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類電商|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好像也有規律

做優化的朋友,可能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跟媒體對接到激活,但有的計劃付費好,有的計劃付費不好?

你要說有什麼理由吧,也能說出來兩個——比如素材好啦,創意吸引用戶;用了後臺哪個功能啦,這個功能好用。

但心裡總會有一點不確定:真的是這個原因嗎?別的計劃也用這個了,咋沒投起來呢?

今天咱們來掰扯一下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規律。

定義:在使用轉化出價的時候,會有一個轉化目標。但常有上面這種“轉化目標是激活、但實際考核到付費”的情況,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把轉化目標之後的各項行為統一叫做“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例如上面的例子中的“付費”,就被稱為“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轉化目標以後的轉化率統一叫做“後端轉化率”。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還會用到兩個“用CPC出價、但考核激活或註冊”的例子。它們沒有應用到轉化目標,但為了統一說明媒體投放目標以後的數據的規律,我們把“點擊”視為“轉化目標”,把點擊以後的“激活或註冊”視為“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不嚴謹,大家看的時候不蒙就行。

賬戶層級按照頭條“賬戶-組-計劃-創意”的名稱來叫。

01

轉化目標力所不能及的

先聊聊轉化目標。

因為種種的原因,在廣告投放的時候,總會出現“轉化目標”和“考核目標”不一致的情況。比如考核ROI,但媒體沒有ROI出價;比如廣告主不願意把後端數據傳給媒體……

我們先不說這種不一致的情況怎麼辦,咱們先要知道:轉化目標是哪一步,媒體就會負責到哪一步;後面的步驟媒體是不管的

就好像說你的轉化目標是“買雞蛋”,但其實你心裡還有一個更深的目標是“雞蛋要能孵出小雞”。朋友,有的雞蛋能孵出小雞,有的不能,媒體只負責“按你要求的價格把雞蛋賣給你”,後面能不能孵出小雞,他可就不管了。孵出來了算你撿著,孵不出來你也不能投訴他。

二類電商|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好像也有規律

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是轉化目標力所不能及的。

例如轉化目標是“激活且付費”,那麼媒體幫你優化的就是付費成本,激活成本和付費金額媒體都是不管的。

二類電商|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好像也有規律


02

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好像也有規律

但是啊但是,如果我就是賣小雞的,買來的雞蛋孵不出小雞,對我就一點用沒有,那我還買它幹嘛?

廣告投放總要為最終的目標服務,所以,即使“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是轉化目標力所不能及的”,但優化人員和媒體也都在想辦法滿足“轉化目標是買雞蛋、實際卻想要孵小雞”的投放目標。

其實已經實現了。

我們長期觀察下來發現: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好壞,也有“扎堆”的現象。比如轉化目標是激活,有的計劃付費成本低,有的計劃付費成本高。而且可能低的一直低,高的一直高……當然,有更多計劃今天低、明天高不穩定。

並且,這個現象不拘於是哪個媒體,甚至不受出價方式的限制,即使是點擊出價,後端效果好不好也有扎堆的現象——付費好的計劃,付費一直好;付費不好的計劃,付費一直不好……當然,也有很多今天好、明天不好的。

來看兩個“扎堆的好”的案例。這是兩組早期的、用CPC出價的計劃的數據。

案例1:投放UC媒體

一個單元連續幾天的數據,註冊率、註冊成本相對都比較穩定(UC的“單元”相當於頭條的“計劃”層級)

二類電商|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好像也有規律

案例2:

投放媒體-今日*條

一個計劃連續幾天的數據,註冊率、註冊成本相對都比較穩定

二類電商|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好像也有規律

神奇吧,居然用CPC出價,一條計劃成本也能穩定。考核目標比轉化目標更深,像“轉化目標是激活、考核付費”的情況,也有很多這樣後端成本穩定的案例。所以,“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也能保持穩定”可以看作一個部分情況下會存在的規律。

為了避免誤解,還是要強調一下:這種穩定和用轉化出價的轉化成本穩定是兩回事,一個是“可能”,一個是“保證”

——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是可能穩定,我們從一大堆不穩定的計劃裡找到穩定的計劃;

——轉化出價對應的轉化成本,是保證穩定,不穩定還有賠付。

所以,能分清了吧。

那這種“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也能保持穩定”是什麼原因呢?

