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稱全球的錢湧向中國是大概率事件,百年不遇!

第一,中國在疫情控制上所取得的成就,正在讓世界產業鏈的中心向中國市場轉移。

中國市場已經在疫情衝擊後逐漸恢復元氣,這對全球抗疫都是一件大好事。很多企業原本以為中國的產業鏈因為疫情會被其他國家拋棄、中國會與世界經濟被動脫鉤,但隨著全球範圍疫情的擴散,其他國家出現了大面積停工,中國反倒成為了世界上生產能力最穩定的地區、是現階段世界製造業的避風港,因此也必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中國製造業規模現在已經佔到中國 GDP 的 30%,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佔比也近 30%,中國雖然被稱作世界的工廠,但在製造業的發展質量上受制於全球產業鏈的原有分工,一直不是很高。進入三月份以來,中國製造業復工復產的狀況冷熱不均,很多企業由於歐美訂單的消失無法復產、甚至面臨倒閉;但我們看到,也有一些企業訂單不但沒有下降,還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比如在蘇州、重慶等地的電子製造產業。究其根本,是因為在這些地方已經形成了產業鏈集群,電子製造相關的配套零部件,超過 80% 是在本地生產的。這種集群化的生產模式降低了從全球採購零部件所帶來的風險,在疫情時期更突出顯現了其競爭力。

也就是說,那些在我國產業鏈集群比較完整的行業,才會在這次疫情中產生訂單增長的情況,一些跨國公司也才會將其本來擬在歐洲、亞洲等其它國家生產的訂單轉移給中國的這類工廠。所以產業鏈集群化是這次疫情中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重要特徵,中國已經形成或即將形成的產業鏈集群是吸引全球高端製造產業鏈落戶中國的基礎。

第二,世界各國為抗疫和恢復生產所做的努力,客觀上會讓各種資源湧向中國市場。

2020 年 3 月以來,各國政府為了挽救本國經濟,都在紛紛釋放各種資源,不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當大量資金進入全球市場後,除了部分財政性資金可以用來購買抗疫物資以及解決本國民眾的生活問題以外,大部分的資金還是金融性的資金,是一定要和產業相結合並追求 5%-10% 的回報率的。從全球來看,能夠接納這部分資金並滿足回報需要的市場並不多,中國市場目前疫情控制的最好,也是投資風險最小的地方,所以全球流動性湧向中國市場也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大概率事件。

流動性湧入對中國來說是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需要仔細應對。從實體經濟來看,中國接納全球產業鏈、打造產業鏈集群的過程,將會獲得大量的國際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從而真正做到“引資補鏈”、“引資擴鏈”,加速完成中國四大經濟圈、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鏈集群建設;從金融市場來看,通過合理引入外資,能夠激發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潛力,尤其是中國股市會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本關注,為中國上市公司發展帶來國際資金支持,從而更有利於上市公司加快建設產業鏈集群。

在未來一段時間,隨著疫情的發展,更多的外商將會看到中國產業鏈市場的發展前景,並且願意將資金投給準備加入中國產業鏈集群的企業,這種趨勢將為中國帶來資本市場發展和建立產業鏈集群的百年不遇的歷史性機遇。

第三,中國各級政府要堅持擴大改革開放,加速優化營商環境,有條不紊地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

中國目前已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在四大經濟圈等有條件的地方,應儘快大幅縮減負面清單,推動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等高端產業全方位對外開放,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吸引更多全球產業鏈相關企業落戶中國、加入區域產業鏈集群。

