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万历的生母慈圣太后?

醉倾城36


对万历皇帝来说,慈圣母太后之爱,是最美的母爱!

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但是也是最悲惨的一位。虽然,他在任时并没有任何的大事发生,但是背后却是明被灭的始作俑者。自古以来,万历皇帝一直遵循父亲的教诲,遵守礼仪法制,是一位真正的礼仪之帝。

在他上任之后,除了进行必要的祭祀以外,便开始遵循古制中的规定,授予他的叔侄兄弟王的名号,并封他们的妃子为王妃。与此同时,更是少不了封太后之位一事,这也是在当时最为隆重的封母仪式。

他在天下人面前,把仁圣皇太后的名号赐给了自己的嫡母陈氏,把慈圣皇太后赐给了自己的生母李氏。按理来说,慈圣皇太后的名号应该赐予陈氏,但是万历皇帝破戒了,出乎意料的把这个尊号赐给了自己的生母。

在他的心里,在他孤独的那些岁月里,几乎没有第二个人能像他的生母一样,给予他最真挚的天性之爱。李氏,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当年仅十岁的皇太子登上皇位之时,也就意味着一道沟壑在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上下级的关系显得更加的分明。根据皇家的习俗,在那些历朝来的制度里,女性都是不得干政的,皇帝和太后之间的话也就越来越少,越来越严谨。过去的历史里,在太后和皇帝之间,往往都有无形的距离。甚至于到了雍正时期也是极为明显。

史书上记载,他的生母也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是当时几乎不可小觑的女人。曾经生为宫女的她,最后能得到如此多的权贵,可想而知,她的能力是多么的厉害。在那时的明朝,能走到这样的地步的女人,也是不得不佩服。

明朝时防备十分的严格,后妃干涉朝政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恰恰他的生母在当时掀起了一场小风浪。她曾经驱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并能够一手把张居正提拔到当时那个位置,甚至左右过朝政时局。如此厉害的角色,却在万历上任至成年时,她转而一心向佛,不干涉任何朝政之事,想必,当时她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儿子铺平前行的道路,铲除那些眼中钉,那些挡路者。

虽然用了一些手段,但是这样的太后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的将来,她对万历皇帝的关心永远都只是真心的,从来不掺杂任何利益的成分。这样的天性挚爱,也难怪,万历皇帝会对她这般的好!


Dr小半剪辑


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慈圣太后李氏,是个望子成龙的虎妈。她对朱翊钧极其严格,但也许正因为太严格了,激起了朱翊钧的强烈反弹,在她去世后放飞自我,离经叛道,创下了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记录。

明朝皇子们的日子过得非常悠闲,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后面的皇帝和朝中众臣对皇子们的要求似乎很低,只要他们身体健康好好活着,对学识方面基本不做要求,愿意读书的读书,愿意玩耍的玩耍,甚至还出过半文盲皇帝。

(万历皇帝画像)

但朱翊钧是个例外,他少年时代过得很辛苦。李太后非常严厉的督促着他读书上进。成年之后的朱翊钧曾非常骄傲的说“朕五岁即能读书”,这是实话。

据说朱翊钧小时候只要敢偷懒,李太后就将他召到面前厉声呵斥,罚其长跪。帝师为朱翊钧讲课时,为防止朱翊钧不专心,她亲自在场监督。不上早朝的时候,她五更天就到朱翊钧的寝宫,早早将朱翊钧叫起来读书学习,寒暑不断。

等朱翊钧长大一点,李太后还拉上首辅张居正管教他。张居正博学多才,教导朱翊钧绰绰有余。问题是,在李太后的鼓励下,张居正仿佛真把朱翊钧当成了普通学生,忘记了其天子身份,该吼就吼该骂就骂。少年时的朱翊钧对张居正简直产生了恐惧感,李太后却觉得很满意。

(电视剧中的张居正和李太后)

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朱翊钧又不是要考状元,总逼他学圣贤之道有什么用呢?他该学的是帝王之道,而帝王之道只有他父皇朱载坖才能教授他,如果朱载坖来不及教,那就只能自己去摸索。

