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谭嗣同写下:惟将侠气流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并践行至死

清同治四年 (1865),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时,其父谭继洵任湖北巡抚职。

出身豪门望族的谭嗣同,依照常理,其少年时代理当过得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才是。实则并非如此。

原因是,其父谭继洵,威严不足,仁和有余;而其母徐五缘,农家女,其性情端肃,历来从严教的。

七岁时,母返乡,将其单独留于京城。母临行前,对其“戒令毋思念”,其点头应允,其含泪无语。

一年后,母归,见其黑瘦无力,问是否因思念母亲所致?其因当初的承诺而“坚不自承”,说“不是”。

于是,素来严肃的徐五缘面对儿子的执拗难得地微笑着,对左右道:“此子倔强能自立,吾死无虑矣!”

母亲用此不详的修辞嘉许了儿子的倔强,一如她一直以来都是用高度的不安全感去勉励儿子自立。

13岁的谭嗣同写下:惟将侠气流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并践行至死

如之,少年谭嗣同与母相处,时常与母亲暗中角力。严厉、偏执的母爱,帮其打上了一身傲骨印记。

没成想,徐五缘一语成谶。光绪二年,京城爆发瘟疫,徐探亲时不幸被感染,回家后又传给了子女。

一周内,谭之长姐、母亲及长兄先后去世。谭嗣同也绝息三日后还魂。其字“复生”,即寓含此意。

失去这多的亲人,让幼童谭嗣同哀伤至极。其时常回忆起此前与哥哥们在南下洼书斋读书时的经历。

谭说,“余夜读,闻白杨号风,间杂鬼啸。大恐,往奔两兄,则皆抚慰而嗬煦之。”其很惊恐的样子。

又说:

“然名胜龙泉寺等,参错其间,暇即凂两兄挈以游。伯兄不常出,出则健步独往,侪辈莫能及。”

还说,“仲兄通騑喜事,履险轻矫,陂池泽薮,靡不探索”等,寥寥数语,勾勒出谭嗣同的幼时童趣。

其常常立于南下洼的土台上,看“雉堞隐然高下,不绝如带,又如去雁横列,霏微天末”的城外景致。

一日,在书斋吟读七律《清明》中的诗句时,其一时哽咽难语,老师问其缘由,其却摇头未能自知。

其十岁上,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启蒙教习之下,对王夫之的仁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其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之学问,文章写得颇有见地。其将传统时文八股评价为"岂有此理"。

13岁的谭嗣同写下:惟将侠气流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并践行至死

十三岁上,其有感而发,题写了一副对联:惟将侠气流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字里行间鼓荡豪气。

其自幼拜师学艺:除跟欧阳中鹄学文;还跟大刀王五学刀法;跟刘云田学骑射;跟拳师胡七学拳技。

其不赞成中国传统武术“持静”之态度,说“主静者,惰归之暮气,鬼道也”,“唯静故惰,惰则愚”。

十九岁上,其离家出走,游历新疆陕甘冀豫湘赣苏皖浙等十数省,察视风土民情,结交天下名士。

二十二岁上,其在浏阳结交唐才常;师从涂启先,学习中国典籍,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知识。

二十三岁上,其师从刘人熙学研王夫之,汲取其民主精华唯物色彩,且广泛涉猎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三十岁时,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其义愤填膺,集同志于故里组织算学社,开湖湘境内维新风气。

三十一岁,其入京后,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于南京供候职。

供候职期间,其收敛心性,闭门谢客,潜心研读;1897年1月,遂有哲学著作《仁学》两卷问世。

三十二岁时,其返乡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倡扬变法革新理论、意识,培养维新变法之志士。

三十三岁时,其创建湖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斗士。

13岁的谭嗣同写下:惟将侠气流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并践行至死

1898年6月,光绪颁《定国是诏》,传旨变法。8月,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谭氏入京供职。

1898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谭嗣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政变法事宜。

光绪还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之。

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氏等感激涕零,觉得寻到了实现理想抱负的最佳时机。

1898年9月,光绪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密谋,欲发动兵变,一举扑灭新政,废黜光绪皇帝。

谭嗣同密会袁世凯,求袁带兵入京救驾。袁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师。

袁世凯于9月20日晚赶回天津,当晚向荣禄告密。荣禄闻讯大惊,连夜马不停蹄密报西太后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发动政变,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并逮捕、囚禁了光绪皇帝。

