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时间管理之前,先搞清三点

我引入个人时间管理已经有一年多。感觉生活更有节奏感,看待工作、家庭等有各种挑战也更加积极。

可是,回想时间管理的初期,非常不适应,有两个明显的感觉:

1、引入时间管理,会莫名让自己紧张,问题反而增多。

2、绝大部分时间管理方法很好,实际用起来总觉得没用。

做时间管理之前,先搞清三点

总结下来,是我对时间管理期望太高,有3点没有想清楚。

一、忙是常态

工作的时候,往往是事情推着我们前进。每一分钟,都有下一个事情等着自己。

要事第一?实际执行起来,很困难的。

要尽快搞定老板安排的事情;要第一时间响应客户的电话。

一个接着一个处理紧急事项。

不管是996 还是 8小时,工作表总是满满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停下来发呆10分钟。仿佛唯有这10分钟时间,才是自己的。

喘口气,继续投入文案、代码、沟通。

这是都市白领的常态。

于是,很多人希望引入时间管理减轻负担,让自己闲一些。

他们希望,管理好一部分时间,让自己高效地完成工作。从而节省出一些时间,让自己去放松。

这本身就用错了“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没法让人闲下来,也没法减轻困难事务的紧张感和重复事务的枯燥感。

时间管理只是让我们忙得更有价值、更有效率

做时间管理之前,先搞清三点

二、先要做好目标管理

时间是种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核心资产。

时间管理就是管理和运营我们最核心的资产,帮助我们达成想法。

时间管理本身无法决定我们创造的价值。

我们不是因为工作时间长而痛苦,而是认为工作的价值不够。

我们与他人聚会觉得浪费时间,是因为无法找到有价值的聊天话题。

我们创造价值,需要制定有价值的目标并运用多种资源达成目标等一系列过程。

时间管理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一天24小时,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

认可自己的时间管理,首先要找到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我开始做时间管理的时候,总是找不到感觉。

坚持一段时间后,总结发现,自己把很多业余时间投入在内心并不感兴趣的电视剧上。

转而,把业余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个人管理事务上,一方面学习很多有趣的方法,另一方面还开发出一些适合自己的理论和工具。坚持3个月之后,精神状态大为改观,还逐渐形成一系列个人管理方法,并持续实践。

做时间管理之前,先做好目标管理。设定更有意义的目标,有效方法会随之而来。

做时间管理之前,先搞清三点

三、掌握好“时间颗粒”

我们感觉时间不够用,一方面是事情多,另一方面是没有用好自己的“时间颗粒”。

“番茄工作法”的实质是时间颗粒,但是很多工具和人往往把“番茄”固定为25分钟。

其实每个人的时间感不同,应对的事务性质也不同。

我们需要设计适合自己的“时间颗粒”

一般而言,最常规的时间颗粒可以设定为“25分钟”、“一小时”等。这样的时间颗粒做一件事情,相对比较舒服。

很多人,因为工作性质的要求,不知道怎么掌握自己的时间颗粒。例如销售、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响应外部事务,真的很难控制自己的时间。

对于这类同学,可以把时间颗粒调整为5分钟。

响应完一个事情之后,迅速做一个整理,凑成5分钟的整数倍。

即便是不间断地响应,也总能找到一个空闲,整理之前的几个事情,合并成一整块记录。

这样通过总结类活动,积极休息的同时,也让自己更有节奏感。

时间颗粒度小的代价往往是焦虑感不断上升。

这个时候,可以引入“一天”、“一周”等更大粒度的时间单元。在这些时间单元中寻找意义和快乐,让自己平静下来。

例如,每天运动一次,每天冥想10分钟。

做时间管理之前,先搞清三点

总结

引入时间管理可能是个并不那么愉快的过程。

初期,很容易发现很多问题,对外部和自我都产生不满。

这时候,真正地面对自己,降低自己的预期,逐渐和时间友好相处。

久而久之,时间会向自己最可靠的伙伴,和自己一起完成很多之前不敢想象的挑战。

做时间管理之前,先搞清三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