张居正虽然有才,但身份决定立场。他只会把朱翊钧教导成臣子希望的那种皇帝,而臣子和帝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事情证明,张居正对朱翊钧的塑造并不成功,而朱翊钧自己摸索的帝王之道也有缺陷。

或者说,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和朱翊钧自己摸索出来的道理是相悖的,所以他一直表现得很矛盾。既想随心所欲,又想做一个大臣称颂的名君,于是左右摇摆,时而贤明,时而昏庸。

说回李太后,她对朱翊钧最大的影响,是力主立朱翊钧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可朱常洛的降生是个意外,他不是朱翊钧期待中的孩子。

(电视剧中的郑贵妃)

等朱翊钧找到真爱郑贵妃之后,爱屋及乌,想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明朝的立储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常洵是第三子,他为太子于礼不合。

大臣们的反对,朱翊钧还能扛得住。但李太后的意见朱翊钧就扛不住了,无奈之下立了朱常洛为太子。此事成了他的心结,认为这是自己斗不过母亲和群臣的证明,一气之下开始怠政,后来索性不上朝了。

总之,我觉得李太后矫枉过正,对朱翊钧的教育是失败的。她过于追求自己的好名声,对儿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毫不在意。她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但当她的儿子会很累。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她是一个出生低微,但却因为释放过一个罪犯青年,而坐享清朝200多年供奉。

万历生母,母慈圣太后——大明史上的“草根”皇太后,

她就是是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名为李彩凤,李彩凤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家乡遭遇天灾,食不果腹,万般无奈,父亲就把她卖了,成了王府得奴婢。当时裕王府女主人过世,裕王见李彩凤长的还算标致,就将她收了房,李彩凤也是争气。几年的时间里李彩凤就为裕王生了两个男孩,有了孩子,生活地位也是好了许多,毕竟是个母凭子贵的年代。

而裕王也是一路披荆斩齐成为了隆庆皇帝,裕王为帝后,册封李彩凤为贵妃,立其没想到李彩凤得儿子就是长子也顺理成章为太子。后来隆庆皇帝英年早逝,李彩凤的儿子登基,也就是万历皇帝,李彩凤被尊为慈圣皇太后。奈何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政务,

李彩凤也是个文才武略的太后,创造了万历新政,万历皇帝成年后,果断淡出江湖,由此得以太平一生,长寿而终。她真是个厉害的角色,李彩凤从旁辅佐,垂帘听政,也是大明王朝的实际掌权人。

不巧不成书,机缘巧合之下,李彩凤得知一件不公平的事情:辽东平叛的时候,误杀了一对父子,家中长子不服,要讨回公道,却被辽东军关押,准备处死。李彩凤仔细地询问了有关人员,知道了此事的来龙去脉,李彩凤也是一个正义之人,既然有失误,那就不能一而错再而错,就把少年放了。那个时候李彩凤并不知道,这位青年后竟是建立了大金,让大明朝接连二三头疼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后来清朝更是感恩李彩凤,每日以新鲜猪肉供奉其牌位。

她在每个节点都把握好了分寸,有智慧,懂得攘外必先安内,为皇帝清除障碍。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李太后发现,只有让司礼监和内阁配合,大明才能稳固当局。冯保司礼监秉笔既然不能动,就必须让他工作得心应手,便果断赶走了高拱,由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冯保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内阁和司礼监相互配合,内外协调。

她是一个十分认真严谨的人,在教育孩子更是严格。明神宗读书不认真了,就罚他长跪反省;行为荒唐了,李太后就要求他亲自写篇“罪己札”,并且长跪反思;即使后来万历帝长大了,李太后都并未放松管教。在万历帝登基前十年的勤政,与李太后的严格督促密不可分。

坚持国本,立长。不乱朝纲。

一是万历立太子的事情,万历迟迟不愿意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后来拖的实在太久了,李太后问万历皇帝为什么不立皇长子,万历皇帝说,朱常洛是宫女生的,李太后说,我当初也是宫女,万历皇帝吓得立即跪在地上不敢起来,朱常洛顺利当上太子。

