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手勢=種族歧視?注意!這些日常手勢都不能隨便用

“OK”手勢在美國變得不“okay”。

當地時間9月26日,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猶太民權組織犯誹謗聯盟(ADL)將“OK手勢”加入到“白人至上主義者”和其他極右翼極端分子會使用的仇恨標誌庫中。該組織認為當前OK手勢的使用有指代白色力量(White Power)一詞中的W和P的意思。

OK手勢=種族歧視?注意!這些日常手勢都不能隨便用

不少美國網民對ADL此番舉動表示不解。有網友並指出,“‘OK’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標誌之一了,‘OK’也是世界上最好懂的詞了。“

“Ok”手勢含義惹爭議

而ADL26日發佈的最新報告則指出,“OK”手勢本意是“一切都很好”或者是“贊成某事物”,但ADL認為,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認為它帶有仇恨含義,但這個標誌已被一些極右翼勢力所採用。比如今年3月,28歲的澳大利亞“白人至上”主義者布倫頓•塔蘭特在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殺死51人後,在出庭受審時就比出了“ok”手勢。因此“OK”手勢被定性為代表“仇恨”。

OK手勢=種族歧視?注意!這些日常手勢都不能隨便用

現如今在美國社會引起巨大爭議的“OK”手勢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OK”的“前世今生”。

“Ok”手勢怎麼來的?

現代人頻繁使用的“OK”一詞於1939年就已被記錄在冊,更早之前就已產生。在19世紀的縮寫潮中,“ok”這個縮寫被廣泛應用。而“ok”的手勢,拇指和食指組成的圈和剩餘三個手指伸直的手勢,跟英文ok非常像,所以就被沿用。

關於“OK”一詞的來源,坊間一直有以下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OK一詞是由一名叫歐倍德·凱利(Obadiah Kelly)的美國鐵路辦事員所創造出來的。傳說這位辦事員每次跟別人交接貨物時,在確認無誤後,就會在單據上籤上自己名字的首字母,也就是O.K,這一簡單用法逐漸得到周圍人的認可,慢慢地就更大範圍地傳播開來,並被更多的人接受。此後,美國電報局也採用了這種簽字方式作為驗收電報的確認,因此”OK“一詞便開始以表達“準備無誤”的意思被廣泛認可以及傳播。但不少人對這種說法表示質疑,原因是當時美國社會中,一位下層社會的普通人用語習慣是以影響到整個美國社會的詞義表達的。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OK”一詞源於美國總統林肯。傳說林肯總統在簽署公文的時候經常會把表達“完全準確”的英文單詞“all correct”誤拼為“oll correct”,並縮寫成“OK”表示批准。出於名人效應,這個“錯誤”用法開始在坊間流傳並逐漸被為大眾所接受。

OK手勢=種族歧視?注意!這些日常手勢都不能隨便用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Ok”是由中古英文單詞“hoacky”演變而來的。“Hoacky”一詞的舊時義為“最後一批收成”,因而可以表示“成了”、“可以了”的意思。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單詞便逐漸有了OK的意思。

這些符號的使用同樣值得注意

而據美國時代週刊報道,Ok手勢也不是本次唯一被ADL入庫的符號。本次ADL新增了36個條目,除OK手勢外,還包括了西瓜頭、戴墨鏡的月亮和“快樂商人”等符號和形象。

西瓜頭被列為種族歧視符號是因為2015年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在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伊曼紐爾教堂射殺了九名黑人。

“快樂商人”描繪了猶太人的極端刻板印象,他把雙手搓在一起,象徵著貪婪。

OK手勢=種族歧視?注意!這些日常手勢都不能隨便用

“月亮人”是1980年麥當勞廣告中一個穿著新月服裝的男人。白人至上主義者使用該人物製作的視頻,並配有帶有種族主義言論的嘻哈歌曲。

OK手勢=種族歧視?注意!這些日常手勢都不能隨便用

另外,中國人拍照最愛的比V手勢使用其實也要注意。現如今拍照比V是表示高興、愉悅,但其實比V最早是表示“勝利”的意思。

V-sign早在16世紀時,就已經出現了。當時西班牙的海軍,在希臘半島以西的海域,擊敗了奧斯曼帝國的艦隊。為了紀念這場勝利,意大利的著名畫家提香,繪製了一幅油畫。畫中勝利的一方都做出了V-sign的手勢。

用食指和中指比作字母V的形狀、來代表Victory勝利,在二戰時期開始廣泛使用,最著名的使用者,是當年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用V來表示勝利基本上在歐美各國通用,因為Victory這個詞語,源於古羅馬時的拉丁語。除了英語,其它歐洲語言中,包括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等,表示“勝利”的詞語,也都是以拉丁語的Vincere為詞源。

OK手勢=種族歧視?注意!這些日常手勢都不能隨便用

比V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如果手心向外,這兩個手指稱為V-sign,表示“勝利”;但如果把手背朝向別人,則稱為Two Fingers,表示刻意的侮辱,跟豎中指是一樣的意思。

OK手勢=種族歧視?注意!這些日常手勢都不能隨便用

不少人對ADL此次將“OK”手勢列為種族歧視符號的舉措表示不解。但其實由於各個社會語言文化的差異,不同的標誌、手勢、詞語在不同的社會中均有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OK”這個手勢在中國、美國(曾經)都可表示為“可以”、“確認無誤”的意思,但在日本、緬甸、韓國,“OK手勢”其實表示的是金錢。在法國,這個手勢表示“微不足道”或“一錢不值”。在巴西、希臘和意大利的部分地區,這個手勢則表示一種令人厭惡的汙穢手勢。在馬耳他,這個手勢則是一句無聲而惡毒的罵人話。

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用語表達習慣的變化,同樣一個符號在不同年代、不同群體範圍內也可能表達不同的意思。網絡世界中的“微笑”、“再見”表情都是不錯的例證。十年以前它表示的還是純粹的“微笑”意思,是QQ好友打招呼的友好款,但今天再用微笑跟咱們的微信好友打招呼,怕是會被馬上拉黑。因為“微笑”表情在大多年輕人的觀念中表示的是冷漠的意思。當然,大多數網上衝浪的中年人仍然是按照對微笑表情的本義理解來使用的。

因此,對符號的使用要注意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以及群體的差異。

除此之外,你的家鄉有哪些符號或者詞語容易讓人誤會?歡迎在評論區跟叉燒分享~


部分資料來源於環球網、鳳凰美洲、中國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