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话之间

“求生欲”是前段时间流行起来的一个词,形容一个人面对女(男)朋友的“送命题”拷问时,能机智应对、完美化险为夷的随机应变能力。

这个求生欲,求的其实是恋人之间的和睦,不是真正的生命安全。

古代的文化道德体系,是鼓励士人君子刚烈忠勇、不惧死亡的。和君王起冲突了,不能怂,怼他!被敌人抓了,不要慌,骂他!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话之间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我们的道德所提倡的。可是,命是自己的。爱身惜命、趋吉避凶也是人的一种本能。

不违心、不害人。为了自己的性命抖个机灵,不丢人。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话之间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代的大臣们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发挥求生欲,避免不必要的危险的呢?


国士无双,韩信的求生欲

韩信是一个浑身长满了成语的人,一生产出了无数典故。从广为人知的鸟尽弓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到稍微冷门的解衣推食、伐功矜能。他和刘邦聊天还聊出了个典故:多多益善。

刘邦听韩信说自己能带十万兵,而韩信却“多多益善”,忍不住忌惮之意。问韩信:“既然你多多益善,又怎么会被我所擒呢?”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话之间


韩信这才察觉到刘邦的不满。于是韩信补救道:“陛下不擅长带兵,但擅长管理将领。(这是实话,讨喜的实话)。更何况陛下得天命,这不是人力所能及的。(讨好一下)

刘邦原是个泗水亭长,却最终一统天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二的布衣皇帝。所以别人都称他是天命所归,他自己也这么认为。韩信说的“陛下乃天命”,应该非常合刘邦的胃口。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话之间


可韩信的求生欲不算高。在刘邦把“我能领多少兵”和“你能领多少兵”连起来问的时候,他就应该有所警觉。

当然,这不是韩信的错。将军的职责是打仗不出错,而不是聊天不出错。

可是一个人,在战场上是将军,回到朝堂是臣子。臣子想要安身立命,就不得不让自己的君主安心。这是制度的荒谬之处,韩信的性格把他自己变成了受害者。

陈琳:小文人的求生欲

如果说韩信有点求生欲不足,那陈琳就幸运多了:求生欲足,对方还愿意买账。

陈琳在袁绍手下的时候,奉袁绍的命令写了一篇骂曹操的檄文。这篇文章从曹操的爷爷骂到曹操,曹操看了,头风病都好了。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话之间


等到曹操击溃袁绍,俘虏了陈琳,曹操半开玩笑似的问陈琳:“你骂我就算了,你骂我的祖父干什么?”

陈琳回答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意思是我在袁绍手下,不得不听他的。

曹操大笑一声,丝毫没有怪罪陈琳。

读书人就这么个好处,服软求饶的话,也可以说的不卑不亢。

陈琳是个“纯文人”。这里称他为纯文人,不是指他品质纯粹,而是指他才能单调。除了文才以外,其他才能不显著。

像这样的“纯文人”,在治世还能采菊东篱,泛舟五湖,做逍遥游。可生在乱世,就只能随波逐流,做统治集团的附属品、点缀物。

本来就是身不由己、收钱骂人,这么解释也确实是实话。

郑泉:回头能保命

郑泉是孙权的臣属,他性格很刚直,有点像后世的魏征。有时候当众进谏,说话也不给孙权留面子。

孙权年轻的时候还是挺开明的,所以也没有治罪于他。但是孙权觉得有点诧异,就私下里问他:“你经常在众人面前进谏,有的时候比较失礼。你不怕我生气吗(宁畏龙鳞乎)?”

郑泉回答道:“臣闻君明臣直,今值朝廷上下无讳,实恃洪恩,不畏龙鳞。”

郑泉回答的很正经,还顺便夸了孙权一下。这一番话堪称大臣说话的模板,不过孙权悄悄起了戏耍他的心思。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话之间

孙权找不到太顽皮的样子。张博演过孙权,拿这张代替一下吧

后来他陪孙权吃饭的时候,孙权故意吓唬他,让人把他带出去、交给有关部门治罪。郑泉到了门口的时候,就一个劲的回头看孙权。

孙权喊他回来,笑着问他:“你不是说你不怕龙鳞吗?怎么要出去的时候一个劲的回头(求饶恕)呢?”

郑泉回答道:

“实恃恩覆,知无死忧,至当出,感惟威灵,不能不顾耳。”

您爱护臣下,我知道自己肯定没有性命之忧。到了要出去的时候,感受到您的威严,不能不回头。

求生欲不一定要低头,多回几次头也可以。有一个玩心重的主公,只好灵活一点了。

虽然这是一个玩笑恶作剧,但是精神分析认为:一切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在。所以对于“主公的玩笑”,还是配合一些为好。

在必要的时候舍弃生命,是道义;在不必要的时候保全自己,是智慧。道义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时候,也没必要一根筋。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你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