二是次子就蕃之事,次子因受皇帝喜爱,一直20多岁未就蕃,但朝纲规定按照祖制,亲王是不能随便来京的,于是福王朱常洵启程去了洛阳就藩。

她是一个处事果断公平不阿的人。李太后的父亲李伟被封为武清伯。李太后家人曾经犯有过失,她便命宦官前去列举其过,而将有罪家人依法处置。

李太后一生信奉佛教,在京城内外多处建造庙宇,动辄耗费巨万,明神宗也出资无数帮助修建。张居正在世时,曾经为此进谏劝阻,但没有被李太后采纳。

从一个奴婢,到做上皇太后,李彩凤一个用自己一生告诉我们出身不重要,才德、时机更重要的事实。


嘎达嘎达牙


孟母三迁,为了儿子教育操碎心的典范。这些发生在民间大家会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但如果是皇宫里的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很严厉,动辄就惩罚,你们还能接受吗?理解不了吧,但万历的老妈慈圣太后就是那个敢惩罚皇帝的母亲。

一、平民宫女

慈圣太后,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当然这些尊荣在嘉靖年间还不属于她,因为那时候她还是北京城外一贫困户的女儿,那时候的她还叫李彩凤,一个放到人海里都找不出来的普通名字。李彩凤在自己家长到十五岁,便入了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的王府当宫女,而这个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穆宗。本来李彩凤或许就这么当宫女一辈子了,可是老天的安排总是奇妙,嘉靖皇帝的八个儿子到他驾崩时就剩裕王一个,自然现在的裕王就成了后来的明穆宗。而在十九岁给裕王生下一个儿子的李彩凤,自然地母凭子贵,晋封贵妃。六年后,老天再次做了个突然的安排,在位仅六年的明穆宗病逝,李彩凤的儿子朱翊钧登上帝位,她自然而然成为明朝的皇太后,这时候她才二十九岁。

二、虎妈皇太后

二十九岁就成为太后,虽然还有另外一个陈太后,但陈太后身体多病而且没子嗣,这简直就像慈禧和慈安一样的人设,但慈圣太后并没有成为慈禧一样的太后,而是担负起了虎妈的角色。这位李太后对于小万历的教育可谓是严苛,首先她挑选首辅张居正做万历的老师,同时紧盯万历的课业,稍有贪玩或者荒废就责罚,所以万历的童年应该是过得很郁闷。慈圣太后不仅关注小万历的学业,还关注他的上朝情况。每到需要上朝的时候,慈圣太后就提前来到皇帝寝宫督促。万历作为少年天子,又是皇帝,一旦没有约束极有可能在宦官的教唆下犯错,慈圣太后充分扮演了一个虎妈角色。

三、政治达人李太后

自古少年天子继位后都容易出现两个局面,一个是太后家族的外戚专权,一个是宦官干政。李太后没有让这两个局面出现,首先作为平民出身的李太后自然熟知平民的局限,所以外戚不用。至于宦官,李太后严抓皇帝教育,自然不会让宦官有搞鬼的机会。而在政治上,李太后重用张居正,这个明后期的名首辅,进行了一场政治改革。也正是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才能顺利推行一条鞭法、考成法等政策,这使得国力出现短暂复苏。

四、功成身退九莲菩萨

万历六年,明神宗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件大事,娶皇后。在古代,一个皇帝完婚就代表他要亲政了,这时候的慈圣太后没有像慈禧那样贪恋权力,将天下交回到自己儿子手上后,她就回到自己的寝宫礼佛,自称九莲菩萨。

可以这么说,作为一个太后来讲,可以成为典范,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完全做到了相夫教子的标准。同时由于她的存在,确保了万历亲政的顺利和朝局的稳定,重用张居正使得明朝暂时中兴,这些政绩也是不错了。但由于她对万历的过于严苛,或许也是造成万历后来荒唐的原因之一吧。


爱铲史的猫


孝定太后(1546年-1614年)李氏,名不详,北直隶通州漷县人,祖籍山西平阳府翼城县,明穆宗贵妃,明神宗(即万历帝)母亲。明朝最后一位皇太后。因笃信佛法,又自称九莲菩萨。

