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什麼是應用語言學:理論、教學法、測試效度與信度

What is applied linguistics

這本書上海外語出版社於2013年11月出版的外語學術普及系列入門書籍,這套系列書籍分為語言學和文學兩大部分,介紹了一些理論分支以及基礎性理論,如下圖:

「讀書筆記」什麼是應用語言學:理論、教學法、測試效度與信度


「讀書筆記」什麼是應用語言學:理論、教學法、測試效度與信度

這本《什麼是應用語言學》的作者有俞理明、曹勇衡、潘衛民,其中俞理明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本書共分為7章,第1章[應用語言學的前世今生],第2~4章介紹[語言習得]、[語言教學]、[語言測試]相關理論及定義,第5~7章分別為語言翻譯、語言與社會、語料庫與應用語言學研究非常基礎的介紹。

其中我重點閱讀的是第2~4章。

我覺得這本書介紹的是語言學方面非常基礎的理論,例如各個學說流派分支以及基本理論和定義。整本書不厚,有一點基礎的讀者約2小時就能把它讀完,就算是基礎薄弱的,半天到一天時間也夠了。

在讀這本書時,我認為不必要把書中所提及的所有理論一一記下來,因為幾乎每個經典理論都有幾十上百篇論文或相關著作發表,這本書只是淺顯地介紹一下,我們讀的時候只要有個想法,明白“哦,原來還有這麼一回事請啊”,就可以了。如果我們對某個理論感興趣,再去找相關資料深入閱讀。

否則的話,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能會覺得這本書的內容繁雜,囉裡囉嗦沒有重點,影響閱讀體驗。

---------------------------------------------------

第1章介紹應用語言學是如何發展的,這裡面涉及到非常多的人名以及專有名詞,如Chomsky1965提出[生成語言學],要研究的不是句子本身,而是促使人們產出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要解釋人們為什麼能夠用有限的語法規則來生成無限的句子的內在機制。這是Chomsky理論的核心觀點。

-----------------------------------------------------

【關於SLA習得理論】:

首先,捋一捋基本概念,這裡不涉及系統的理論。

(1)習得與學習。

習得:acquisition

學習:learning

不同的學者對這兩個詞有不同的解讀,Krashen的監控模型Monitor Model認為,學習是一種有意識的注意,而習得是下意識的意義交流,很少注意語言形式和語言規則本身。

它們是不同的認知系統:acquired system and learnt system.

(2)二語習得與中介語的概念。

第一語言習得:也是母語習得,一般指兒童母語習得,如漢語。

第二語言習得:一般與成人有關,長大後所學的第二種語言,如英語。

由於是第二種語言,因此我們在學習時,中間會出現一種由第一語言向第二語言過渡的狀態,這就是過渡語理論,也叫作中介語理論Interlanguage Theory, 大部分二語習得者在使用時都處於中介語狀態。

一語習得與二語習得的根本區別就是後者有母語的影響,怎樣理解母語的影響是貫穿整個二語習得領域的紅線。

理清上述概念後:

一、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兒童母語習得。

(1)不同的兒童在習得母語

時所經歷的發展階段都很相似,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前語言階段:pre-language stage,一般為6個月到一週歲,喃語咿呀。

獨詞句階段:holophrastic sentence stage(one word stage),1歲到1歲半,兒童開始把語音和意義聯繫。這時候可能會出現擴展過度現象(overgeneralize)或擴展不足現象。

雙詞句階段:two-word stage,1歲半至2歲,把兩個詞排詞序來表達語義,很少使用代詞。

電報句階段:telegraphic speech stage,又稱為多詞句階段,2歲至3歲,遵循了基本詞序句法規則,但是沒有形態變化,很少使用介詞、冠詞、不定式、be動詞等。

成人句階段:adult sentence stage,3歲半至5歲,已能分辨正確的表達方法。

2歲半以後,兒童的詞彙量開始快速擴大,6歲時可達7800,8歲可達17600~28300.

保姆語:caretaker speech, babytalk, motherese, parentese, 這是父母在與兒童交流時使用的、語法結構和詞彙構成都簡化了的語言。

(2)為什麼兒童能夠輕而易舉地學會母語?

很多學者研究這個問題,其中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A.刺激—反應論:Stimulus-response theory, 又稱為後天環境論,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基礎。以動物一聽到鈴聲刺激就會建立起一種反應為例,強調後天經驗的重要性。

B.語言內在論:Innateness Theory,又稱為先天論,強烈批判stimulus-response theory, 認為兒童能掌握語言是因為人類先天遺傳的掌握語言規則的能力,這是Chomsky的說法,認為兒童不是在learning,而是語法在大腦中grow.