只能從模型學習的角度來理解。以“轉化目標是激活、考核付費”的情況舉例。模型的任務就是幫你找到激活成本OK的人,但這些人總會有付費或者不付費的行為,如果模型最開始學習的種子用戶就是付費好的,那麼這條計劃付費就一直很好;如果最開始學習的用戶付費不好,那麼這條計劃付費就一直不好;如果種子用戶付費有好的、也有不好的,那麼付費就不穩定。

雖然廣告主沒有把後端數據回傳給媒體,媒體也不知道這條計劃後端成本是否滿足要求,但媒體能看到“這條計劃一直在投”,那麼就說明這條計劃的人群廣告主是滿意的,那麼模型就猜:照著現有的人群“照葫蘆畫瓢”去找,廣告主就會一直滿意吧!所以就出現了“雖然媒體不知道你後端考核什麼,但是居然後端成本好的計劃會一直好”的現象。

03

假設一條計劃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也是穩定的

什麼時候會用到這個規律呢?

在廣告投放的過程中,總有一些情況導致考核的數據不能實時看到。比如最終成本可能要隔日才能看到,或者即使不隔日、也需要過一段時間用戶才能轉化(例如用戶從使用產品到轉化的時間差),這就會造成看到最終成本是有延遲的。但我們又希望抓住放量的時機、儘快放量,怎麼辦呢?這時候就可以利用“假設一條計劃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也是穩定的”這個規律來推算出考核的數據,來決定怎麼調整計劃。

二類電商|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好像也有規律


那這個規律我們怎麼用呢?

其實這就是優化師們賴以生存的規律:假設“一條計劃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也是穩定的”。用大浪淘沙的方式,從許多計劃裡找出當天後端成本OK的計劃,然後假設它以後成本也會是OK的,給它放量。不然怎麼投呢?我總得找著計劃給它放量吧?我總不能把當天後端成本不好的計劃放量吧?

但這畢竟是個假設,它肯定不能像直接用轉化出價來控制轉化成本那麼穩定。有的時候當天後端數據挺好的,第二天就忽然不好了。這裡總結出兩個判斷的條件,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情況下,後端轉化率穩定的概率會更大:

轉化數超過一定量。粗略地看,一條計劃轉化數超過100個,可以認為後端轉化率能大概保持穩定;

觀察連續2~3天的數據。如果連續2~3天后端轉化率一直相差不大,可以認為這個轉化率能穩定在這個數值。

也就是說“轉化數越多、時間越久,後端轉化率穩定的概率越大”。

例如這個UC媒體上投放的案例。投放的前兩天積累了400個註冊,成本都滿足要求,那麼就可以認為這條計劃成本能保持穩定了,可以放量了。

二類電商|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好像也有規律

再舉個實際應用的例子:

比如說考核次留(“次日留存”的簡稱,指當天新增的用戶中,第二天二日登錄App的用戶數)的情況。一條計劃當天看不到次留數據,可以先花2000塊錢看看。第三天看到次留數據,發現還不錯,有30%,那就可以認假設這條計劃帶來的量、以後的次留率也都在30%左右,可以先放一波量看看,比如放到1~2萬。

當然,這樣調整的時候還得悠著點,因為這畢竟是假設,如果哪天后端轉化率忽然跌了,媒體也是不負責的,不會賠錢給你。所以放預算的時候不要一下放太猛,還是要以看到的實際考核成本為準,實際考核成本好了,才能放心地放量。


今日優化經驗

二類電商|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好像也有規律


  • 轉化目標是哪一步,媒體就會負責到哪一步;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是轉化目標力所不能及的
  • 但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好像也有規律,付費好的計劃,付費一直好;付費不好的計劃,付費一直不好……這是系統“照葫蘆畫瓢”的結果。雖然媒體不知道你後端考核什麼,但是如果一條計劃一直投放,那麼系統可能會認為你對現有的人群是滿意的,然後照著現有的人群給你找相似的,所以會出現付費好壞“扎堆”出現的現象;後端數據好壞“扎堆”是一個部分情況下會存在的規律,能“穩定的好”是一個少見的情況,更多情況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會有波動
  • 當客觀條件限制、不能實時看到最終考核成本的時候,我們只能假設“轉化目標以後的數據也是穩定的”,用來判斷一條計劃是否要放量投放。但它只是個假設,穩定的情況並不多,所以判斷的時候要有一些存疑。可以加上兩個條件,如果滿足“
    轉化數超過100個、並且連續2~3天都是穩定的”,那麼穩定的概率會更大。

更多二類電商行業資訊,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或者搜索“二類電商資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