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狀混成,先天地生”之真意(六)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楚簡老子道德經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之真意(六)

《道德經》是後人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

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儒釋道

就是我們古代的三教!

三教的形成和發展中,三教的開山祖師功不可沒。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教教主的原文原話都有不同的散失和錯誤,造成了後世的很多誤解。


比如現代人認為儒家懦弱,更有甚之稱為“犬儒”,其實孔子真的不懦弱。

作為先秦諸子之一,儒家照樣剛強血性,歷朝歷代對儒家精神有很大的閹割,這就顯示出了文物的好處。

郭店楚簡中,也同時出土了儒家的文章,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儒家典籍原貌,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定義孔子和儒家。當然,此處不表,挖坑為敬。

從先秦道六朝,一直到清代民國,各種有關《道德經》的註解和講解類的文章和書籍太多了,歷朝歷代包括如今,古今中外的很多學者都試圖讀懂老子的文章,那麼從哪裡下手好呢?

從原文下手最好!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

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

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

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郭店楚簡版《老子》又稱簡本《老子》甲乙丙合計2046字。


在這些版本的書中,我個人最喜歡也最傾向於郭店楚簡版老子。

我認為那2046個字,才是老子給我們留下的《道德真經》!我今後文章破譯的是郭店楚簡版的《老子》。

在這裡我和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是一致的。

首先,老萊子(楚國人),雖然郭店楚簡是楚文寫的,但老萊子與《老子》一書無關。


其次,郭店楚簡版《老子》,是春秋末年老聃(dan讀旦)所寫,老聃才是我們心目中真正的老子。

第三、戰國晚期時的莊子、韓非子所見的老子是戰國時期太史儋(dan讀旦)所著,他用了老聃的底稿,並增添了許多內容修改而成。


第四老聃和太史儋,名字最後一個字都念(dan讀旦),這也是後世搞混兩個人的原因之一,連司馬遷在《史記》中都有懷疑太史儋或許是老子,就更別說旁人了(見上圖)。




綜上所述吧!我們今本《道德經》分《道經》和《德經》並分了九九八十一章,

是後世的學者在郭店楚簡版《老子》甲乙丙三篇2046個字的原文基礎上,進行了刪改、增加、調整段落、並仿寫再加工而成。

所以後世《道德經》就從2046擴充到了今天的5000餘字。


楚簡老子道德經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之真意(六)

郭店楚簡版《老子》是最重要的,破解老子原話原意的金鑰匙要到郭店楚簡版《老子》中去尋覓!

再次提及《太一生水》的重要性,我將它視為郭店楚簡版《老子》的綱領篇,用這把“金鑰匙”可以破譯2400年前的老聃,到底給我們留下來道的什麼精華!


我們試舉一例,這是我在前幾篇文章自己挖的坑,我沒有講完,所以把這段話拿出來講完它,從下一篇文章開始,我們就嚴格按照郭店楚簡版《老子》2046字,一段一段的破譯,這樣全書破譯完成後,諸君大腦中就有了一個完整的主線,也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這樣是最好的。

先填這個坑吧!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寂)呵繆(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逝),筮(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帛書)

楚簡老子道德經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之真意(六)

馬王堆帛書

在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或者說“上中下”三篇中,這段話出在“甲”篇中,原文如下:

楚簡老子道德經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之真意(六)

楚簡老子束釋

有木有發現上面的字,好多看不懂?請往下看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逺,逺曰返。天大,地天。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前幾篇文章我已經破譯了一些,大家看到“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到這裡,大家都不會有陌生感,因為我們已經懂了它內在的意思。

我們還是用我獨特的破解法再來一遍吧!

此處不放心!

請出《太一生水》篇,我們逐字對照!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倉熱。倉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倉熱之所生也。倉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埋,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聖,是明太一也。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於……(弱,謂上下之道也)。

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託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託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並立,故過其方,不思相(輔。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於東南,其上(低以弱。不足於上)者,有餘於下,不足於下者,有餘於上。

楚簡老子道德經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之真意(六)

下邊開始逐字對照!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郭店楚簡版《老子》)

太一生水。(《太一生水》)

楚簡老子道德經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之真意(六)

這兩句說的意思是一樣的,再對照楚簡原版照,有狀混成。

有一種形狀在宇宙中形成,就是太一生水。

太一或者叫“大一”生了一個“水狀物”。

對照後文就知道,此刻天地還沒有生成(先天地生)!

