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尋景看“城變”——中央、省直主流媒體集中採訪記者談見聞話感受

踏春尋景看“城變”——中央、省直主流媒體集中採訪記者談見聞話感受

踏春尋景看“城變”——中央、省直主流媒體集中採訪記者談見聞話感受

​鄭州日報版面

踏春尋景看“城變”——中央、省直主流媒體集中採訪記者談見聞話感受

四月的鄭州,春意漸濃。漫步政通路上的淮園,滿眼的精緻,新發芽的嫩葉迎風搖曳,訴說著春回大地的消息。陣陣春風吹拂,花紅柳綠的美景盡收眼底。

4月8日下午,中央省市30多家媒體記者齊聚鄭州,共同聚焦鄭州老舊小區改造和美麗街區建設,對我市高品質推進城市建設,改進城市管理、改善人居環境工作進行集中採訪。昨日,記者又回訪了集中採訪的多家中央和省直媒體,聽聽他們的感受。

老片區煥然一新

走進鄭州金水區工人新村,居民樓外牆已刷成嶄新的磚紅色,新增的小微遊園裡兒童在滑梯上玩耍,街道兩側樹木林立,街角有體現工人奮進精神的文化牆。社區醫療服務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城市書房一應俱全,書房溫馨整潔,專門設置兒童閱讀區。

工人新村片區房屋建設時間早,曾經這裡樓體陳舊、公共配套缺失。約0.25平方公里的區域,匯聚了300多家商戶,天上電線亂扯、建築物外立面雜亂、小販擠佔街道。去年該片區啟動環境綜合整治,拆除違法建築,道路增設慢車道和隔離綠化,實現道路人車分離,對樓院內路面重新鋪裝等,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

金水區人民路街道黨工委書記董青麗告訴記者,片區的改造還在路上,力爭今年年底將該片區打造成體現文化底蘊、獨具品位韻味,“可閱讀、可流傳、可觀賞”的精品街區,“我們還有一些項目沒有完成,像鄰里中心正在建設中。我們的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實現片區內項目全部完工,為群眾提供一個舒適愉悅的生活空間。”

去過現場的新華社記者劉懷丕說:“工人新村以前環境較差,通過鄭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不僅美化了環境,更完善了公共服務,又增加了書房和日間照料中心,完全沒有認出來是以前的工人新村。”

“昨天發現工人新村大變樣,道路整潔,交通大改善,如果不是隨車人員提醒,我們絲毫沒有認出這就是之前的工人新村。”河南衛視記者王澤華說。

大象新聞客戶端記者閆騰騰說:“切身感受到鄭州的市容市貌發生的巨大變化。走在工二街上,林木蔥鬱,汽車、電動車停放整齊有序,路上清爽宜人。環境變美了,路面整潔了,小區漂亮了,一切更有秩序了。”

老小區改出新面貌

在鄭州二七區綠雲小區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記者看到幾位老人戴著口罩,散坐在屋裡聊天。69歲的住戶曹平說,小區改造前只想搬走,現在院裡花開了,沒事出來和鄰居說說話,精神都好了。

綠雲小區始建於1992年,有47棟住宅樓,1730戶居民,約5000人,其中老年居民較多。由於建設早,小區各項公共配套設施老化,物業因管理模式落後而倒閉,道路變成了停車場,綠地變成了菜地,群眾意見大。該小區所在的淮河路街道以黨員為骨幹,建立了4支黨員志願服務隊,開展宣傳講座、義診、環保宣傳、義務理髮等活動,引領居民自覺參與小區改造治理。

改造後小區增設小廣場,增加健身器材和綠化,不僅環境變得優美了,鄰里關係也更和諧。

工人日報記者王威說:“綠雲小區我看後感受很深,並在小區休閒廣場拍了圖,這是一個老少都有休閒處的地方,確實宜居宜業。”

“工人新村、綠雲小區改造后街頭巷尾乾淨整潔、舒適愉悅、現代時尚、功能齊全,老百姓的生活跟著環境一起美起來,並促進自我管理、自我治理能力的提升。”河南日報記者王延輝說,4月8日,走進鄭州的大街小巷、居民小區,被一系列的“蝶變”驚豔到了。採訪中,市民的話說得更形象:“你看,就這幾個月時間,一個新的天地出來了。”的確,鄭州“城變”我們看在眼裡,也喜在心頭,因為我們也是生活工作在這個城市的一分子,看到自己的“家園”越來越好、越來越美,怎能不心生歡喜。

