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鲸——北冰洋的珍兽

在那一望无际的北冰洋中,生活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哺乳动物——一角鲸,它体型粗壮,头部相对较小,似牛头。成体的胸部鳍肢短而钝,尖端部分稍向上翘;背部略呈弓形,但无背鳍;尾鳍肢的中部凹陷,两端突出,呈“V”字型,尖端部向上卷曲,老年个体更为明显。幼兽体色为灰色或浅褐灰色,随着年龄的增大,在其背部和体两侧出现黑色斑点,腹部呈浅灰色或白色,有暗色斑点分布。老年个体体色趋白色,但鳍肢上仍有黑色斑点。

一角鲸——北冰洋的珍兽

为何叫它“一角鲸”呢?这是因为雄性个体的头部前面多长有一个长约2-3米的“角”,因此又被人们称作“独角鲸”。其实这个“角”不是角,而是雄体上颌左边的一颗牙齿,从口部伸出,看上去极像一个“角”。这颗螺旋状的牙齿露出口部后,向前下方倾斜。有趣的是,一角鲸的口腔中只有二个牙齿,通常,雌体的二颗牙齿不外露,埋于上腭骨内,隐而不见。雄体左侧的一颗牙齿却长得很长,形似“角”,其实叫它“独牙鲸”更为妥当。但也有特殊情况,个别雌鲸有时也露出一颗牙齿,雄鲸露出二颗牙齿。

据文献记载,雌鲸成体可长达4.2米,雄性成体可达4.7米。最大体重为1600千克。初生的幼鲸体长也有1.6米。

一角鲸——北冰洋的珍兽

长期以来,人们对一角鲸这个长牙的用途争论不休。有的说当雄鲸潜入冰下时,用其破冰以进行呼吸,起着“冰镐”的作用,但是雌鲸却没有这颗长牙,它潜入冰下时又如何破冰呢“还有的说是用它在海底翻掘觅食,那么雌鲸没有这颗长牙,它们又如何觅食呢?再者,一角鲸是以鱼类、鱿鱼和虾类等为食的,多为能游泳的动物,未必需要翻掘才能吃到食物。以上二种说法很难令人信服。但较多的人认为,雄鲸这颗外露的长牙,在繁殖季节来临之际,是为争夺雌鲸而搏斗的”武器“,胜者占有雌鲸,败者被驱走。也确实有人在北冰洋见到雄性一角鲸格斗的场面,这种说法似乎比较有理,但也只是鲸类学家一厢情愿的”结论“。总之,人们对一角鲸这颗长牙用途的种种假设,说明我们对这种珍稀动物的了解还处于朦胧状态。

生活在北冰洋沿岸的爱斯基摩人和欧洲北部的渔民,对一角鲸的猎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一角鲸的长牙一直被人们视为珍贵之物,售价一直很贵。早在欧洲中世纪,一角鲸这颗长牙被认为是仙人的魔杖,说成具有防病、治病和驱邪的功效。那时的帝王、君主、教皇都把这颗长牙视为至宝,仿佛他们的身家性命都维系在它上面。一角鲸长牙的著名拥有者有:威尼斯总督、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弗朗西斯一世、罗马教皇克里特七世等等。尽管那些曾经拥有一角鲸长牙的王公贵族屡遭突如其来和莫名其妙的杀身之祸,但这种鲸牙仍有驱邪、解毒的盛誉,它的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传说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送给法国拜罗依特的玛尔格莱弗二颗一角鲸的长牙,用来支付相当于现在价值 100万美元的债务。

一角鲸——北冰洋的珍兽

一角鲸有洄游的习性,秋季游向开阔海域,春季则游向近岸。它们常2-10头结成小群,但有时也可见到数百头、上千头的大群。有时是以年龄和性别分群的,有时一群都是雄性个体。一角鲸的产仔期在7~8月间。

尽管近年来鲸类的研究和保护已经受到各国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角鲸也列为保护对象之一,但尚未严格限制,加拿大北部和格林兰当地人仍以捕猎一角鲸和其它海兽为生。20世纪80年代,每年有1000头左右的一角鲸被捕杀。目前北冰洋的一角鲸仅有2-3万头,其中约1万头生活在加拿大北部沿海和格林兰西北部海域。由于近来北冰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活动及其引起的种种海洋污染,对一角鲸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保护北冰洋的一角鲸已刻不容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