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洋务运动留英优等生,回国后为何还要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系统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知识、技术的代表人物,是声满中外的资产阶级启蒙家、翻译家和文学家。毛泽东曾赞誉:“严复是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的四大代表之一”。严复与康有为、孙中山、洪秀全一起,并称中国近代思想的先进代表。

严复:洋务运动留英优等生,回国后为何还要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严复

束发之年:福州船政学堂求学

1866年,严复十二岁,已在私塾例读了七年的儒学经典,并且每每名列前茅的学生。按照常理,大概也会通过科举,十年寒窗,一朝成名。谁也不曾想到,这年夏天,父亲病逝,家道中落,无力再供他继续学习。此时,洋务运动在福建的船政学堂发来了招生公告:考上船政学堂,每月有四两纹银补贴家用。严复想到有纹银补贴家用,便执意报考。不孚众望,他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船政学堂,成为了首届学生。此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有怎样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福州船政局,严复首次接触到了的西洋老师,西洋文化与造船技术,严复对于西洋的新知识孜孜不倦,久久为功。五年后,严复以优异的成绩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当时的南洋大臣、福州船政提督、学堂总办、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桢力排众议,坚持要求首批船政毕业生一定要到欧洲国家留学,只有继续深造才能完全掌握西洋技术,才能建造自己的战船。

严复:洋务运动留英优等生,回国后为何还要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船政学员与洋教师合影

弱冠之年: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

1877年,严复作为清政府首次官方组织的30名留欧学生之一,与陈季同、萨镇冰等十二人留英,(另外十八人留法)。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今格里尼治海军学校),严复首次接触到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新奇的社会、文化、制度,深深的吸引着这位刚刚来英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这个万花筒一般的国度,他不仅与当时世界科技文明的最高成就相遇,也将对自己躯壳内的东方文化进行艰难的淘洗。严复在学习之余,细致的观察着这个“先进的社会”,一一做好笔记,自己最先开始了对“西方之富强、国家之衰弱,西方之先进、国家之落后”的艰难探索。在这里,年轻的严复与当时大清国驻英参赞郭松焘在异国相知相遇,严复所探求的,也正是驻英大使郭松焘所力求的,成就了一段忘年之交。

严复深得郭松焘的赏识,如期毕业后,郭松焘力挺严复,给英国海军学校写信,恳请准许严复继续深造一年。郭松焘认为:把一个能设计国家富强方案的年轻人,按照普通海军将领的标准去培养,太浪费人才了,严复于是继续再英留学一年。

严复:洋务运动留英优等生,回国后为何还要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严复铜像

而立之年:回国执教,参加科举考试

1879年秋,严复突然接到通知,要求立即取消实习先期回国,担任福建船政学堂教习一职。

回国后,严复回到曾今学习的船政学堂,开始了为帝国培养船政人才的道路。作为大清帝国首届留欧学生中的优等生,严复本来是要被李鸿章、沈葆桢委以大任之人,但严复看到大清朝如此僵固老化,自己未经科举出仕,绝难有施展抱负之所在。在北洋水师学堂从教师做到校长,即便后来补了个四品的“候补道台”,到底因为不曾考取功名,在晚清的官场格局里,只不过是一个人微言轻的角色。

严复大概是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当局的重视,回国后一直当一个教书匠,他也反复思索为什么自己不能够有发挥的位置,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他后来总结道是说缺乏科举功名。其实,在晚清政府中,没有一个科举考试的正途出身,你所说的话,是没有公信力的,特别是在晚清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官场中,是一定不能一展才华、扶大厦之将倾的。

在1885年到1893年间,严复先后四次回乡参加科举考试,然而这位在英国才思敏捷、立论新颖的留学生,却仿佛注定无法适应中国八股制度,虽然再三踏入考场,每次却都是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严复:洋务运动留英优等生,回国后为何还要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严复与妻子

不惑之年:四考四落,另寻救国求富之路

求取仕途不成,严复在北洋船政学堂一边教书,一边努力锻造着一颗思想的震撼弹——《天演论》,这段时间,严复日以继夜的翻译者英国学者赫胥黎的著名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重点翻译了书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密集加以点评,并特意将书名改为《天演论》。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其实不是单纯的介绍西学,而是希望借着介绍西学,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灵,作为首届留英优等生,他很清楚地知道中国的短处和西洋列国的强处,希望翻译外国著作,拓宽国民视野、丰富国民思想,进而改变这个孱弱的社会。

1897年《天演论》出版,正在北京酝酿维新变法的康有为看到《天演论》不禁拍案叫好,感叹道:“如今放眼大清国,不曾见识过严复这般思想卓越之人”。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胡适,更是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日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等书中词汇口口相传,不胫而走,对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严复:洋务运动留英优等生,回国后为何还要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天演论》

被国人误读百年的严复

严复在追求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强调的是一个丛林法则,也就是适者生存,残酷的竞争,资本主义早期,但是一百年来,我们国人仅仅读到严复《天演论》中适者生存、丛林法则这一块。其实,严复在讲竞争的同时,他也注意到了可能存在的伦理因素,即:竞争归竞争,但是任然有一个人类的基本伦理价值要去追求。

严复始终强调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是第一位的,但是同时一定要注意到国际的一般规则,要注意到伦理对这个社会的意义,但是奈何当局朝廷只读到要富强,并没有读到伦理这个层面,直到现在,历史文献学家在整理严复的著作及相关资料的时候才发现这个秘密。

1895年甲午海战失败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一同离去的还有严复曾经共同留欧的同窗们,还有他的学生们,每每夜里,严复常常惊醒大哭,这无疑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悲哀,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和才华,却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在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中,他也不过是求新求变的少数派,少数派又怎能敌得过多数的守旧派呢?腐朽的制度、衰落的民生、帝国的枪炮,让这个帝国摇摇欲坠。严复自知迎接帝国的是将是余晖,在这之后会是无尽的黑暗,而作为大清帝国的一个执火人,他手里所持的也不过是一个火把,一把火又怎能照亮整个黑暗的社会呢?

严复:洋务运动留英优等生,回国后为何还要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严复故居

1921年秋,严复病逝,享年68岁,严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大清帝国和后来的民族自强求富运动:12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又留学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他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制度与技术,是大清帝国睁眼看西方的一双眼睛。回国后曾担任京师大学堂翻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庆安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向大众介绍了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

严复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悲哀的一生,实在是可悲、可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