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郭店楚簡版《老子》)

這句對應《太一生水》中: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


寂寥,是一個詞彙,形容寂寞空虛,無人陪伴的,獨自一人的,形容寂靜空曠,沒有聲音。這是現代人的理解。


寂寥獨立。

楚簡老子道德經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之真意(六)

道是沒有女朋友的。

它是萬物之母,它有自己週而復始的運行軌跡,(藏於水,行於時。周而或始),道寂寥獨立是沒錯的,但是這種運行是有聲音的,絕不是無聲,天上流星掉下來有聲音嗎?


有!

它熊熊燃燒穿越大氣層掉下來,怎麼能沒聲音!

只不過我們聽不到而已。

我們人類的耳朵限定了我們很多聲音是聽不到的。聽不到不代表沒有。所以,道的運行是有聲音的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郭店楚簡版《老子》)

對應《太一生水》中:

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埋,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聖,是明太一也。)。

老子怕你不明白,又多角度的解釋,這個東西叫“道”我強行給它起的名字,它也叫“水”是“太一生水”的水,“太一藏於水”就是藏於“道”。這個東西天不能殺,地不能害,陰陽都不能左右它,君子得到“水”就是得道,得道就是“明太一”!


吾強為之名曰大。(郭店楚簡版《老子》)

對應《太一生水》中:太一生水。

太一就是大一,這沒啥可爭論的。

吾強為之名曰大。”這句話連著上文,我強行叫它“道”。

其實啊!老子說,連“大一”或者“太一”這個名也是我強行起的,“明太一”就是“明道”。

大曰逝,逝曰逺,逺曰返。(郭店楚簡版《老子》)

對應《太一生水》中: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


“大曰逝”就是“太一生水!”

太一生出水,水離開了太一單獨存在,就這麼簡單!

“逝曰逺,逺曰返”就是“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

水遠離太一,又溜達回來和太一在一起(反輔太一),和太一一起生了天。

然後天又溜達回來和太一一起生了地!

然後生成了空間和時間!

(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倉熱。倉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天大,地天。道大,王亦大。(郭店楚簡版《老子》)

對應《太一生水》中:

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倉熱。倉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有了天地,有了空間和時間,就有了四大:天大,地天。道大,王亦大。這個不是皇帝,王對應原文中的“神明”!

國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郭店楚簡版《老子》)

對應《太一生水》中:

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覆相輔也,是以成陰陽。


看到了沒!天地相輔生“神明”,神明覆相輔也,是以成陰陽。

陰陽是“二”懂了沒?

王居一焉

神明才能居“一”

這才是道生一的本意,道生一是生神明!

一生二

才是生陰陽

後世有個道人,金宣宗貞佑六年(1217年)飛昇,仙化後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贈“玉陽體玄廣度真人”。為“北七真”之一,以修煉、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為主的門人派別稱為全真道嵛山派。簡稱嵛山派。

知道他是誰嗎?

王處一

這個名字就是“王居一焉”的本意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店楚簡版《老子》)

對應《太一生水》中: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積於弱,謂上下之道也。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也其字也,清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託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託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並立,故過其方,不思相[輔。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於東南,其上[低以弱。不足於上]者,有餘於下,不足於下者,有餘於上。

“人法地”你可以單獨從上段摘出幾句與之對應。

“地法天”你也可以單獨從上段摘出幾句與之對應。

“天法道”道法自然都可以這樣單獨對應下看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個工作大家自己做吧。

我要休息一下!

打完了肝疼!


其實心也疼!

有了《太一生水》這個綱領篇,我們很容易的看懂了我們原來從來也讀不懂的章節!這就是綱領或者說旗幟的作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句話是極其重要的,我也有自己的理解方法。如果這句話我們不懂,你根本就不算能看懂《道德經》。我想下一個章節我還是繼續把這句話完整的剖析到“內蕊”的好!

楚簡老子道德經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之真意(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