1572年,穆宗逝世,其子朱翊钧即位,上尊号曰慈圣皇太后。本来旧时的制度,天子立,尊皇后为皇太后,如果先皇后不是新任皇帝的生母,则同时尊生母为太后,而给先皇后加上徽号以示区别。而在这时,太监冯保欲讨李贵妃欢心,跟大学士张居正说起并尊,张居正上议,尊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从此嫡庶无区别矣,这时李太后才二十八岁。陈太后住在慈庆宫,李太后则住在慈宁宫。张居正又请李太后视皇帝起居,因而太后徙居乾清宫。

由于神宗即位时年纪尚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处理朝政,而李太后是少有的精明强干的女人,有识人之明,并没有野心和权欲,万历初期,重用张居正与冯保,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太后之力居多。太后父李伟封武清伯。李太后也从不会纵容自己亲属胡作非为,家人尝有过,命中使出数之,而抵其家人于法。太后对官员颇宽容,御史曹学程曾经得罪万历帝,差点被处死,太后得知学程之母甚老,于是帮学程向皇帝求情,才没被杀,但入狱十年。

明朝的皇帝,只有神宗嗜利,万历帝对李太后表示:“年来无耻臣僚,尽货以献张、冯二家。”李太后不置可否,也让皇帝有十足的把握去抄张居正的家。

李太后是个端正严谨的女人,教导神宗颇为严格。小皇帝犯错,太后召他长跪,历数其过,有一次甚至几乎要将神宗废位,万历六年(1578年),神宗大婚,太后遂返回慈宁宫。六年三月,加尊号曰慈圣宣文皇太后。万历十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万历十二年,与陈太后一同谒山陵。同年患眼疾而不愈,陕西汉中府洋县智果寺僧人智果治疗有功,神宗朱翊钧为表谢意,于十四年颁施藏经678函(6780卷),并赐金命太监会同汉中府知府田礼门,修建藏经楼一座,御书“敕赐智果寺”敕额一面[4]。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皇太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崩(1614年),上尊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昭陵,别祀崇先殿。


杂谈小部落


李太后是小户人家出身,明朝皇帝娶后都从平民人家找,为了不使后党势大。

李太后的爹李伟,比较爱财,整个明朝都比较知名。李太后和她爹比非常明白事,大事看得准,小事也能装糊涂。在万历皇帝小时候,她和张居正、冯保主政,是明朝仅有的后族、外臣、内侍三方齐心的时刻,整个大明朝也因此有了一次中兴。

李太后对皇帝严格,遇到皇帝不对的地方立即指出并让皇帝认错,一心想把万历培养成好皇帝。万历皇帝生了长子朱常洛,万历不喜欢她。李太后问为什么还不立太子,万历说他的生母出身低贱。李太后大怒,说我也出身低贱。朱常洛才得以被立为太子。

万历四年,1576年,万历皇帝为李太后祝寿,在北京西郊八里庄修建慈寿寺,寺内有一塔,称万寿永安塔。如今仅存塔还依旧耸立在昆玉河畔。


甲申十七年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崇祯皇帝的曾祖母,姓李,其闺名不详,没有流传下来,故一般只称她为“李氏”或李太后、孝定太后(孝定是谥号),漷县(今北京市通州漷县镇)人,生于嘉靖廿四(1545年)。她出身卑微,在隆庆皇帝朱载垕还是裕王时,是裕王府邸里的一名宫人,后来偶然得到裕王宠幸,生下了儿子,遂母以子贵,在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被封为贵妃。隆庆皇帝在位6年后驾崩,死时年仅36岁。

  按明朝惯例皇帝驾崩后,应由皇后之子继承帝位,但是隆庆皇帝的皇后陈氏,一直体弱多病而没有孩子。因此隆庆皇帝驾崩后,就由李贵妃之子朱翊钧继承了帝位即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时年仅10岁,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童,一心只想着玩乐,哪里会治理国家。难怪大学士高拱叹息道,“十岁孩童,安能治国!”

