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譚嗣同寫下:惟將俠氣流天地,別有狂名自古今,並踐行至死

清同治四年 (1865),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衚衕邸第。時,其父譚繼洵任湖北巡撫職。

出身豪門望族的譚嗣同,依照常理,其少年時代理當過得天真爛漫、無憂無慮才是。實則並非如此。

原因是,其父譚繼洵,威嚴不足,仁和有餘;而其母徐五緣,農家女,其性情端肅,歷來從嚴教的。

七歲時,母返鄉,將其單獨留於京城。母臨行前,對其“戒令毋思念”,其點頭應允,其含淚無語。

一年後,母歸,見其黑瘦無力,問是否因思念母親所致?其因當初的承諾而“堅不自承”,說“不是”。

於是,素來嚴肅的徐五緣面對兒子的執拗難得地微笑著,對左右道:“此子倔強能自立,吾死無慮矣!”

母親用此不詳的修辭嘉許了兒子的倔強,一如她一直以來都是用高度的不安全感去勉勵兒子自立。

13歲的譚嗣同寫下:惟將俠氣流天地,別有狂名自古今,並踐行至死

如之,少年譚嗣同與母相處,時常與母親暗中角力。嚴厲、偏執的母愛,幫其打上了一身傲骨印記。

沒成想,徐五緣一語成讖。光緒二年,京城爆發瘟疫,徐探親時不幸被感染,回家後又傳給了子女。

一週內,譚之長姐、母親及長兄先後去世。譚嗣同也絕息三日後還魂。其字“復生”,即寓含此意。

失去這多的親人,讓幼童譚嗣同哀傷至極。其時常回憶起此前與哥哥們在南下窪書齋讀書時的經歷。

譚說,“餘夜讀,聞白楊號風,間雜鬼嘯。大恐,往奔兩兄,則皆撫慰而嗬煦之。”其很驚恐的樣子。

又說:

“然名勝龍泉寺等,參錯其間,暇即凂兩兄挈以遊。伯兄不常出,出則健步獨往,儕輩莫能及。”

還說,“仲兄通騑喜事,履險輕矯,陂池澤藪,靡不探索”等,寥寥數語,勾勒出譚嗣同的幼時童趣。

其常常立於南下窪的土臺上,看“雉堞隱然高下,不絕如帶,又如去雁橫列,霏微天末”的城外景緻。

一日,在書齋吟讀七律《清明》中的詩句時,其一時哽咽難語,老師問其緣由,其卻搖頭未能自知。

其十歲上,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啟蒙教習之下,對王夫之的仁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其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之學問,文章寫得頗有見地。其將傳統時文八股評價為"豈有此理"。

13歲的譚嗣同寫下:惟將俠氣流天地,別有狂名自古今,並踐行至死

十三歲上,其有感而發,題寫了一副對聯:惟將俠氣流天地,別有狂名自古今。字裡行間鼓盪豪氣。

其自幼拜師學藝:除跟歐陽中鵠學文;還跟大刀王五學刀法;跟劉雲田學騎射;跟拳師胡七學拳技。

其不贊成中國傳統武術“持靜”之態度,說“主靜者,惰歸之暮氣,鬼道也”,“唯靜故惰,惰則愚”。

十九歲上,其離家出走,遊歷新疆陝甘冀豫湘贛蘇皖浙等十數省,察視風土民情,結交天下名士。

二十二歲上,其在瀏陽結交唐才常;師從塗啟先,學習中國典籍,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知識。

二十三歲上,其師從劉人熙學研王夫之,汲取其民主精華唯物色彩,且廣泛涉獵西方科學文化知識。

三十歲時,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其義憤填膺,集同志於故里組織算學社,開湖湘境內維新風氣。

三十一歲,其入京後,結交梁啟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 入貲為江蘇候補知府,於南京供候職。

供候職期間,其收斂心性,閉門謝客,潛心研讀;1897年1月,遂有哲學著作《仁學》兩卷問世。

三十二歲時,其返鄉與唐才常等倡辦時務學堂,倡揚變法革新理論、意識,培養維新變法之志士。

三十三歲時,其創建湖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抨擊舊政,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鬥士。

13歲的譚嗣同寫下:惟將俠氣流天地,別有狂名自古今,並踐行至死

1898年6月,光緒頒《定國是詔》,傳旨變法。8月,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譚氏入京供職。

1898年9月5日,光緒下詔授譚嗣同、林旭、劉光弟、楊銳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政變法事宜。

光緒還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之。

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氏等感激涕零,覺得尋到了實現理想抱負的最佳時機。

1898年9月,光緒天津閱兵時,慈禧太后等密謀,欲發動兵變,一舉撲滅新政,廢黜光緒皇帝。

譚嗣同密會袁世凱,求袁帶兵入京救駕。袁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榮祿,然後率兵入京師。

袁世凱於9月20日晚趕回天津,當晚向榮祿告密。榮祿聞訊大驚,連夜馬不停蹄密報西太后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發動政變,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並逮捕、囚禁了光緒皇帝。

譚嗣同得知政變消息後,置自己的生死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皇帝。但已經措手不及。