谭嗣同得知政变消息后,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皇帝。但已经措手不及。

情况万分紧急,谭嗣同决心以死去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抗击。

朝野上下,腥风血雨,多人力劝谭暂避锋芒,保存实力,以图日后东山再起。谭嗣同却公然昭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3岁的谭嗣同写下:惟将侠气流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并践行至死

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其神色自若赴刑场,临终时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是谓万死不辞。

同时遇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此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就义时,年仅三十三岁。1899年,谭的遗骸方被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一隅。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为其妻李闰之祭夫诗。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谭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主张,是维新派的旗帜。

谭以“自由、平等、博爱”和"愿以颈血刷污政"的信念,对封建伦常和封建专制主义发起冲击。

面对晚清新旧中西混杂思想格局,谭公广交师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追溯其思想渊源,可以从中寻得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等各学派、流派的影响和痕迹。

经学其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 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等佛理。

诸子学其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则攻算学、社会学和格致。

如之,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宗教、哲学的又有政治思想的;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

如之,经借鉴提炼、吸取扬弃,最终便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谭嗣同庞杂思想体系。

13岁的谭嗣同写下:惟将侠气流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并践行至死

最能体现其思想形成脉络的,除其《仁学》哲学著作外,尚有其仗剑出湘、磅礴大气的诗人气质。

其十五岁学诗,青年时乃成诗力,莽苍苍集中,五古规整高旷,五律能时见奇句,七言却更显才气。

十八岁上,其有自题小照《望海潮》一阕问世,借七分醉意,拔剑高歌,抒侠肝义胆,颇酣畅淋漓。

二十岁之后,其轻身只剑,以周天下,切磋技艺。有“笔携上国文光去,剑带单于颈血来”之出塞诗。

供职边陲时,其行路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此阅历锻造其魂魄,使之脱颖于当世。

其赴甘肃军营探望父亲时,常“遇西北风大作,沙石击人,如中强弩”之恶劣天气,然其毫不经意。

白日,其“臂鹰腰弓矢,从百十健儿,与凹目凸鼻黄须雕题诸胡,大呼疾驰,争先逐猛兽”马不停蹄。

入夜,“则支幕沙上,椎髻箕踞,匊黄羊血,杂雪而咽。拨琵琶,引吭作秦声”,篝火秦歌,大快朵颐。

如此,其策马围猎,夜雪秦歌,随心所欲;发乎天然,入乡随俗,毫不拘泥;活脱脱一个热血男儿。

其一组七律《似曾诗》,分入境、讽时、悟变、出境四题。读之咏之,往往令人怆然涕下扼腕唏嘘。

还记得谭公那首《儿缆船》叙事诗么?写得何等有骨气有定力!冥冥中道出了谭氏最终舍身的动机。

13岁的谭嗣同写下:惟将侠气流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并践行至死

还有那首《鹦鹉洲吊祢正平》抒情诗,又是何等神鬼泣警义薄云天浩然正气!多少对应了命运结局。

最让人揪心者,是其绝命词《狱中题壁》。多少年来,市面上以讹传讹抄来传去,令人搞不清底细。

道是有人出于某种动机,篡改了其绝命诗《狱中题壁》,篡改者并非旁人,而是其戊戌变法中的知己。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如上是谓伪作《狱中题壁》:如下是乃原作《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将《狱中题壁》伪作原作两相对比,自然是不同的寓意!一字一词变动,往往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原作层层递进,干干净净,气脉清晰。而伪作则吞吐浑浊,莫名断续。世人则多以伪当真实在可惜。

谁人劳神费力,篡改其绝命词?致使冲决君权为公心而死义的谭公,死后不得不戴着保皇派的帽子?!

是康有为还是梁启超?机关算尽,私改谭氏那绝命词,他们不懂谭嗣同,处心积虑以此举保全自己。

谭公嗣同就这般走了,走得那等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就像一颗光焰无际的彗星划过夜空嘎然而逝!

谭公身后,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变革思想,他的不朽精神,他的《仁学》,他的《狱中题壁》!

谭公嗣同,人杰鬼雄,剑胆琴心,热血忠魂,视死如归,感天动地。每每念及,心潮逐浪,高山仰止!

置下浊酒一杯,黄表数叠,线香三柱,蜡烛两支,贡品一案,遥祭谭公嗣同,愿义士在天之灵安息!


作者简介:李鹏星 男 汉族 本科学历 高级工程师 中国当代文人联谊会名誉会长 历任大中型国企、省市级投资集团和研究院所负责人等职 自由创作者 曾多次于国内文学赛事中获奖 2011—2019年,累计获取各类奖项146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