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樹王》:看懂樹王,就不再糾結難以琢磨的人性

無論你做什麼事、信什麼教、講什麼道、教什麼課,你都是個人。是人就有人性,有人性的光輝,也有人性的黑暗,有人性的崇高,也有人性的醜陋。

人性,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時常感嘆人心難測、世事無常,時常糾結人性複雜、世情薄涼,有時候甚至糾纏於其中無法自拔。但當你讀懂了《樹王》,就不再糾結於人性的難以琢磨。

阿城《樹王》:看懂樹王,就不再糾結難以琢磨的人性

作者阿城

阿城和《樹王》

《樹王》是作家阿城的代表作之一。文化圈裡的幾個大佬把阿城抬的非常高。莫言說,阿城是個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王朔說,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活的明白,所以《樹王》中並不是非黑即白,沒有簡單的把人劃成“好人”和“壞人”。成了人精,所以《樹王》把砍樹一件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事兒,寫成令人讀著欲罷不能、讀後反覆玩味的經典。

阿城《樹王》:看懂樹王,就不再糾結難以琢磨的人性

大樹

小說情節很簡單,講述了上世紀上山下鄉時期,一群心懷“建設祖國”志向的知青來到農場,任務是與當地村民們一起,把山上的樹全部砍掉,再栽上“有用的樹”。“樹王”肖疙瘩是當地最會砍樹的村民,但對這種做法有意見。他拒絕參加這項勞動,被罰去種菜。村民和知青一起砍一座山上的林木,在剩下山頂最後一棵大樹時,村民們都撤了下來。“樹王”肖疙瘩教會了知青磨刀和砍樹,擔心知青們安全,幫他們砍掉大樹。此後,知青們準備砍另一座山上百米高的擎天大樹。這棵大樹被當地村民認為是樹精,誰砍掉誰就會死。知青李立認為砍掉這棵大樹可以破除村民們心中的迷信。“樹王”肖疙瘩得知後前往阻止,結果失敗,守在“樹精”旁四天四夜,眼睜睜看著大樹被砍倒,最後鬱郁而死。

這篇小說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在於,不論是小說主線人物:樹王”肖疙瘩和激進知青代表李立,還是其他人物:“我”、村長、知青和村民,身上都凸顯出人性的矛盾。自私和無私、妥協和堅守、虛偽和真誠、醜陋和美麗,在大多數小說中,這些一般無法相容共存於同一個角色上特性,卻出乎預料而又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樹王》的大部分角色中。

“樹王”肖疙瘩

小說主人公“樹王”肖疙瘩,在“樹精”被砍到後,身上的精神氣兒洩了,彷彿“樹精”就是肖疙瘩的形象。樹精矗立於山頂,吸納天地靈氣,接受樹木和村民膜拜,俯視整個世界乃至宇宙,偉岸、高,。然而,文中的“樹王”肖疙瘩並非如此,而是一個糾結的矛盾體。

阿城《樹王》:看懂樹王,就不再糾結難以琢磨的人性

伐木工

“樹王”肖疙瘩在部隊時,頑強、吃苦,善於攀登,偵察技術一流,但脾氣火爆、性格野蠻。他沒有阻止四川兵摘鄰國百姓的桔子,但在首長檢閱發現四川兵口袋裡的桔子、還沒弄清怎麼回事時,他卻不容分說,一腳踹在四川兵腿上(踹斷了四川兵的腿);復員到農場後,他成為全場最厲害的砍樹高手,被稱為“樹王”,但後來卻成為最堅決的護林者,抗爭著保護“樹精”;他對知青們來農場砍樹頗為排斥,迎接時把男知青們的手握的生疼,但在看到“我”磨刀時,又炫耀磨刀水平和偵察兵功底,幫助知青們把大樹砍倒;當兵時敢打敢拼、粗暴野蠻的他,到了農場後卻變得沉默寡言、性格怯懦,任憑村長指使呼喊,雖然在知青們砍樹精時,他敢以命與知青們抗爭,卻也不敢和村長進行一言一語的正面爭執。

