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少数民族汉和亲,汉代多失败,唐贞观时却非常成功。原来如此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是大汉族与少数民族上层之间的联姻,是一种政治手段,从属于一定民族或集团的政治利益。

正如恩格斯所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

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君王,李世民的和亲观念当然也基于此。如贞观十六年,李世民在分析朝廷对薛延陀应采取何种对策时说:

“北狄世为寇乱,今延陀倔强,须早为。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此一策也;若遂其来请,与之为婚媾,联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

与少数民族汉和亲,汉代多失败,唐贞观时却非常成功。原来如此

大唐与薛延陀等汗国分布图

李世民认为,对付薛延陀的策略是或战或和。打败他,使之归顺,自然额手称庆,但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战争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金钱,甚至还要以国家的安危来做筹码,因此,李世民以为战争并不是应对薛延陀等部族的良策。

与少数民族汉和亲,汉代多失败,唐贞观时却非常成功。原来如此

战争场景

尤其是在当时“户口大半未复”的情况下,和亲政策自然成了大唐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首选之策。房玄龄也曾对李世民说:“和亲之策,使天下幸甚。”

与少数民族汉和亲,汉代多失败,唐贞观时却非常成功。原来如此

李世民与房玄龄(剧照)

那么,大唐贞观时期的君臣为什么这样热衷于和亲呢?对此,李世民曾直白地说:“北狄的风俗,女子说了算的多。宗室之女到了北狄,生子即我外孙,自然不会侵犯他的舅舅、外公。从这方面来看,一桩亲事可保边境三十年太平无事。”

事实上,古今政治纷争都是利益驱使所致,过程之中,往往六亲不认,谁是谁外甥、谁是谁舅舅,全都不管用。按照汉朝儒家伦理教义来说,做了可汗或蕃王的外甥们,见舅如见娘,当然不应该反对唐朝。可是,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与汉族正统的儒家礼法相去甚远。

因此说,李世民的这个想法,很有点一厢情愿。汉朝时和亲的接连失败,与匈奴间战争的不断发生,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舅舅管不住外甥。然而,李世民的和亲政策却收到了实效,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当富舅舅和蔼的时候,穷外甥当然就可亲。李世民对少数民族的奴役大大轻于少数民族的可汗。因此,建立在“德化政策”之上的和亲举措,就较好地融通了大唐与成为可汗或蕃王的外孙、外甥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与少数民族汉和亲,汉代多失败,唐贞观时却非常成功。原来如此

和亲后的家族(图景)

这是因为,和亲不但从政治上给予了少数民族一个较高的地位和安全的保障,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上给予了少数民族许多实际的好处。

为此,当时的各部族首领都以能够与唐朝和亲为荣,纷纷献礼长安,向李世民请婚。李世民也不负众望,频频下嫁公主与宗室之女。

与少数民族汉和亲,汉代多失败,唐贞观时却非常成功。原来如此

李世民下嫁公主(剧照)

如,贞观十年,突厥处罗可汗次子阿史那社尔率部归顺大唐,李世民妻以皇妹南阳长公主。贞观十三年,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入朝请婚,李世民妻以弘化公主。同年,吐蕃颂赞干布命大相禄东赞为专使,以黄金五千两、珍玩数百件作为聘礼求婚于大唐,李世民妻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李世民还应允了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和乙毗射匮可汗等人的请婚要求,等等。

与少数民族汉和亲,汉代多失败,唐贞观时却非常成功。原来如此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剧照)

因此说,从某个角度看,李世民是靠着一定的裙带关系,维系起了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唐王朝。历来被认为是男人附属品的女性,如文成公主等,也用她们柔嫩的肩膀扛举着大唐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