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看來,管仲的所作所為,很好的詮釋了大義與小節的區別

中國古代各行各業都有祭拜行業祖師爺的習俗,就好像木匠公認的祖師爺肯定就是魯班了。猜猜古代青樓祭拜的祖師爺是誰,沒錯!就是管仲。源頭應該是與管仲為發展經濟,吸引天下商賈,組建官妓提供特殊服務一事有關。上一章講了孔子對子路疑問的回答,同樣的問題子貢同樣問過老師,這段對話也記載於《論語.憲問篇》,其原文是: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孔子看來,管仲的所作所為,很好的詮釋了大義與小節的區別

何為“一匡天下”,朱熹認為匡是正的意思,尊周室、攘夷狄,都是正天下的所作所為。而我贊同錢穆先生的看法,認為“匡本飯器,轉言器之四界。《史記》:‘涕滿匡而橫流’今俗猶言匡當。此處匡字作動字用,謂匡天下於一,亦猶謂納天下於一匡之內”。“匡”字本義是盛東西的方形竹器,後也表示容器的四個邊框。此處作動詞用,匡天下於一,也就是納天下於一匡之內。

孔子看來,管仲的所作所為,很好的詮釋了大義與小節的區別

“被髮左衽”,被,同“披”。衽讀音為 rèn,衣襟的意思。被髮左衽現在是一個成語,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不同於中原一帶人民的右衽。漢服,為以漢民族為基礎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黃帝制衣,交領右衽。直接點說“被髮左衽”就是野蠻人。

孔子看來,管仲的所作所為,很好的詮釋了大義與小節的區別

“諒”,朱熹註釋為“諒,小信也”,小節小信的意思。“經”,朱熹註釋為“經,縊也”,上吊自殺的意思。“溝瀆”,小溝小渠的意思,也有說溝瀆是公子糾被殺之處,依據不足。不過,說到自縊於小山溝裡,不禁想起餓死在首陽山的那兩位怎麼算呢?

孔子看來,管仲的所作所為,很好的詮釋了大義與小節的區別

子貢與老師孔子的這段對話的譯文是這樣的,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受其恩澤。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都要成為夷狄了。哪能像沒有見識的普通百姓一樣恪守小節,誰也不知道的自縊於小山溝裡。”

孔子看來,管仲的所作所為,很好的詮釋了大義與小節的區別

對於本章的內容錢穆先生講解的非常透徹,認為從本章的內容可以看出孔子舍小節、論大功的意思是非常明顯的。宋儒的立場卻更注重倫常,認為孔子有偏袒功利的嫌疑,為了減輕管仲未殉死的罪過,強言齊桓公是兄,而公子糾是弟,好象兄殺弟罪過就能小一點一樣,豈不是掩耳盜鈴嗎?只能說宋儒們對於孔子的深意不甚瞭解。孔子對於仁道的認識,完全超出了宋儒的淺薄,仁道是至高無上的,為了小節小義而死,在孔子看來只匹夫之志。

孔子看來,管仲的所作所為,很好的詮釋了大義與小節的區別

孔子這要回答子貢,與回答子路的內容不同,應該也是與子貢的特性有關。子貢多才,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孔子這是在告訴子貢小禮小節是很重要,但是對仁道的終極目標不能有偏離,這可是大節!可以去經商行賈,可以去通達處世,但是大的原則與根本任何時候都不丟棄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