機,從而使順興鐵工廠進入鼎盛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加強經濟壟斷,造成旅大地區交通梗塞,物價上漲。他和哥哥為打破日本帝國主義對鋼鐵工業和機器工業的壟斷,開始尋求新的出路。他們首先解決原料問題,在大連建高爐,購買礦石鐵砂,建鋼鐵冶煉廠,自行冶煉鋼鐵,以求自下而上發展。

1916年,東北人民為反對《二十一條》賣國條約,掀起愛國儲金運動。周文貴親赴哈爾濱登臺演講,慷慨激昂,當場用刀砍斷左手無名指,血書“儲金救國,勿忘國恥”8個大字,以此激勵人心,並當眾獻金3萬元。

1918~1920年,旅大逢連年自然災害,農業歉收,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周文貴和哥哥周文富捐款10多萬元大洋,從東北腹地購買苞米、高粱等糧食,裝28節車廂,由鐵路運到旅順,賑濟同胞,博得家鄉父老的讚揚。

1919年,周文貴以10萬餘元從俄國商人手中贖回復州五湖嘴煤礦產權,開始經營採礦業,並在大連三春町(今三春街一帶)購土地3.6萬平方米,建新廠房,擴大生產規模,經營汽車和輪船製造業。

1924年,他們買下撫順阿金溝煤礦,聘請礦業師,配備機械,採用近代技術採煤,日產煤200餘噸。

1926年,買下復州陶業礦權,進行開採。之後又在瓦房店裕興煤礦投資。他們轉向經營煤礦業後,生產頗有活力,為打破日本殖民當局運輸壟斷,周文貴出價約10萬元購買隆興、寶興、惠興和華興4艘海輪,自採自運。日本窯業資本家依勢強奪礦權,周文貴以礦權與國權有關拼命保全,多方交涉,堅毅不屈,據理力爭,終於保住了礦權。

1928年周文貴因海難翻船殞命。

周氏兄弟對旅大民族工業發展的貢獻巨大,據統計,工廠技術工人數量有近3000名,連同工廠關閉時解散的工人,總數在4000名。這批工人主要分佈在東北、天津、青島、海州、湘潭等各地工廠,對東北及其他地方近代機器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他們的民族抗爭精神為後世留下了不朽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