  虽然万历皇帝还是个无知的孩童,但是他的生母李太后,却不是一般的人,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后妃中,少有的精明强干的女人,她当时不仅在后宫中执掌大权,而且对于国家的政事,也是处处插手。因此万历朝早期的一切内外政事,曾一度由李太后执掌,相传在万历皇帝上朝时,李太后还曾经垂帘听政。隆庆皇帝驾崩后,新帝朱翊钧登上帝位,按照旧制新帝登基后要给先帝后妃上尊号。明朝规定,天子立,尊先帝的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而生母不是先帝的皇后,则天子的生母也称太后,只是在太后前加徽号以示区别。当时李贵妃在宫中很有势力,司礼监大太监冯保为了讨好李贵妃,就与重臣张居正在私下商议,尊先帝的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尊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这样两宫太后就没有分别了。

自万历朝开始,先帝的皇后和新帝的生母在尊号上就不再以加徽号相区别了。冯保还与张居正商议,安排仁圣皇太后居慈庆宫,慈圣皇太后居慈宁宫。不仅如此,张居正还请求慈圣皇太后照顾新帝的起居,毕竟万历皇帝还是一个10岁的孩子。于是慈圣皇太后就名正言顺地住进了乾清宫,并且借照顾皇帝的名义逐渐干预朝政。

  慈圣皇太后虽然表面上贵为太后但因她出身微贱,实际上却处处受制,甚至在用膳时也不能和万历皇帝和仁圣皇太后平起平坐,只能站在他们身后,个中滋味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而万历皇帝虽为慈圣皇太后所生,但是他也是极为看重出身。《明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明光宗朱常洛是神宗(万历)的长子,他的亲生母亲王氏原是宫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万历皇帝临幸了一回就怀孕了,但直到王氏临产,万历皇帝都不承认。幸亏宫内皇帝起居记载得十分清楚,得以证明朱常洛系万历之子。

  朱常洛长大后,大臣要求立他为太子,万历皇帝始终不同意。慈圣皇太后问他为什么,万历说:“朱常洛是都人的儿子。”太后听后大怒,因为此话正是触到了她的痛处。她怒斥万历说:“你也是都人的儿子!”万历看到母亲大怒十分惶恐,伏地不敢起。原来明朝内廷呼宫人为“都人”,而太后也是宫人出身,因为母凭子贵才升为贵妃。由此可见慈圣皇太后是宫人出身的影子实际总伴随着她,而明朝宫廷中的生活充满了凶险和明争暗斗,她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李太后一生笃信佛教,万历尊封她为“九连菩萨”。万历成年以后数十年不问政事,不见大臣的面,并派太监到民间横征暴敛,搜刮民财,导致民不聊生、灾变迭起,国家内忧外患,根基日空。儿大不由娘,李太后只管保住太子的地位,除此之外并不多干涉儿子,何况按律后妃本也不应干政。她遂寄情宗教,儿子如何也就随他去了。万历四十二(1614年)年二月,李太后去世,终年70岁,与丈夫及陈皇后合葬在十三陵中的“昭陵”。她的谥号是“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所以又简称“孝定太后”。李太后的一生,是不幸的,早早就在宫中当了地位卑微的宫女;但她又是幸运的,被裕王(后来的隆庆皇帝)宠幸,生下儿子,母以子贵,得以当上皇后,荣华富贵一生。看来,长得好不如运气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古往今来,女性的命运大多皆是如此。








柴门闻犬吠666


慈圣皇太后也就是明史中的孝定李太后,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她原本是隆庆皇帝朱载垕还是裕王时王府中的一位宫女,偶然得到裕王的宠幸怀孕生下了儿子,遂母以子贵在隆庆元年被封为贵妃,隆庆皇帝死後由於皇后陈氏无子,因此由年仅10岁的朱翊钧即位为万历皇帝,这位李太后跟慈禧太后一样除了在後宫掌权外还喜欢插手国家大事,因此万历朝早年内外大事都由李太后掌握,相传她也搞过"垂帘听政"o

李氏虽然贵为皇太后但由於出身贫贱因而处处遭到歧视与限制,据史载万历皇帝在与另一位仁圣皇太后(即隆庆正宫陈氏)用膳时她还要站在身後不能平起平坐,(万历皇帝虽是李氏所生但一样势利眼很看重出身据明史记载光宗皇帝就是因为是宫女所生一直不被立为太子,李太后问万历皇帝不立光宗的原因,万历说:因为他(光宗)乃都人(宫人.女的称呼)所出,这位被歧视已久的李太后听到自己儿子这样说深感被刺伤,大骂:你(万历)也是都人所出,光宗才因此得以立为太子这是题外话)

