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何能“预报”天气?

晨僵、关节疼痛、肿胀……类风湿关节炎让患者吃尽了苦头,尤其是每逢下雨、降温的天气,关节不适症状早早“报到”,而且更为明显。有些患者自嘲自己是“天气预报员”。那么,为何一遇上阴雨天气,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会格外明显呢?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小关节受累为主。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在RA诊治过程中,病人常常会说天气变化时关节疼痛会复发加重。那么天气变化会不会诱发加重关节炎症?我们又该如何预测疾病的活动呢?

人的身体情况与季节更替、气候改变等自然规律是息息相关的。当机体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及时对季节更替、气候变化等做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温度感受器神经末梢游离在皮肤、骨骼、肌肉和下丘脑,冷感受器的数量是热感受器的3-4倍,温度感受器为阶段性感受器,对温度特别是低温的反应非常敏感,由于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密度不一,在天气变化特别是冬季气温、气压、湿度骤变时,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受到冷刺激时,血管明显收缩,诱发或加剧致病因子的作用,通过自身免疫机制,使关节局部组织损伤迅速加重,痛觉与温度感受器的传导途径相同,进入脊髓的后角上升。

天气造成气象多因素的变化,有的因素是直接可以感知的,如气温、湿度、风速,而有的是不能直观感知的,如气压、电磁的变化。健康人对气象多因素的变化保持着相对平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单核细胞分泌TNF-α、IL-1等许多促炎细胞因子,使滑膜血管和组织发生炎性改变,神经末梢受压迫而产生疼痛感;另一方面冷刺激也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引起和加重类风湿关节炎活动。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人的饮食起居、生老病死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活动与气候变化、相对湿度关系密切,正如《儒门事亲·论痹》:“此疾之作,多由四时阴雨之时,或频水之地,劳作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由此见,RA的高发病率以湿邪为主要证型为多见,也就是说空气的湿度明显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夏季虽然高温炎热,但多台风暴雨;而冬季虽然低湿寒冷,但常与潮湿雨雪相伴,人体若对气候变化不能及时适应并调整,常可诱发疾病。一般来说潮湿空气在低湿时其湿度大约为干燥空气的十倍,但在高湿时,潮湿空气却又成为热的不良导体,所以空气湿度大时,会使人在寒冷环境中愈感冷得厉害。低温和高湿相结合,对机体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出现关节冷痛重着、局部畏寒、得温痛减等寒湿阻络症状。而在炎热气候环境中,过高的相对温度又不利于热的发散,湿、热二邪相合侵淫人体,而湿又为阴邪,其性粘滞,因此多见关节疼痛重着、局部发热,且又感畏寒,或局部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的寒热错杂症状。

所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感知,预测关节炎症的活动,从而针对性的进行预防。首先,应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根据 天气情况增减衣服,阴冷的地方尽量少去,所谓“避风寒,慎起居”。其次,我们西南地区,空气湿度大,雨热同季,湿热之邪较重,所以夏秋季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避免日光暴晒或冷水冲凉等。最后,要注意保持居室温暖和干燥,给关节营造一个温暖的环境,减少疼痛的发生。(李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