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阿斗扶得起來,結果會怎麼樣?你或許想不到

劉禪的小名叫阿斗,千百年來,“扶不起的阿斗”成了懦弱的代名詞,因為他是亡國之君。而最讓老百姓詬病的是,劉禪被俘後,司馬昭問他想念蜀地嗎?劉禪居然笑嘻嘻地說出:“此間樂,不思蜀。”就這六個字,把他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如果阿斗扶得起來,結果會怎麼樣?你或許想不到

亡國,是因為蜀漢和曹魏的實力懸殊太大。投降,是因為劉禪不想看到成都被屠城。

那麼,劉禪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君主?

劉禪繼承蜀國的君位,要從劉備的託孤說起。

夷陵之敗,讓桃園三結義的誓言應驗,劉備要追隨他的兄弟們而去了。但是,遺恨是少不了的,一統天下的夙願終將化為泡影。他在不捨中,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也就是託孤於諸葛亮的同時,又以李嚴為副。李嚴是劉璋舊部,很明顯,這個人事安排,是讓李嚴牽扯諸葛亮。這招很高明,是政治權謀的最高體現。

雖然自赤壁之戰後,劉備和諸葛亮的配合不那麼緊密,以至於諸葛亮連夷陵之戰都沒參與,但是,諸葛亮的人品、能力和忠誠,劉備是絕對信任的。更重要的一點,“諸葛一生唯謹慎”,託孤於諸葛亮,劉備可以非常放心地閉上眼。當然了,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最大的理想是實現個人的價值,並沒有政治野心。

如果阿斗扶得起來,結果會怎麼樣?你或許想不到

政客來說,有信任還不夠,還要給信任再上把鎖。劉備在彌留之際,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潛臺詞是,你要想皇帝的位置,隨時都可以。

這話一語雙關,既相信你,還得打你的臉。諸葛亮只能涕泣,還得發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老闆把話說這份上,就是死,也得把你兒子照顧好。

劉備善意警告諸葛亮後,又警告李嚴,諸葛亮之才,十倍於朕,你自己掂量吧,希望你和大臣們能跟諸葛亮同心協力,維護好蜀漢政權。對兩個人的談話中,既表明自己最信任的人是諸葛亮,又指出李嚴是蜀中俊傑,對朕忠心耿耿。目的是讓他們互相提防,這就是政治手段。

之後,劉備又對太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天下就交給你和丞相了,以後丞相就是你爸爸。當著眾人的面,把諸葛亮抬得高高的,先佔領道義的制高點。這樣做,只要是重名節的人,除了鞠躬盡瘁就剩鞠躬盡瘁了,諸葛亮也就是這麼幹的。

劉備駕崩,劉禪繼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與相父諸葛亮的關係。諸葛亮曾經稱讚過劉禪,這話傳到了劉備的耳朵裡,劉備臨終時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丞相都誇太子智慧和氣量都很大,我還有什麼擔心的,太欣慰了。

縱觀諸葛亮的品行,應該不是個拍馬屁的人,由此可見,劉禪應該是個有能力的人。劉禪繼位時17歲,智力應該健全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我信任你的能力,你就放手幹,絕不干預你。

如果阿斗扶得起來,結果會怎麼樣?你或許想不到

這是需要政治智慧的,諸葛亮大權獨攬,在小皇帝跟前挑撥離間的人應該不少,他還能堅持這麼做,說明他把《六韜》真的學通了。劉備曾讓其學習《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左傳》等書,而讓諸葛亮親自抄給他學,諸葛亮自然瞭解劉禪的學習情況,可見諸葛稱讚劉禪不無道理。從政事的安排上看,劉禪確實是有氣量的人。而就在劉禪繼位的第二年,諸葛亮還說過這樣的話:“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本來從託孤的安排上看,劉備的初衷是讓諸葛亮輔政,但諸葛亮的做法已超出了這個範圍,特別是北伐時,大軍獨攬在外,而在走之前還要來個《出師表》,把一個22歲的皇帝像孩子一樣監管,誰能用,誰的話不能聽,都指明道姓的安排好。雖然北伐期間他們之間有過不和諧的情況,但總體上劉禪還是做到以大局為重,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在內心並不贊成北伐的情況下,還是全力支持了諸葛亮的決定。