基於這個機制,Chomsky提出“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簡稱UG,是UG使得兒童從聽到的有限句子中創造出無限的句子。它以參數parameter的形式出現。

C.相互作用論:Interaction Theory,以認知論為基礎,認為兒童語言是天生能力與客觀認知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同化與順應,即assimilation與accommodation,同化是把環境信息吸收,順應是內部認知順應環境而發生改變。

二、幾個基本理論來解釋二語習得:

1.對比分析理論:Constrastive analysis,簡稱CA,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基礎。

認為學習者在學習母語時,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在習得二語時,需要形成新的習慣。一語對二語會產生干擾性錯誤,舊習慣妨礙新習慣,也就是先行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

批評者認為它將差異difference與困難difficulty等同起來,差異是語言學概念,難點是心理學概念。

2.錯誤分析理論:Error Analysis,使人們從避免錯誤到研究錯誤,進而發現學習者所採用的策略及根源,瞭解學習者心理過程。

3.過渡語理論:Selinker認為,大部分二語學習者的過渡語會出現僵化現象fossilization,少數人能夠走到過渡語連續體的終端,是因為他們利用了人腦中的潛在心理機制laten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停滯:stabilization的高原期learning plateau指暫時性卡殼或過渡語的重組階段。而過渡語的長期停滯即為僵化。

4.本族語者概念:native speakers,達到本族語者或者接近本族語者的水平一直被認為是二語習得的最終目標。

5.遷移:transfer指一語向二語遷移,反過來二語向一語遷移稱為語言腐蝕attrition。

6.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 Krashen的i+1理論,獲得目標語的語義。

7.可理解的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獲得目標語的語法,保證語言流利和準確。

Swain將輸出對語言習得的作用分為注意、形成和驗證假設、通過元語言認識語言的作用,即Noticing, hypothesis formation and testing, Metatalk.

8.學習者因素的理解:語言學能、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認知與情感因素,即aptitude, motivation, strategy,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9.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學習者在於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中建構起對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強調習慣的作用。

10.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起源於康德提出的“概念本身無意義,只有當它與人們已知的事物相聯繫時才產生意義。”人們認識新事物時,會設法將其與過去的事物聯繫起來,促進對新事物的理解。圖式每個組成成分構成一個空檔slot,當空檔被學習者接受的具體信息填充時,圖式就實現了。

11.區分兩種知識類型:

(1)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被告知的事實本身。

(2)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 練習獲得,逐漸獲得。

三、關鍵期假設:既讓人歡喜又讓人悲傷。

1.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一般認為,15歲以後學習外語的,詞法和句法均無法取得與母語學習者一樣的水平。

2.Birdsong進一步驗證“機遇窗口”,27.5歲以後,窗口關閉,二語成功渺茫。Window of Opportunity.-------這是讓人絕望的發現。

3.Krashen認為,5歲大腦優勢就確定下來了,年齡不是重要因素,只要有大量comprehensible input和情感過濾網,都可以習得目標語言。

4.關於兒童與成人語言習得的區別:

學習速度方面,成人在語法方面有初級階段優勢,但最後很可能會被兒童超過。

語音方面,兒童比成人更可能獲得接近母語水平。

兒童與成人的差異更多表現為情感因素:兒童把語言當作一種遊戲,從中獲得樂趣,不擔心犯錯,反而喜歡製造錯誤表達法;成人則不然。

簡言之,兒童是融合性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 成人是工具性動機instrument motivation.

--------------------------------------------------------

【關於語言教學】:

按照時間順序發展,語言教學法有以下幾種:

1.語法翻譯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上課時先用本族語講解大意,然後對外語詞彙和語法分析。對以閱讀為目標的學習者有幫助。

2.直接法:direct method,也叫自然法,以口語為主,模仿為基礎,使用動作和圖畫等直觀手段來解釋詞義和句子,建立語言和外界聯繫,整句進整句出。可以掌握口語,但是文學修養淺薄。

3.聽說法:Audio-lingual Method,又叫陸軍法the Army Method,從聽入手,句型操練,聽說領先。強調習慣,刺激反應理論。

4.情景教學法:Audiovisual method, 使用視聽教具,身臨其境,聽說先於讀寫。

5.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注重對語言規則的理解和創造性運用。同時訓練四種技能,強調理解的作用,主張矯正錯誤。

6.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來學習,話語分析、社會語言學、語用學三門學科對其影響較大。Discourse analysis, sociolinguistics, pragmatics。這種方法可能會對學習語法產生困難。

7.任務教學法:Tash-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作為教學手段,即learning by doing.

8.後方法:Post-method Pedagogy,對單一方法有效性的懷疑,對方法多元性和特定性的強調。這時候,教師是研究者、實踐者、理論構建者,需要對實際教學中的各種變量分析,隨機應變改變教學策略。

注意Approach與Method的區分:

Approach只提供理念原則指導教學;

Method不僅基於理論,而且具有特定的教學設計體系。

-----------------------------------------------------------------------------

【關於語言測試】:

以語言學、教學法、學習論、心理測量學為理論基礎,以測試理論和手段作為研究對象。

一個好的語言測試要有四個特點:效度、信度、實用性、良好的反撥作用。

1.效度Validity,一項測試測量了它應該測量的東西了嗎?如果是,那麼它就是有效的。

測試者有義務提供證明測量結果富有價值的效度證據,效驗validation就是證明該測試有效的過程。

2.信度reliability,指考試結果是否可靠,足夠可靠的結果應排除主觀原因。

信度與效度是矛盾統一的,需要平衡。

3.反撥效應:Washback Effect, 即考試後效,有積極和消極的反撥作用。要減少負面反撥效應,試題應增加主觀題比重,反映課程全部內涵,且具有不可預測性(不需學生死記硬背)。

--------------------------------------------------------------------

翻譯分為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也可分為口譯interpretation和筆譯translation。口譯又可分為連續傳譯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在文學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等需要大量創造性工作的翻譯中,機器翻譯還舉步維艱。

------------------------------------------------------

語料庫:

「讀書筆記」什麼是應用語言學:理論、教學法、測試效度與信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