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都读错了,至少要三版同读(三)!

《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其中,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浙江书局重刊华亭张氏原本(简称“王弼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是三个最重要的版本。读老子至少要三版同读才能兼听则明。

《老子》都读错了,至少要三版同读(三)!

笔者继续分享三个版本第三章(以王弼本顺序为主)

王弼本《道德经》 3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帛书版《老子》47章【原文】:不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是以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楚简版《老子》【原文】:缺这一章。

《老子》都读错了,至少要三版同读(三)!

这一章二个版本基本上是一致的。①上与尚,王弼本理解为通“尚”:崇尚的意思。但笔者认为上更好,有拔高的意思,更符合对地位变化的意思。②乱,帛书原子是一个偏旁疑为“亂”省。③与圣,人等同圣人,或在帛书版中可能是有声望的人。④知与智,按王弼本理解为,通“智”,智慧之意,并就这句加以解读改写,“使夫不敢弗为而已”,变成“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笔者不认为是通假字,就是知道;了解的意思。

《老子》都读错了,至少要三版同读(三)!

每个人对《老子》的理解不同,笔者只把自己对这一章的理解分享读者仅供参考: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过分抬高“贤人”的地位,使百姓不会为了变成“贤人”而相互争斗,这个贤人范围广阔,可以是领导、有声望的人,泛指社会精英等等。像当下社会,将有钱有权的人标榜为社会精英,所谓的成功人士概念深入人心,果然是全民争相做成功人士,为此不择手段的大有人在。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把难以得到的货物当做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盗。贵是大家意识的指向,不是物质的真正价值。比如玉石,金刚等,如果人为的定义稀有,则是非常昂贵的,如果把它作为一块石头来看待,它只是普通的石头,没有附加值,在价值上还如一个馒头。将难得之物像钻石,通过上层人士的喜好来引导,那么,稀有的物就会成为大家追逐的目标,用尽手段来获取。反之,即便稀有,如果不对它标榜价值,引导喜好,就不会引起大众的追求。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不让百姓看那些引起人们欲望的事物,使百姓心志不乱。现代的人为什么会欲壑难填?因为打开网页,到处都是暴露图片、快速挣钱信息等充斥着欲望的信息,又有多少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不欲望高涨,无非是心动和行动的区别罢了。

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内心更平和;身体更强健,能吃饱,削弱纷乱的心志。使他們知道不敢不有所作爲而已,這樣就沒有治理不好的了。笔者认为,这些是愚民手段么?是的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愚民,可以说,站在统治者角度,愚民是必要的,当下的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在愚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知道的越多越混乱,知道的越少越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