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治地之一,四川廣元昭化古城已經走過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斑駁的城牆,古老的城門,就像是這座城市的年輪,向南來北往的人們展示著發生在這裡的煙雲往事。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當清晨的陽光落在青瓦門樓,淡淡的花香中,昭化古城的人們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鐘磬不關興敗事,藤蘿猶掛古今愁”,環繞古城的嘉陵江不捨晝夜,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昭化古城曾經的傳奇。漫步在古城當中,時間都好像慢了下來,腳下歷經風雨的青石板路從城內延伸到城外。青石板一塊連著一塊,就像古城的歷史一卷接著一卷,引人探尋。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位於四川省廣元市的昭化古城,地處川蜀北部、秦嶺之南,它背靠巍天雄關與劍門關,嘉陵江水在此洄瀾,自古就是“地控秦隴,勢扼巴蜀”的戰略要地,被譽為“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在古城入口處立有一塊牌坊,上面鐫刻著“葭萌”二字,就著這座古城最早被載入史冊的名字。據記載,公元前400年左右,古蜀國的九世蜀王開明尚,用武力征服了世居嘉陵江上游的苴人,並把這塊領地分封給他的弟弟葭萌,史稱“苴國”。而苴國的都城,就是今天昭化古城的前身。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城內一幢幢明清建築隨山勢而建,散發著濃郁的川北風情。歷史上,出於軍事防禦考慮,這裡的四街五巷都是按丁字形相連,構成了“道路交錯相通,城門絕不相對”的城市格局。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穿城而過的金牛古蜀道是昭化古城最古老的一條街道,也是古代從關中進入蜀地,唯一一條道路。它全長約600公里,從成都出發,翻越天下聞名劍門關,再穿過明月峽棧道,抵達昭化,最終到達陝西漢中。從而將成都平原與八百里秦川連接起來,成為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秦惠王覬覦蜀地卻不得入,於是詐稱自己有一寶物石牛,夜能糞金,想以此獻給蜀王。蜀王生了貪慾,便派五丁力士劈山破石,為運送石牛開道。傳說這個五丁力氣很大,他們能夠用手把山劈開,能夠把很大的石頭抱走,這個故事流傳很廣,這說明修建蜀道非常艱辛。在人們的心目當中,都希望有大力士把山劈開,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曾這樣寫道,“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當初,古城先民們在這樣的絕境之下修建蜀道,難度可想而知。今天,這條把天塹化為通途的凌空棧道,已經成為金牛道上最震撼的一處景觀。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他遠看像空中樓閣,近看則是絕壁長橋。當年,架設棧道的石孔多鑿在水位十米以上的崖體,鑿孔、架樑、立柱、鋪板,每道工序都在滾滾江流與巍巍絕壁之上完成。每一個石孔,每一根木樁,每一米棧道,都浸透了蜀道先民的血汗。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這個孔洞在修建的過程中是很艱難的,一個是它下面是懸崖,又是奔騰的江水,上面也是懸崖,人只能從上面通過繩子拴著吊下來,先用火烤後,再澆上水,最後用鐵釺、用榔頭一點點敲打,每個洞一錘一鑿基本上要打一個多月的時間。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相傳,當年蜀道修建時,曾發生過一次巨大的災難。為了打通最難的一段棧道,古城先民輪番上陣,參與施工。沒想到,暴雨突襲,山洪瞬間爆發,二十多人跌落山崖,無人生還。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長歌當哭,充滿血性的古城先民怎能被困難嚇倒,他們越戰越勇,發誓要為後世子孫鑿出一條出川的通道。打通明月峽棧道後,蜀道還必須越過綿延數百里的大劍山七十二峰。在這形如利劍的群山之中,有一個天然的缺口,這個缺口就是劍門關。李白曾在詩中描述,“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要在這懸崖絕壁上鑿出天梯,沒有視死如歸的決心是無法完成的。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過,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蜀道建造之難

越過劍門關,金牛道便可直抵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這條古蜀道就像扁擔一樣橫挑秦嶺與巴山,連接四川和陝西,進而溝通中原和西南各地,並與南北絲綢之路相銜接,為巴蜀大地的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