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疫情过后,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2月5日,通往黄鹤楼的大马路空空荡荡。摄影/本刊记者 温如军


本刊记者/温如军

发于2020年第2期《中国慈善家》


武汉是一座美丽的江城,在我的记者职业生涯中,与它有过很多种遇见方式。唯独这次,匆忙而又突兀,心绪繁杂。


作为疫情的核心区,它是危险的。作为一名记者,能深入到新闻的核心区域,也是幸运的。


在武汉采访期间,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是刷新“数据”,看前一天增加了多少病例。看着每天数以千计的新增病例,心里开始斗争,今天是去医院采访还是在旅店电话采访?

最终还是会到医院去,和医护人员聊聊病人的情况,和家属聊聊疫情的侵袭,和志愿者聊聊援助物资发放⋯⋯


走出医院,总感觉自己体温不正常,时不时触摸一下额头,感受到的只有冷汗,因为口罩和护目镜使气流无法扩散,面部温度太高。


虽然后来疫情慢慢减弱,但街上也看不到多少人,偶尔看见一两个环卫工人像扛枪一样扛着把扫帚,不时在本就很干净的场面上划拉着。或是交通岗的交警,给过往车辆测量驾乘人员体温。


旅店房间里,充斥着“84消毒液”特有的味道,这种平时让人作呕的味道在这个时期显得格外亲切,因为它给人些许的安全感。到了饭点,会有服务人员送来盒饭,并叮嘱不要乱跑,不要去同行的记者房间串门。同事见面也要戴口罩,不能和任何人握手,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都要用消毒液洗手⋯⋯


看得见的是空旷的大街和春光如画的江城,看不见的是人们内心对病毒的恐惧和封城后的焦虑。也许这座城和这里的人都不需要“英雄”的光环,只需要在路边小店平静地吃上一碗热干面,然后去上班。


2月中旬,那时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人们对拐点的预期也没有太大信心。武汉协和医院发热门诊门口,送餐员小李刚给医护人员送完餐。他斜坐在电动车上,艰难地翘着二郎腿,一会儿刷刷手机,一会儿看看门诊排队输液的人群,若有所思。


小李是黄冈人,是一位“资深”骑手。封城前他犹豫了一下就被“困”在武汉,于是索性踏实送餐。他穿行在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片区,一天能送100多单。


他说自己并没有像新闻报道里说的那么伟大,疫情期间坚持送外卖,尤其是刚开始,他就是单纯地想多送几单,多挣点钱,但后来看到那么多医护人员辛劳的付出,他的动机也有了变化,“就是为了医护人员能吃上口热饭”。


平时送餐路上,电动车骑得快是为了“赶路”,多跑一单。而在疫情期间,小李骑得快是为了让医护人员早点吃上热乎饭。由于心里着急,往往送一单都会浑身出汗,他还不敢解开衣服,特殊时期,万一感冒就麻烦了⋯⋯


有一次,协和医院门诊一位医生点的午饭和晚饭都是小李接的单,当他把晚饭送到前台后发现,中午的饭还在那儿放着。小李开始以为饭菜不合胃口,后来才知道,这位医生全然忘记中午点了外卖,也忘了中午没有吃饭。


没有经历过的人一定不会相信,人怎么可能忘记吃饭,不饿吗?但这是真的,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很多医护人员真的是白衣天使,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


有一次,小李给协和医院门诊的医生送完餐转身离开之际,医生又叫住他,他条件反射地心里一紧张。没想到这位医生说他戴的口罩不行,从医护室拿出5个口罩,并叮嘱他一定要注意个人防护,尤其是在医院。


三十出头的小伙子,一下子眼泪就下来了,连声“谢谢”都忘记说了,僵在原地两分钟,楞是没有缓过神。


和记者聊起这一幕,小李的眼泪又流下来了。小李说他也和客户因为误会发生过矛盾,但经过武汉疫情,他看到了人性最善良的一面。他相信疫情过后,大家会善待别人,包括外卖小哥。“疫情发生以来这一个多月,我还没有收到一条差评。”说完小李自己都笑了。


正是这些外卖小哥等平凡之人,让疫情中的武汉并没有完全停摆,他们用力量传递力量。


疫情暴发以来,武汉曾连续17天新增确诊病例过千、峰值达单日13000多例。3月11日,该市新增确诊病例首次降至个位,至3月18日实现“双归零”。


对于许多网友笑言今年整个春节假期都是靠配送小哥续命的说法,小李听后也笑了。虽然是调侃,但不难听出里面的真情,这让他觉得自己的职业很有价值。


在老家的父母妻儿,都很担心他在武汉的安全,早中晚三次视频通话是必须的。


“其实我现在心里特别踏实,和你们记者一样,我也见证了这次疫情,等疫情结束,回家可以给我老婆和女儿讲这些故事,甚至吹吹牛。”小李说,因为订单很多,每天视频通话也就报个平安,不会聊太多。


小李说武汉解封后,他要自我隔离20天甚至再长一点,才敢见家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