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麻萊縣: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

推進社會治理,關鍵在黨,重心在基層。曲麻萊縣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基層黨建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加強黨建引領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徑,深化“黨建引領+”體系建設,注重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優勢,努力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深化“黨建引領+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領導核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應向基層下移”。曲麻萊縣五社區以“社區網格化管理”為主線進行網格化全覆蓋,強化網格化社區的政治和服務功能,構建以社區黨支部為核心,居委會自治、社會力量參與共治的“一核多元”運行機制。完善黨員議事會、民主生活會、黨務公開、重大事項通報等制度,形成“組織聯繫黨員、黨員聯繫群眾”的黨群議事、調解工作方式,將基層黨建工作與網格化管理結合起來,打造以社區黨支部引領基層黨建工作,支部黨員與居民共同參與的服務管理新格局,從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管理模式,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以今年疫情期間為例,縣委組織部從全縣抽調361名黨性強、作風硬、素質高、能力強的幹部,並從中篩選7名縣級領導幹部為縣級聯點領導,負責統籌工作開展,16名正科級領導為片區長,85名副科級領導為雙網格格長,剩餘255名幹部為戶組長,對曲麻萊縣約改鎮三村四社區進行分戶網格化管控,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全鎮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並且取得很大的成效。

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動基層社會問題治理。農村牧區基層黨建以“四推動”為重心,一是推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排查整頓工作。持續推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排查整頓常態化長效化,對已整頓的2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進行“回頭看”,並總結運用集中整頓的工作經驗,對標軟弱渙散村10種情形,定期開展拉網式排查,認真落實“四個一”整頓措施,確保應納盡納、應整盡整。二是推動高質量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對“已破零”的19村進行進一步指導,保證工程成果能夠增加效益收入,同時落實村集體經濟收益補貼激勵辦法。三是推動解決易地搬遷村黨組織設置問題。縣委制定關於加強易地搬遷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導各村建立健全、調整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年內易地搬遷村基層組織體系實現全覆蓋。四是推動抓黨建促宗教治理工作。各鄉鎮黨委及村支部要認真落實有關上級黨委關於開展抓黨建促農村牧區宗教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聚焦宗教勢力干擾基層組織、干預群眾生產生活以及共產黨員信仰宗教等問題開展集中治理。以秋智鄉布琴尼姑寺為例,它建成了全縣首個尼姑寺“婦女之家”,其意義是建設婦女“堅強陣地”和“溫暖之家”的新舉措,是婦聯繫統深入開展黨群幹群共建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尼姑們學習宣傳活動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法律法規知識,引導尼姑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和適應新時代的新途徑。

推進“黨建引領+平安建設”,切實增強社會治理效能。曲麻萊縣全體公安民警為打造“平安曲麻萊”,深入貫徹中央、省、州公安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的中心任務,以提升公安機關依法治理能力水平,以深化社會治理建設為載體,持續提升公安工作法治化水平。一是加強公安隊伍建設和黨建工作相結合。縣公安局黨組定期組織集中學習,完善各項學習資料,從根本上抓思想、帶隊伍,做到兩手抓、兩促進,以黨建促隊伍管理,用榜樣引領,用典型帶動,用選樹典型的過程和結果帶動隊伍建設良性發展,從而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曲麻萊公安鐵軍。二是開展“百名民警進萬家”活動。以“百名民警進萬家”活動為載體,各地派出所民警對困難群眾進行慰問,送米、面、油等生活物資,同時開展入戶調查,盤查當地黑惡勢力是否存在,以及當地牧民是否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案件,通過警民面對面交談、交心,增加警民感情,營造良好的社會效果。三是打造網安建設。通過微信公眾號向群眾宣傳普及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校園貸、套路貸、釣魚網站識別、毒品危害和各種網絡風險防控安全知識,定期進行網絡安全監控,打擊網絡犯罪,從而共建網絡社會安全,營造清風正氣的網絡空間,確保曲麻萊縣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強化“黨建引領+隊伍建設”,激發基層黨建活力。在新時代注重加強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是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的基礎,只有做幹部隊伍建設工作,才能使幹部隊伍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幹部標準。一是堅持幹部學習教育,不斷夯實隊伍基礎。組織實施“黨支部書記能力提升工程”和“黨員進黨校集中輪訓工程”,同時用足用好“青海黨建”等各類黨員教育信息化平臺,組織開展“學習身邊榜樣”活動和開展“黨課開講啦”活動,並推薦推送一批有質量的精品黨課。二是開展黨員教育基地建設。推動“一縣一基地一縣一特色”黨員教育基地標準化建設,分層級、分地區、分領域建立“黨支部組織生活共享陣地(基地)”,進一步發揮資源聚集效應。三是基層幹部學院培養後備幹部。通過基層幹部學院培養村級後備幹部人選,為村“兩委”注入新鮮血液,優化了村“兩委”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充分發揮基層幹部學院成員年富力強、文化水平高的優勢,確保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高效性和優質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