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攢”出全家人的幸福日子

舊時光故事 | 二姐“攢”出全家人的幸福日子

舊時光故事 | 二姐“攢”出全家人的幸福日子

二姐生於上世紀70年代。從小便聽母親說二姐很“攢”,從不捨得“揮霍”。

小時候,家裡常揭不開鍋,但每到孩子過生日,就能吃上一個荷包蛋。二姐生日時,她就著蛋湯吃飯,吃完了,碗底還能留下半個荷包蛋。我們姐妹嘴饞,湊過去問她:“能不能給我吃點?”她會毫不猶豫地把剩下的荷包蛋夾到我們碗裡。

二姐上小學時,秋天的週末,她會跟著生產隊的小夥伴一起去深山,爬到樹上採摘山胡椒。每斤山胡椒可以賣兩分錢,幾個週末下來,可以攢到幾毛錢。有時運氣好摘的多,就能攢到一筆幾塊錢的“鉅款”。其他小夥伴用這些錢買新鞋新衣,二姐卻只買作業本。一天,二姐不小心把準備買本子的錢弄丟了,大哭一場後,她把留在家裡的“鉅款”用手帕包好,交給母親保管。

一天,我和二姐跟著母親去姨家走親戚,還沒進姨家門,就見表妹阿梅在門外抽泣。原來,阿梅要升四年級了,可得去十多里外的小學讀書。姨家經濟困難,姨和姨丈認為兩個兒子在讀中學,家裡已很難支撐,就打算讓阿梅輟學。

從姨家回去的路上,二姐拉著母親的手說:“媽,我不想表妹這麼小就沒書讀,把我的那些錢拿去給表妹做學費吧,姨聽你的話,你去跟姨說。”

旧时光故事 | 二姐“攒”出全家人的幸福日子

幾天後,二姐的“鉅款”不見了,阿梅重新背起了書包。

二姐上高中後,由於學校離家比較遠,再加上來回車費“昂貴”,所以她半年才回一次家。那時,沒有電話,更沒有手機,二姐跟家人、親友和同學聯繫全靠寫信。我上初中時,她寫給我的信就有厚厚一沓。信中有她的學習方法,有我迷茫時她給的建議,也有她和同學間的趣事,最多的是她對我的鼓勵。

二姐大學專業選了醫科。那年,七十多歲的奶奶中風癱瘓,由於條件所限,沒法去醫院醫治,只能找一些偏方為奶奶治療。二姐利用學校的便利,白天去圖書館查找與奶奶病情相關的資料,晚上把整理好的信息寫好寄給父親。家裡幾乎每天都能收到她的信。

期末回家時,我看到奶奶床頭放滿了二姐寫的信,父親說,是奶奶讓他把信放到那兒的,每一封信奶奶都要讓父親念好幾遍,聽後的精神狀態會好些,病情也能得到緩解。

旧时光故事 | 二姐“攒”出全家人的幸福日子

二姐大學畢業後去了外省工作,雖然有了公用電話,但每分鐘兩塊錢的話費常讓人望而卻步,二姐仍保持著寫信的習慣。

後來,母親在給二姐整理房間時,問她那“攢”有滿滿信件的紙箱能否處理,二姐堅決地說:“不行,這些信都是我情感的積累。”

工作後的二姐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還清了我們姐妹從中學到大學讀書期間所借的債務,並且將抵押給銀行的房子贖了回來。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二姐依然很“攢”,從不亂花錢,可每每我們買房買車或其他方面需要錢時,未等我們開口,知道消息的二姐就會馬上打電話過來:“你需要多少,我幫著想想辦法。”

其實,我們知道,並不是二姐手頭有多寬裕,只是她那份幫扶家人的熱情始終不減。

這麼多年過去,二姐就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山澗小溪,而我們就是溪邊的田地。儘管小溪的力量並不強大,卻匯聚所有的泉眼,用盡全力浸潤著身邊的每一寸土地,滋養著,愛著,永不停歇。

旧时光故事 | 二姐“攒”出全家人的幸福日子

她將急救培訓作為終生的事業,這是個怎樣的人?

這家洗車中心員工全是“喜憨兒”,背後有什麼故事嗎?

“90後”情侶輾轉兩國買回20000只口罩,感動網友!

10年前,一張合照火遍全國;10年後,他已經在市中心“扛”出了一套房子

旧时光故事 | 二姐“攒”出全家人的幸福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