對於北伐,諸葛亮是有苦衷的,他在《前出師表》中說“益州疲憊”,在《後出師表》中說“王業不偏安”,也就是說,北伐是不得以而為之。當時蜀漢的人口只是曹魏五分之一,佔地面積和地理位置懸殊更大。這樣的情況下,容不得蜀漢悄悄發展,如果兩家都相安無事,曹魏的發展會更快,所以必須用戰爭的方式抑制曹魏發展強大。而蜀國越是弱小,越需要圖強,不然很快就會坐以待斃。

還有一個原因,蜀國內部的官僚集團矛盾重重,要用戰爭來轉移視線。諸葛亮的北伐,把目標盯在隴右,目的是讓曹魏集團長途奔襲,消耗他們的國力。為此,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他也沒有采納。

但是,魏國也看透了諸葛亮的意圖,給諸葛亮來了個空城計,《三國演義》的空城計是虛構的故事,真實情況是蜀漢中了曹魏的空城計。

曹魏採取空城防禦,將隴右一帶的人口大量遷移,只留空城,蜀軍大動干戈,攻下城池,卻得不到人員和糧食等後勤補給,導致蜀漢的補給線被迫拉長,致使勞民傷財,魏國沒被拖垮,自己的國力倒是一落千丈。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禪依然支持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在五丈原溘然長逝,劉禪繼續維持著諸葛亮生前制定的治國政策,繼續使用諸葛亮提拔的人員。魏延反叛被殺後,作出了“既已名正其罪,扔念前功,賜棺槨葬之”的決定。說明劉禪有個人主見,對魏延的行為有基本的判斷,這是臣子間爭權的結果,對魏延的處理上,正體現了諸葛所說的“智量甚大”。

諸葛亮死後,為了改變宰相一枝獨大的現狀,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權力交又,相互牽制。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實現了皇帝集權。

諸葛亮主政11年,而諸葛亮死後,劉禪做了30年的皇帝,期間政權穩固,如果說劉禪昏庸無能的話,蜀漢政權會存活這麼長時間嗎?

亡國,這是“孃胎”裡帶來的結果,他的父親和他的相父沒有實現的願望,他也無力迴天。當曹魏兵臨成都時,劉禪選擇了投降,在實力的懸殊的情況下,避免了士兵的無謂傷亡,避免了老百姓的生靈塗炭。

如果阿斗扶得起來,結果會怎麼樣?你或許想不到

降魏後,劉禪被封為安樂公,軟禁於洛陽。曹魏權臣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安排了蜀地歌舞表演,蜀漢舊臣聽後傷感不已,劉禪卻看得津津有味。司馬昭說:“人到了這種沒心沒肺的地步,就是孔明再生,也保不了蜀漢。”之後問劉禪想念蜀地嗎?劉禪笑答:“此間樂,不思蜀。”

典型的裝傻,司馬昭大笑之餘,當然要懷疑他是在演戲。蜀漢舊臣郤正覺得劉禪的回答太丟人,宴席結束後對劉禪說,怎麼能這樣說話,您應該哭著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地,沒有一天不想念,這才是一個正常人的反應。”

過了一段時間,司馬昭又問劉禪想不想蜀地,劉禪馬上哭著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地,我天天都想”。司馬昭疑惑地問:“這怎麼像郤正口氣。”

劉禪故作驚訝道:“您怎麼知道的?就是郤正教我的。”此言一出,鬨堂大笑,從此,再也沒人防範劉禪。裝傻也是需要智慧的,劉禪裝出了境界,誰能說這不是大智若愚。

劉禪裝傻的結果是,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劉禪是三國中當皇帝時間最長的,自己不但活了下來,還熬死了司馬昭,直到泰始七年才去世。

其子孫也享受到還不錯的待遇,史載“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而曹、吳的後人就另當別論了。

對於劉禪,罵的人自然,儒家的觀念,亡國而不殉國,這是不忠不孝。寫過《陳情表》的同時代的李密卻說劉禪:“可比齊桓公。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貶自有後人評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