網易河南新聞中心記者段鈺說:“走進綠雲小區也是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乾淨、整潔、環境優美,很舒服、很有人情味,我和業主志願者聊天發現,小區老年居民偏多,他們就把一些當時廢棄的房子改成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及兒童樂園,這樣一來老年人看孩子的同時又可以喝茶聊天,使鄰里關係更和諧了。”

新浪河南記者周子媛說,工人新村、綠雲小區承載著老鄭州人的記憶,升級改造後重新煥發了活力,在這裡看到的不僅僅是整潔、乾淨,還有老鄭州的韻味兒。城市街區的微景觀讓忙碌的人們停下來享受生活,高品質的城市建設給市民帶來的是高品質的生活體驗。

老舊街巷變美麗街區

現在,站在政通路與人和路交叉口可以看到,四個方向的車道均被重新鋪裝、畫線,雙向機動車道中間設置了隔離帶,並放置了常春藤、火焰南天竹等綠植。藍灰色的多功能綜合杆高高挺立,街角有立體微景觀,紅花綠葉和色彩飽滿明亮的城市傢俱相得益彰,在湛藍天空的映襯下愈加柔和靜謐。

陶瓷顆粒黏結劑製成的非機動車道彩色路面,環保、高硬度、抗磨耗,不僅顏值高,騎行的舒適性也大大提高。十字路口轉角處增設引導性護欄,由軟橡膠製成的隔離樁,既能引導交通,又避免磕碰。隱形窨井蓋也大大提高路面平整度和美化度。道路還進行了無障礙設施改造,增設修整緣石坡道,降低道路路口坡度及高差,做到道路“四角平坡”;清除低於45釐米的路障,增強了無障礙通行度。

中新社記者闞力說:“如果說工人新村的變化讓人吃驚,二七區‘三路一園’美麗街區著實讓我感到震撼,軟橡膠隔離樁、5G線杆、非機動車道上的陶瓷顆粒、路口處‘四角平坡’、漂亮精緻的淮園,通過在細節上做文章,於細微處見功夫,把繡花一樣的細心、耐心、巧心,落實到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處處體現著鄭州市以人為本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

城市的環境提質,不僅包括硬環境,還有軟環境。“三路一園”中的淮園地處政通路嵩山路交叉口,建設面積約1200平方米,園路、廊架、霧化系統、景牆、椅子、綠植等,成為可進入、可停留、可休閒的多元空間,打造市民的“前花園”。

新中式風格的淮園,讓政通路變身“馬路花園”, 曲徑通幽,花草錯落,一步一景,步步是景,幾位老年人圍坐在亭子裡說著家長裡短。

“精工細作打磨城市空間,拆違建綠、見縫插綠,用繡花功夫塑造宜居環境,真正還路於民、還綠於民,讓市民變賞綠為享綠,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二七區政通路上,新華社記者劉懷丕深有感觸地說。

河南日報記者王延輝說,一個十字路口,之前立有22根杆,現在多杆合一,疏朗大氣。置身“三路一園”美麗街區示範項目,曲徑通幽,花草錯落,一步一景,這個由人和路、政通路、興華街和一口袋公園以及20餘處微景觀組成的美麗街區為群眾提供了更多可進入、可停留、可休閒的多元空間。

河南衛視記者王澤華說:“‘三路一園’美麗街區,道路設置人性化,政通路淮園小巧精緻,處處生機盎然,看到老年朋友們在園子裡嘮家常,這種細微之處的變化更見功夫、顯溫情。”

“三路一園”只是鄭州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一個縮影。目前,900多條有歷史、有文化的綠色街、便民街、特色街已出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今年鄭州城市管理將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鄭州大城管體制機制改革,以“路長制”推動條塊融合,用智慧城管讓城市管理提質增速。下一步,鄭州還將持續開展鐵路沿線安全隱患和綠化整治,加強工地揚塵防控,高標準有序推進“四化”工作,多舉措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實現“整潔、有序、舒適、愉悅”的城市環境目標,讓人民群眾從身邊感受美好生活。

記者 谷長樂 曹婷

踏春尋景看“城變”——中央、省直主流媒體集中採訪記者談見聞話感受

統籌:王海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