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問010、如何從眼鏡,雞湯,廣告,工業看西醫?

人們都說眼鏡行業是暴利行業,有些人會投身其中,最後發現,現實中暴利行業並不是穩賺不賠的。如何看待這個事件呢?

眼鏡是暴利的,但暴利的眼鏡是無法決定每個眼鏡店都是賺錢的。

眼鏡店賺錢是由收入和支出共同決定的,暴利的眼鏡是影響收入因素之一。


與眼鏡類似,雞湯這種文化產品也是具有”滿滿“的”暴力“指數,小摘一則:

成功之處並不在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在於自己的努力。就算沒有人為你鼓掌,至少我還能夠自己欣賞自己。

一個人堅持做自己就可以成功了嗎?顯然不是。


總結一下上面兩種情況,只要突出放大了一個”重點“,其他的點就容易被忽略。

為什麼會忽略呢?從心理學看:這種方式滿足一些人抓重點,找捷徑的需求。

為什麼會有這樣需求?不是先天的”懶惰“,就是後天的”教育“。

還有一些人把這種範式進行了變形:

只要突出放大了”目標“,其過程就容易被忽略。

沒錯,被人用於做傳銷。


廣告也算一個古老的事物了,不過百科上卻說廣告學是從20世紀初開始出現。顯然廣告是一個”技術先行“的學科,從吆喝,敲鑼打鼓,到傳單,招牌。不過顯然自廣告學出現後,主體廣告慢慢地從”被動“轉向了”主動“。

什麼是主動廣告?

先從被動廣告說起,所謂被動廣告就是以一些手段告訴人們廣告主有什麼好的商品,主要突出商品的優點,然後等待顧客上門購買,這個時候是由客戶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判斷是否使用廣告中的商品。而主動的廣告主是設計了商品的使用場景,並渲染出此場景下使用商品獲得的效果。如”怕上火,喝王X吉"。

主動廣告其實很早就出現了,如古代的賣藥的郎中,隨著廣告學的出現而井噴,最新的電視購物,直播電商中,廣告方把“場景和商品"的結合做得”極致“:

突出場景,強化關聯,弱化商品。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在古代的小農經濟背景下是完全沒有問題,到了現代工業化大生產支撐下的大市場經濟背景下會開始吃不消,除了一些特殊情況下,廣告是必然的要做的。而主動廣告的興起,一方面是競爭激化的結果,另一個方面則是與”定製化“生產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聯。


歷史很清晰地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從作坊式生產轉變為工業化生產後,“剩餘”是必然產生的,剩餘的商品需要以某種方式銷售出去,主動廣告可以讓一些本來不需要商品的人產生了購買商品,所以備受廣告主青睞。但這種虛偽的需求可能會助長了一些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剩餘”問題。

另一方面人的需求進一步提高了,從“求有”到“求優”,從“求優”到"求新“。”大規模生產“以降低成本的這種生產方式就需要做出適當的調整,但很明顯這種調整的很困難。


接下來說說醫學,現代醫學有一個經常被提到的概念:自限性疾病。

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靠機體調節能夠控制病情發展並逐漸恢復痊癒,一般來說,在沒有嚴重其他併發症的情況下,只需對症治療或不治療。

誰提出這個概念?網上暫時還找不到是何人首次提出這樣的一個概念。

如何判斷一個疾病是不是自限性疾病?網上也沒找到一個統一的科學標準。

但網上流傳著一些觀念:

一些普通人認為:如果一個病人得病後,能在不治療的情況下康復,也就是有病人可以自愈,那麼這個病是可自愈的。

一些醫生認為:如果一個病人得病後,能在不治療,或一些輔助性治療下康復,那麼這個病是自限性疾病。

一些普通人認為:自限性疾病=自愈

我們從邏輯上分析一下人體,疾病,治療手段(藥物或手術)和康復的關係:

生物學告訴我們人體時刻都有細胞在死亡,也有細胞在誕生,人體與環境不斷地有著物質交換,因而人體本身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系統。同時,因為細胞會自我複製,所以人體是一個有一定自我修復能力的系統。

一個病人做手術,如做闌尾切割,在切除了闌尾,縫合傷口之後,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會修復手術刀造成的傷口。

一個病人因細菌感染,吃抗生素,細菌會被殺死,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會修復細菌造成的損傷。

可以看出,人體的修復能力是人體能恢復健康的根本原因。粗暴點說,一個沒有修復能力的人,如死人,無論手術如何成功,藥物如何徹底地把細菌殺死,人還是無法康復。

或許這就是西醫被稱為治標不治本的原因,畢竟它只是擅長做好”倒數第三步“——排除異物。

倒數第二步是”康復訓練”,醫院裡雖然有康復科,但屬於”冷門科室“。

最後一步是人體自行修復,醫學無法直接進行干預。因為”外因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醫學無論如何發展也沒辦法代替人體的整體功能。

猶如快遞運輸行業,無論應用多少智能技術,最後一公里,終歸是需要一個投遞的行為。

所以:人患病後自愈,是人體具有的修復能力決定了他生的病可以自愈,而不是病決定了人可以自愈。

當病決定了人可以自愈時,任何人都應該自愈,不用考慮人體差異這個因素。


明明是喝水都能嗆死人的現實世界,怎麼可能有一種病可以決定了人體一定能自愈,它的安全性比喝水還要高?

即,人體是可以恢復健康的決定性因素,而"自限性疾病"是影響恢復健康這個過程的眾多因素之一。它的主要影響在於:"時間成本"和"投入成本"。


不同的人生病了,無論是基於致病物,部位,症狀,還是指標的相同或相似,現代醫學定義出各種不同的疾病,然後對這些疾病進行研究。隨著疾病種類的增加,科學家們初步是進行一些

分類研究,如醫院中的科室分類,消化內科,神經內科等。當科學家試圖接著對疾病進一步研究,可能會轉向更為抽象的”統一模型“,如提出病程的概念,來統一描述各類疾病,自限性疾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分類。

疾病是一種依賴於人體屬性的客觀存在,並非獨立的客觀存在,,但是當一個分類的維度完全脫離人體的確定性(如人體內的致病物,部位,症狀,指標等),討論一些可能性有也可能沒有的元素(如病程)時,容易讓人認為討論的元素是疾病自身的屬性,與人體無關。

這是一個很大的陷阱。它的”荒謬“之處與空中樓閣有一點類似:撇開一樓,二樓,去定義和理解三樓。


總之,在網絡上,”自限性疾病“是一個帶有欺騙色彩的概念,它很好地強調了”自愈的可能性“,而忽略了它有輕症和重症之分,輕症是可以發展為重症,也可以引起併發症等相關因素。


雜問010、如何從眼鏡,雞湯,廣告,工業看西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