地方政府要堅定不移地發展產業鏈集群,扶持引入全球龍頭企業成為產業鏈集群的核心,在國外需求依舊疲軟的時候努力營造以當地需求、國內需求為拉動的產業小循環,保證產業鏈集群的健康發展;當國外市場復甦的時候,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擴大產業集群規模和發展質量,帶動全球產業鏈的大循環。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的災難,但也是全球產業鏈轉型升級的機會。中國要抓住歐美部分產業停擺、經濟衰退的機會,加快“引資補鏈”,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地區重點打造一批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規模達幾千億到上萬億的戰略新興產業鏈集群。一旦形成了這種既是水平分工、又是垂直整合的開放式產業鏈集群,將會既有助於防範應對類似於新冠疫情的天災人禍所導致的全球產業鏈斷鏈風險,又因為產業鏈集群本身形成的巨大市場份額,能夠有效避免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風險,並有助於加快形成產業鏈集群中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

張軍:疫情難以改變全球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選擇離開中國將是一個錯誤

作者|張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網易研究局專欄作家)

更糟糕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讓大多數國家選擇彼此封閉和指責,而不是攜手應對共同的挑戰。回望2008年的全球危機,沒有中美密切聯手以及中國及時推出經濟增長的大規模刺激計劃,世界經濟的復甦還將假以時日。但這一次很不幸,中美兩國合作應對全球危機的時代已經結束,國際合作在這次疫情大危機中顯得非常不夠。甚至有人評論說,美國在這次疫情中的表現也未能通過全球領導力的測試。不僅如此,這次疫情也加劇了中美的緊張關係。在中國疫情爆發的初期,美國政界的一些人開始汙名化中國。《福布斯》雜誌甚至斷言,危機之後,沒有人願意繼續維持全球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的現狀。

這些狹隘的行動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後變得具有諷刺意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合作應對危機的意願和能力。那些孤立中國或減少對中國依賴是解決全球危機的斷言過於短視,沒有看到中國是全球危機解決方案的重要參與者和制定者。

那些說新冠肺炎疫情會加速全球供應鏈脫離中國的言論並不讓人信服。給定中國擁有的發達的製造和配套能力,很難理解供應鏈離開中國將意味著什麼。實際上,過去10年有大量的低端製造業投資轉移到了中國的鄰近國家,但這並沒有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而是讓中國更快地在複雜技術供應鏈上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過去生產服裝、鞋子和組裝電子產品的長三角和廣東地區現在已經成為很多高科技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中心。

即便區域化和多樣化的供應鏈有助於降低其脆弱性,但事實是,中國在電子產品、汽車製造、機械設備和裝備製造等領域擁有成本和效率的絕對領先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很難被撼動。更何況自從2003年的SARS危機以來的17年,隨著中國更多依靠國內需求驅動經濟增長,全球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不是下降了,而是在持續增加,已悄悄超過中國對全球經濟的依賴。

現在的局面很清楚,儘管中國在1-2月最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但由於控制得力,它仍會是最可能在全球衰退中把握機會實現快速恢復和持續增長的國家。對政治領袖和投資者而言,不認識到這一點將會產生誤判,並且對正在陷入危機和衰退中的全球經濟的未來不會有任何好處。選擇離開中國將是一個錯誤。

中國的機會來自於其更早地控制了疫情這一事實。儘管武漢在年初對疫情處置不當,但中國政府隨後決定封城武漢並在全國實施的阻隔政策非常有效,為中國在全球疫情迅速蔓延開來之前有效控制疫情贏得了寶貴時間。這個時間差讓中國與全球經濟處在一個非常不同的盤面上。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建設信息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礎設施項目上雄心勃勃,目的是在未來數年確保中國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領域站到全球領先的地位。事實是,中國是推動全球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發展的主要力量。中國的技術發展只會強化中國在全球技術價值鏈上的融合趨勢而不是相反。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美國優先和對中國技術脫鉤的危險未必放慢中國與全球之間的技術流動。

簡言之,全球經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和經濟衰退中復甦,中國仍是一個重要的幫手。新冠肺炎疫情不會改變中國正在加快開放服務業併成為發達經濟和新興市場國家出口目的地的事實,但會讓這個巨大的市場開放變得更為迫切和更具吸引力。

黃奇帆稱全球的錢湧向中國是大概率事件,百年不遇!


本號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