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後果猶在 西方的自私又添新作

在全球疫情爆發初期,“群體免疫論”十分盛行,有些國家大張旗鼓,如英國、巴西和瑞典,有些國家一直默默在做,比如日本。

被動的“群體免疫”沒有有效藥物和疫苗參與,而是寄望於通過讓大多數人感染並獲得免疫力,進而阻斷病毒傳播。

英國在推行這種策略時,首相和所謂的專家解釋了背後的邏輯有二:一是政府沒法找到每一個被感染的人;二是即使政府通過嚴格封鎖暫時控制疫情,一旦放鬆限制,疫情將會捲土重來。

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卻是基於一個十分不確定的前提,就是治癒者可以免於再次被感染。

問題在於,新冠病毒是一種全新病毒,我們對它的瞭解還很有限,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能夠驗證這一前提。

更為惡劣的是,為了說服民眾接受“群體免疫”,英國當時引用中國湖北省以外的死亡數據,宣稱新冠肺炎致死率約為1%。

現實是,新冠肺炎在英國的致死率超過13%。

這麼多人去世後,不想著改正錯誤,而是把更殘忍的指爪伸向了落後的非洲。

4月23日,英國BBC記者沃爾什寫了一篇報道,介紹英國疫苗研發的情況,並提到該團隊正在考慮在肯尼亞進行疫苗試驗。

隨後,沃爾什在BBC演播室再次提到這件事。

這種論調並不是第一次出現。4月初,有2名法國科學家也提出,要在非洲進行疫苗試驗。

一種疫苗在真正上市接種之前,要進行多期臨床試驗,以便準確評估它的療效、安全性、合適劑量等問題。

這一過程存在很高風險。

英法等所謂的專家,在國內有十多萬感染者的情況下,卻要跑到非洲去做實驗,就是要轉嫁風險,加快疫苗研製速度。

他們撕下面具,再也不提所謂的“人權”。

當然,他們會找到很好聽的藉口,聲稱這是為了非洲人民好,為了幫他們控制疫情。

現在的問題是,部分非洲國家政局比較混亂,在利益驅動之下,一些政客很可能會出賣民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