阿城《樹王》:看懂樹王,就不再糾結難以琢磨的人性

山火

有人認為“樹精”是肖疙瘩的形象寫照:偉大與尊嚴,有人認為“樹精”是肖疙瘩的思想寫照: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但在我看來,“樹精”更像是平衡肖疙瘩複雜性格的唯一支點,是理解肖疙瘩矛盾人生的不二切入口。肖疙瘩無疑是苦情的、悲壯的,作為一個沒有讀過多少書的村民,他無法釋懷自己曾經的莽撞,無法消融自己性格的缺陷,後來更沒有十足的勇氣與現實抗爭。誰砍掉“樹精”,誰就要死亡。這棵被圖騰化的“樹精”,成為肖疙瘩精神世界裡最後一根脆弱稻草。“我”、部分知青、村民們或許都無法理解,肖疙瘩沒有砍“樹精”,為什麼村民們等待著發生什麼的時候,等來的卻是肖疙瘩的死亡。

肖疙瘩是小說中唯一完整交代生活背景的人。但現實中呢,被我們憤恨、不滿或糾結著的那些人,我們能看見他們的生活全景嗎?能感受到他們痛苦、矛盾和掙扎的內心世界嗎?

激進知青代表李立

小說中的李立,是知青們中貫徹上級思想最用功、最認真、最徹底的。他是“好讀書的人”,行李中的四隻大木箱都是政治讀物;他充滿雄心壯志,對著一片山、滿山樹,豪情喊出:“偉大。改造中國,偉大”;他善於思考,“常在思索,偶爾會緊張地獨自喘息……慢慢地吐一些感想”;他敢闖敢拼,堅決要砍倒“樹精”,“樹王一倒”“人在如何建設的問題上將會思想為之一新,得到淨化”。同時,他又有著憐憫、敏感的特性,不張揚自己,看到“我”為肖疙瘩兒子討糖時,他沒有在眾人面前高調把糖給“我”,而是悄悄把“我”喊到外面再給。

阿城《樹王》:看懂樹王,就不再糾結難以琢磨的人性

樹木被砍伐後

正如有人評價的,“他熱愛讀書、勤于思考、吃苦耐勞、執行力強,這本是獲得成功的要素,但可惜錯誤的時代把他引向了偏執”。小說中,李立最後一次出場是在得知肖疙瘩就是“樹王”,帶領少數知青把“樹精”砍倒之後,他在書箱上邊寫到:“我們就是希望”。在大多數知青沉默,甚至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時,李立依舊執著於“人定勝天”,依舊執著於“改造世界”。我們跳出了那個時代,可以說李立一意孤行、冥頑不化,但如果我們也處於那個貼滿標語的時代,是否能站在現時的視角去看待他呢。

阿城《樹王》:看懂樹王,就不再糾結難以琢磨的人性

參天大樹

放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李立或許就是學校裡不可質疑的特優生、高才生;或許就是企業裡的全員公認的中堅和骨幹;或許就是無數丈母孃打著燈籠要找的女婿。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成了《樹王》小說中,讀者們最厭惡的角色。我時常想,李立是否就是年輕入伍時的肖疙瘩,“樹王”肖疙瘩又是否會是李立後來的樣子。

人性是複雜的,人都是多面的

如果你是村民,如何看待“樹王”肖疙瘩和李立;如果你是四川兵,如何看待肖疙瘩;如果你是李立,抑或你是肖疙瘩,又如何相互看待對方呢?現實中,我們無法站在上帝視角,能看到的,往往只是他們眸子裡某一刻閃動的或明或暗的光,他們面上某一時浮現的或悲或喜的情。他們是立體的人,不是擺在面前任人隨便翻閱的立體玩偶,我們無法看到他們所有的面目。

阿城《樹王》:看懂樹王,就不再糾結難以琢磨的人性

古樹

和《樹王》裡的人物一樣,現實中的我們,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善與惡、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高尚與卑微。亞里士多德說,“人在達到德性的完備時是一切動物中最出色的動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無法律和正義,他就成為一切禽獸中最惡劣的禽獸。”這就是人性複雜之處,人們往往是在“最出色”和“禽獸”之間搖擺生存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們要做的不是糾結人性複雜,而應該是多換位思考,去理解下肖疙瘩,去理解下李立。

參考:

1、《樹王》,阿城

2、《木猶如此,人何以堪——阿城散論》,王光福

3、《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田雨鑫

4、《阿城:要文化不要武化》,李宗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