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沉默,往往比能說會道更顯智慧


懂得沉默,往往比能說會道更顯智慧


會說話,確實是一項本事,但懂得沉默,是更重要的一項能力。

前者是加分項,但不能強求,畢竟情商高低,因人而異,只是後者,卻是必須項,但凡缺少,總是容易引起禍端。

正如作家海明威寫下:“我們用兩年去學說話,卻用六十年來學沉默。”

當你不懂得閉嘴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你說出去的話,會變成什麼樣的武器,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因此,凡事不要呈口舌之快,懂得沉默的人,往往比能說會道的人更顯智慧。

懂得沉默,往往比能說會道更顯智慧


懂得沉默,才會讓話語更有力量

魯迅先生曾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一個人,唯有懂得沉默,才有爆發的可能性,畢竟言多必失,有些話說多了,沒人願意信,也沒人願意聽。

表弟之前開飯店,有次去吃飯的時候,他們主管不是找這個談話,就是找那個談話,但是飯店的紀律一直很一般,員工也不是很積極。

有次無意間路過,卻發現員工換了一些人,整個紀律也變得有條不紊起來。

問起表弟時,表弟說,最近新換了一個主管,人狠話不多,重要的話就說三遍,誰不聽就開除誰。

一番折騰下來,留下的,都是能聽進去話的。

但其實,員工的作用其實都一樣,重要的是領導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懂得沉默,往往比能說會道更顯智慧


就和一場辯論賽一樣,往往最後的勝利,絕對不是那個話多的人,而是有條理性,有邏輯性,言簡意賅,卻直中要害的人。

幾句話下來,語言在人腦海中爆炸,一瞬間滿腦子只有精彩二字。

有些人話雖然多,但都沒有營養,有用的和沒用的一股腦的全說出來,沒有重點,也讓人聽了煩膩,加上優柔寡斷的性格,自然沒人願意聽。

然而,還有一些人,想說的話和該說的話分得很清,什麼時候說,什麼時候閉嘴心裡更清楚。

但凡和後者一樣的,往往說話時,更有力量,也更讓人有信服能力,這就是語言之間的只會和力量。

記得三島由紀夫說過:“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一個人不懂什麼叫做精緻的沉默,便也不會懂得,什麼是高價值的輸出。

懂得沉默,往往比能說會道更顯智慧


不懂沉默,後果遠比想象要重

記得王小波寫過一句話:“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一句話的力量,能讓一個人喜歡你,也能讓一個人厭倦你。

只是多言時,厭倦的可能,遠遠大於喜歡,並且一般而言,不懂沉默,就無法避免這幾種結果:

·隨口一句話,可能就會毀了自己

早年時,在《西遊記》裡扮演孔雀公主的金巧巧,就是栽到了不懂得沉默之上。

當時記者採訪她時,問起她對自己演藝生涯的看法,金巧巧說:“我有一定的侷限性,就比如說你讓我演公主,可以,氣質很接近,沒有問題,但是你讓我演農村人,我就費勁了,不太像,洋氣。”

一句話說完,自己的演藝生涯,也算就此為止。

懂得沉默,往往比能說會道更顯智慧


除了金巧巧之外,之前趙麗穎,也因為一句“感謝爸媽,沒把我生得像農村人”惹起眾怒。

事實上,他們的本意,並不是看不起誰,或者多麼有優越感,但這些話語,一旦經過別人的加工,可能就失了本意。

因此,不會說話可以,但不要因為自己不過腦子的一句話,就毀了自己。

·在你說話時,別人早已趕超你

除了避免別人歪曲外,過度的“愛說話”,往往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最後得到的,是越來越差的自己。

之前上學時,班裡就有這樣一個同學,和誰坐同桌,都聊得下去,老師為了不讓他打擾別人,不斷給他換位置,他卻有了優越感,覺得自己有本事。

後來,別人低頭努力的時候,他在和寫完作業的人聊天,別人認真聽講的時候,他和幾個不愛聽課的人聊天,高中畢業落榜之後,很少再聽過他的消息。

有些人閒聊,是忙完後的消遣,但有些人卻把忙,當成了說話時的消遣。

懂得沉默,往往比能說會道更顯智慧


亦舒說:“一個成熟的人,往往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難處。”

情商高的人,不僅知道自己要說什麼,更清楚別人想聽什麼。

情商一般的人,可以不懂得如何揣測人意,沒必要要求人人都喜歡自己。但起碼要做到的,是不該說的話,堅決不說。

一個人,若是連自己的嘴都管不住,也很難管好自己的人生,畢竟,你的人生,可能會輸在自己的嘴上。

因此懂得沉默的人,往往比那些能說會道的人更顯智慧。

人啊,哪怕當沉默的悶葫蘆,也不要去當聒噪的出頭鳥,最起碼,不會讓人厭煩。

—END—

今日話題:

你覺得懂沉默和會說話,哪個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