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不嫌母丑,是最美的谎言

前段时间听当老师的同学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感受颇深:

身为班主任的同学,前不久给一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开了一个交流班会,让家长和孩子说出最希望对方改变的一件事情。

其中有一个孩子当着大家面说,希望妈妈以后不要穿着睡衣来接他放学,希望妈妈以后也能像其他妈妈一样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当时这位妈妈就满面通红地说:“儿不嫌母丑,小小年纪竟关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事后这位妈妈还给同学发了一条微信,要同学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其实,在必要的场合,尤其是公众场合保持衣着得体,是一种社交礼仪,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作为母亲,保持自己的仪表仪容,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

儿不嫌母丑,是最美的谎言

你的容貌就是你的名片

“你这个毫无素质的中国女孩!滚出我的家!纽约冬天的深夜里, 25岁的杨澜这样被房东吼骂着赶出了家门。

起因是,洗完头发的她,坐在床上一边吃面包卷一边翻看报纸。这很是违反了房东原则。

如果不穿戴整齐就不准进入她的客厅,有客人来访的时候必须涂口红 … 这些都是房东所谓的原则。

可在此之前,杨澜几乎从不打扮自己,更别提涂口红。

况且,二十五年来,她的妈妈一直告诉她,一个人的成绩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只要我足够优秀就可以了,可是你忘记了,人们第一眼看到的是你的容颜,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文学家壮一曾说过:一个人的脸,就是一张履历表。

儿不嫌母丑,是最美的谎言

妈妈的审美影响孩子的审美

孩子就像是家长的复印件,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长相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家长对孩子内在的影响上,间接或直接决定了孩子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对一件事物的感受。

比如妈妈的审美就会直接影响孩子对美的事物的看法。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大学毕业后去面试第一份工作,我自认为当时自己做了充足的准备,却没有想到被HR的第一句话就问懵了:“你今天为什么没有化妆?”

我看对面画着淡妆的HR,突然有一瞬间脑袋是空白的,我下意识的回答道:“我妈一直告诉我素颜是一种美,而且我不太会化妆。”

HR当时淡淡地说:“化妆也是一种技能,我建议你还是要学会,一些正式的场合还是用得到的”。

这份工作最终我没有拿到,后来我反思一下,也许化不化妆并不重要,可能是我当时的回答表现出来的不自信、“妈宝女”的形象让我失去了这份工作。

但当时的那句话确实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我的审美真的深受我妈的影响,包括对化妆的态度,衣着的风格等。

虽然一个人的审美会随着个人的年纪增长、际遇改变、人生经历等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不可否认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妈妈的审美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这种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思维与判断,在孩子内心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儿不嫌母丑,是最美的谎言

妈妈的外表藏着家庭的真实面目

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命运特征。”

下图是一对双胞胎Carlos和Wilber,他们因为出生时被抱错,一个在城市里长大,做着会计;一个在农村长大,做着杀猪卖肉的活儿。

从对比上就可以清晰看到,Wilber的手比Carlos更大,也更粗糙。但是Carlos的身材更高大一些,因为城里长大的伙食更好。

儿不嫌母丑,是最美的谎言

其实,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多不是体现在人的外貌上,而是人的气质上。

和睦的家庭,妈妈们的心境也会相对平和,即使岁月流逝,也是自有一番从容慈和。

时常争吵不断的家庭,妈妈们的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心有怨怼、心怀不忿,自然在面容上也会显得刻板或焦虑。

所谓相由心生,其实是三分皮相,七分心境。

而只有妈妈幸福快乐了,孩子才会幸福快乐。

心理咨询师赖佩霞在《幸福为什么那么难》的演讲中说道:当你的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哀伤痛苦当中,你敢快乐吗?答案是很难。

比如张爱玲就在妈妈的阴影下过完了悲凉的一生。张爱玲的母亲情绪异常地暴躁,时常冲着她咆哮,甚至会口不择言地说她“活着就是为了害人”。

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易经》中曾说:“爸爸从来没有伤过我的心,因为我从来没有爱过他。可你(她的妈妈)不一样。你比他还过分。”

只有妈妈自身是温暖向上的,才能用爱点燃孩子的正能量,引领他的人生走向辉煌。

儿不嫌母丑,是最美的谎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