正是由於这些不平等的待遇,让李太后有了假藉宗教的名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的想法,万历四年李太后为了给死去的丈夫隆庆皇帝求冥福以及替万历求子嗣及长寿而下旨建慈寿寺,在建寺期间忽然发生奇事,就是在李太后所住慈宁宫突然瑞莲盛开,两天後皇宫也瑞莲盛开,李太后认为这是吉兆因此命人写下"瑞莲赋\

七和拾壹


慈圣皇太后是一个处事英明对儿子教育严格的母亲。

这位慈圣皇太后出身卑微,十五岁时,入裕王府。为明穆宗朱载坖生育两子三女,因为长子朱翊钧当了太子,后来做了皇帝,她也母以子贵,与明穆宗朱载坖的陈皇后一起,两宫并尊,成为人人尊敬的慈圣皇太后。

她与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不同的地方在于,她虽然有权力干预朝政,却并没有把自己的重心放在权力的争夺上,而是放在对儿子的教育上。

慈圣皇太后是一个严厉的母亲。

明神宗朱翊钧不愿意读书,如果慈圣皇太后李氏也像慈禧太后那样热衷权力,没有时间管教儿子,相信明神宗朱翊钧也不会有作为。

慈圣皇太后李氏自己是苦出身,她明白这一切的荣华富贵都来之不易,也非常珍惜拥有的一切。因此在管教儿子明神宗朱翊钧时,非常严厉。如果明神宗朱翊钧不愿意读书,或者犯错,就罚跪。

这一点对明神宗朱翊钧的教育来说,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慈圣皇太后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政治家。

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后,因为年龄小,朝政要依附于大臣。慈圣皇太后在朝臣中选中了正直有魄力的张居正辅助幼帝。

与很多太后喜欢独揽大权不同,这位慈圣皇太后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政治家。她审时度势,万历初年的政务,她委任张居正,不仅对张居正信任有加,还让张居正多劝谏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大婚后,慈圣皇太后还政退居慈宁宫。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慈禧太后虽然是同治帝的生母,却不希望儿子早点大婚,因为儿子大婚也就意味着太后要还政可慈圣皇太后李氏不同,她当初来乾清宫,是因为儿子朱翊钧年龄小,后来离开乾清宫退居慈宁宫是因为儿子大了,要还政于他。


恒空读史


慈圣皇太后也就是明史中的孝定李太后,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她原本是隆庆皇帝朱载垕还是裕王时王府中的一位宫女,偶然得到裕王的宠幸怀孕生下了儿子,遂母以子贵在隆庆元年被封为贵妃,隆庆皇帝死後由於皇后陈氏无子,因此由年仅10岁的朱翊钧即位为万历皇帝,这位李太后跟慈禧太后一样除了在後宫掌权外还喜欢插手国家大事,因此万历朝早年内外大事都由李太后掌握,相传她也搞过"垂帘听政"。

李氏虽然贵为皇太后但由於出身贫贱因而处处遭到歧视与限制,据史载万历皇帝在与另一位仁圣皇太后(即隆庆正宫陈氏)用膳时她还要站在身後不能平起平坐,(万历皇帝虽是李氏所生但一样势利眼很看重出身,据明史记载光宗皇帝就是因为是宫女所生一直不被立为太子,李太后问万历皇帝不立光宗的原因,万历说:因为他(光宗)乃都人(宫人.女的称呼)所出,这位被歧视已久的李太后听到自己儿子这样说深感被刺伤,大骂:你(万历)也是都人所出,光宗才因此得以立为太子。

正是由於这些不平等的待遇,让李太后有了假藉宗教的名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的想法,万历四年李太后为了给死去的丈夫隆庆皇帝求冥福以及替万历求子嗣及长寿而下旨建慈寿寺,在建寺期间忽然发生奇事,就是在李太后所住慈宁宫突然瑞莲盛开,两天後皇宫也瑞莲盛开,李太后认为这是吉兆因此命人写下"瑞莲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