情況萬分緊急,譚嗣同決心以死去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抗擊。

朝野上下,腥風血雨,多人力勸譚暫避鋒芒,保存實力,以圖日後東山再起。譚嗣同卻公然昭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13歲的譚嗣同寫下:惟將俠氣流天地,別有狂名自古今,並踐行至死

1898年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

其神色自若赴刑場,臨終時疾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是謂萬死不辭。

同時遇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此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就義時,年僅三十三歲。1899年,譚的遺骸方被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一隅。

“前塵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層灰。來世化作採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為其妻李閏之祭夫詩。

譚嗣同一生致力於維新變法,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

譚主張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主張,是維新派的旗幟。

譚以“自由、平等、博愛”和"願以頸血刷汙政"的信念,對封建倫常和封建專制主義發起衝擊。

面對晚清新舊中西混雜思想格局,譚公廣交師友,博採眾長,兼收幷蓄,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

追溯其思想淵源,可以從中尋得經學、理學、佛學、諸子學和西學等各學派、流派的影響和痕跡。

經學其提倡今文經學;理學提倡王陽明、陸九淵的心學; 佛學提倡禪宗、華嚴宗、唯識宗等佛理。

諸子學其提倡莊子、墨子以及明末遺民王船山、黃宗羲等的思想;西學則攻算學、社會學和格致。

如之,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有宗教、哲學的又有政治思想的;有唯物主義,也有唯心主義。

如之,經借鑑提煉、吸取揚棄,最終便形成了一個融中西古今之學於一體的譚嗣同龐雜思想體系。

13歲的譚嗣同寫下:惟將俠氣流天地,別有狂名自古今,並踐行至死

最能體現其思想形成脈絡的,除其《仁學》哲學著作外,尚有其仗劍出湘、磅礴大氣的詩人氣質。

其十五歲學詩,青年時乃成詩力,莽蒼蒼集中,五古規整高曠,五律能時見奇句,七言卻更顯才氣。

十八歲上,其有自題小照《望海潮》一闋問世,借七分醉意,拔劍高歌,抒俠肝義膽,頗酣暢淋漓。

二十歲之後,其輕身只劍,以周天下,切磋技藝。有“筆攜上國文光去,劍帶單于頸血來”之出塞詩。

供職邊陲時,其行路八萬餘里,“引而長之,堪繞地球一週”,此閱歷鍛造其魂魄,使之脫穎於當世。

其赴甘肅軍營探望父親時,常“遇西北風大作,沙石擊人,如中強弩”之惡劣天氣,然其毫不經意。

白日,其“臂鷹腰弓矢,從百十健兒,與凹目凸鼻黃鬚雕題諸胡,大呼疾馳,爭先逐猛獸”馬不停蹄。

入夜,“則支幕沙上,椎髻箕踞,匊黃羊血,雜雪而咽。撥琵琶,引吭作秦聲”,篝火秦歌,大快朵頤。

如此,其策馬圍獵,夜雪秦歌,隨心所欲;發乎天然,入鄉隨俗,毫不拘泥;活脫脫一個熱血男兒。

其一組七律《似曾詩》,分入境、諷時、悟變、出境四題。讀之詠之,往往令人愴然涕下扼腕唏噓。

還記得譚公那首《兒纜船》敘事詩麼?寫得何等有骨氣有定力!冥冥中道出了譚氏最終捨身的動機。

13歲的譚嗣同寫下:惟將俠氣流天地,別有狂名自古今,並踐行至死

還有那首《鸚鵡洲吊禰正平》抒情詩,又是何等神鬼泣警義薄雲天浩然正氣!多少對應了命運結局。

最讓人揪心者,是其絕命詞《獄中題壁》。多少年來,市面上以訛傳訛抄來傳去,令人搞不清底細。

道是有人出於某種動機,篡改了其絕命詩《獄中題壁》,篡改者並非旁人,而是其戊戌變法中的知己。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如上是謂偽作《獄中題壁》:如下是乃原作《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

將《獄中題壁》偽作原作兩相對比,自然是不同的寓意!一字一詞變動,往往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原作層層遞進,乾乾淨淨,氣脈清晰。而偽作則吞吐渾濁,莫名斷續。世人則多以偽當真實在可惜。

誰人勞神費力,篡改其絕命詞?致使沖決君權為公心而死義的譚公,死後不得不戴著保皇派的帽子?!

是康有為還是梁啟超?機關算盡,私改譚氏那絕命詞,他們不懂譚嗣同,處心積慮以此舉保全自己。

譚公嗣同就這般走了,走得那等大義凜然,威武不屈,就像一顆光焰無際的彗星劃過夜空嘎然而逝!

譚公身後,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變革思想,他的不朽精神,他的《仁學》,他的《獄中題壁》!

譚公嗣同,人傑鬼雄,劍膽琴心,熱血忠魂,視死如歸,感天動地。每每念及,心潮逐浪,高山仰止!

置下濁酒一杯,黃表數疊,線香三柱,蠟燭兩支,貢品一案,遙祭譚公嗣同,願義士在天之靈安息!


作者簡介:李鵬星 男 漢族 本科學歷 高級工程師 中國當代文人聯誼會名譽會長 歷任大中型國企、省市級投資集團和研究院所負責人等職 自由創作者 曾多次於國內文學賽事中獲獎 2011—2019年,累計獲取各類獎項146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