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慶華:鸚哥山下“土專家”,生態養殖育雞鵝

春光明媚,杏花怒放的時節,在奈曼旗青龍山鎮鸚哥山腳下的一條溝底,劉慶華打開雞舍、鵝舍,育雛室裡,剛進不久毛絨絨的雞雛還在育雛床上嘰啾嬉戲;院內,成群的小鵝猶如一隊隊士兵,昂首挺胸,邁著整齊的步伐走向一大片空場。


【人物】劉慶華:鸚哥山下“土專家”,生態養殖育雞鵝


2017年,青龍山鎮青龍山村村民劉慶華和妻子鄭寶華在離村不遠的鸚哥山腳下承包了26畝荒山,開始養雞、養鵝。


關了菜店去養雞


回憶過去,劉慶華直言自己“愛折騰”,創業的腳步從未停止過,曾經自己在鎮上開了一家菜店,生意還不錯。雖是小本生意,但也很忙碌。劉慶華說,那段時間,起大早跑旗裡上菜也著實讓他感到賣菜這個營生的不易,於是就想改個行乾乾。


“我家平時也常年養雞,覺得雞挺好養,也不生病,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散養雞需求量也大。”劉慶華說起養雞的原因。


【人物】劉慶華:鸚哥山下“土專家”,生態養殖育雞鵝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2017年,劉慶華購進了2000只雞雛,準備大幹一番的他發現,養雞完全不是自己想的那麼簡單,僅對雞雛的管理就讓他費了很多心,室內太熱不行,涼了也不行,而且要面臨防疫這一重要關口。這時他才發現,幹這行遠比賣菜要操心的多,幾乎是事無鉅細,凡事都要想在前面,做的及時才行。


如今,這裡儼然成了劉慶華的家庭農場,三面環山,山坡上的杏花繽紛、松林環繞,房舍前面是大片的農田。與簡陋的居住小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房前屋後的圈舍倒是顯得現代化很多。房前的溝裡,簡易大棚取代了鋼筋混凝土做成的鵝圈。


【人物】劉慶華:鸚哥山下“土專家”,生態養殖育雞鵝


“養雞要的是個環境,這裡肅靜,空氣好,我還是儘量保持這裡的原生態,建的棚舍都是臨時的。”劉慶華說。


變身養雞“土專家”


“去年養的雞賣完了,今年剛進了第一批雞雛2000只,過些日子還要進兩批,養殖數量大約在6000只吧!”劉慶華說。


【人物】劉慶華:鸚哥山下“土專家”,生態養殖育雞鵝


“養雞最重要的是防病措施要跟上,不掌握點技術還真不行!”劉慶華總結三年的養雞經驗時說。第一年,他養了1000多隻雞,長大後投放到市場被一搶而空,小賺了3萬元;後來為了節約成本,想自己孵化雞雛,結果技術不過關,孵化失敗的,損失了5000多元,這著實讓妻子鄭寶華心疼了好一陣子。這一次挫折讓劉慶華感受到了掌握養雞技術的重要性,於是他邊養邊學習技術。


為了準確掌握雞的生長情況,劉永忠日夜守著雞舍,細心觀測雞舍溫度、一遍遍消毒防疫、打掃圈舍。


“昨晚我們仨口人給雞雛防疫,一直幹到2點多才休息。”劉慶華說。“雞舍三、四天就得消一遍毒。”


“養雞這個活兒就是太操心,風險也大!”劉慶華說。從雞雛出殼一直到雞出欄,從防疫到飼養,每個環節他都一一認真地記錄下來。幾年下來,讓劉慶華掌握了一整套雞的飼養管理、疫病防治技術,有效地提高了成活率,成了養雞“土專家”。


生態養殖是賣點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劉慶華夫婦有自己的底氣。每年養6000只左右,到年底幾乎不剩,全部賣盡。


“我的雞不喂飼料,喂的是豆粕、穀糠和玉米,長的也不是很大,是名副其實的土雞。雞平時都是散養,周圍山上有松籽、草籽等,方便雞啄食。這些都是為了保證土雞的純正品質。”劉慶華笑著說。


“我養的雞成活率高,由於是山地放養,肉質好味道美,銷路不是問題,不出旗就能賣光。”劉永忠說,由於養殖的環境生態、綠色,就這樣,口口相傳,他的雞從來沒有到市場去賣過,都是顧客現場來買。


不僅如此,每年養殖的雞群裡總會有一些母雞,一年下來,產蛋量大約在1萬斤左右,而且這些土雞蛋既搶手價格也高,這給劉慶華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年收入在10萬左右。


不僅養雞,今年,劉慶華又增加了養殖內容——4000只鵝。


【人物】劉慶華:鸚哥山下“土專家”,生態養殖育雞鵝


“近兩年鵝的市場行情也不錯,就想試試,反正我這裡條件也具備,養好了比養雞的‘回頭錢’來得快。”劉慶華介紹說,養雞一年只能賣一次,一隻雞純利潤在20元左右;鵝長得快,正常情況下70天能達到8斤,就可出欄,3個月可長到10斤。正常情況下,劉慶華的4000只鵝就能獲利10多萬元。“目前看,這批鵝估計掙不到什麼錢了,頭一次養鵝,想保險一些,鵝雛成本有點高了!”劉慶華笑著說,“不過下一批應該會掙到錢!”


【人物】劉慶華:鸚哥山下“土專家”,生態養殖育雞鵝


劉慶華說,自己已經有了養殖經驗,有機會還會擴大養殖規模,做好生態養殖。

1


【銷售提示】目前,劉慶華的養殖基地有新鮮土雞蛋,每天產蛋30斤,有需要者可聯繫其本人,電話:18647557359



審核:李文靜

終審:侯顯峰

王愛國

【人物】劉慶華:鸚哥山下“土專家”,生態養殖育雞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