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危机的立宪改革—差点要了袁世凯老命的官制改革

满清政府内部一直存在的一项弊病就是满汉权臣的相互争斗,如有外部压力时,这种争斗的程度还能稍显平静,可是一旦朝廷外部风平浪静之时,内部的这种矛盾立即就会爆发开来。到了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中满族排挤汉臣的风潮发展到了顶点。

袁世凯虽然使用一切手段来笼络满清皇室亲贵,可是随着袁世凯的权势膨胀,皇室贵族对袁世凯的猜疑也日渐增加。1906年的袁世凯遭遇了空前的危机,用水深火热来形容绝不为过。

改革的触手终于伸向了体制的根本

我们之前说过,袁世凯在山东巡抚和直隶总督的任上全力推动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重重阻力和困难,这也使得袁世凯认识到只有立宪才能解决当时中国朝政的总总弊端以及孱弱的病躯。所以当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结束了两年西安之行回到北京之后,袁世凯便上书慈禧,陈述利弊,描绘君主立宪制度的宏伟蓝图,并请求慈禧派员出国考察西方制度,为改造大清做准备。

之前袁世凯所进行的改革,主要就是在教育、练兵和工商方面进行,虽然力度、决心都很大,但是改革的本质和李鸿章时期的洋务运动没什么区别。但是袁世凯这次上奏的改革意见是政治改革,这就触动了满清皇室的统治根基,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可想而知。


步步危机的立宪改革—差点要了袁世凯老命的官制改革

慈禧


那么袁世凯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进行政治改革呢?

首先是因为目前实行的部分新政改革措施进行到一定程度就推行不下去了,需要有完备的制度制约;其次,治标不治本的改革措施无法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三是因为慈禧年岁已大,趁她在位的时候推动政治改革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阻力,如果慈禧不在了,那么朝堂没有任何一人有掌控朝局的能力;最后则是因为顽固的保守派在与八国联军的战争中死的死,杀的杀,这个时候推进改革阻力较小——袁世凯不遗余力的推动改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有一个强国梦。

基于以上原因,袁世凯在给慈禧的上书中,慷慨陈词,最后总结了一句话,要么改革,要么灭亡。慈禧被袁世凯的奏疏吓了一跳,深思熟虑后决定采纳袁世凯的建议,派出五位大臣出国考察,这其中的两位大臣分别为载泽和端方。

载泽考察回国后便汇报考察宪政的结果——君主立宪有利于皇位永固、有利于外患减轻、有利于消弭内乱。基于“三个有利于”,慈禧决定试试看。

差点丢了老命的改革第一步——官制改革

完整的立宪主要包括:一、行政改革;二、设立国会;三、实行地方自治。

一国的政治制度改革是非常浩大的工程,相当于将一座大厦推倒重建,程序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思来想去慈禧还是决定先从官制改革入手,官制改革实际上就是人事体制改革。

当初那个出国考察并且向慈禧做报告的载泽,让他动动嘴还可以,让他项目实操,肯定是没那能力的。所以这项改革任务就交到了改革先锋者袁世凯的手中。

由于袁世凯当时是改革旗帜性人物,所以在他的身边汇聚很多人才。不久,袁世凯便拿出了官制改革的初步方案——《新官制改革案》

一、取消军机处,设置责任那个,限制君权;

二、设立资政院作为国会的初级版本,国会未成立前,有资政院代行其职能;

三、改大理寺为独立的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与行政权脱离,行政官不得干涉;

四、设立行政裁判院,取代都察院,作为全国人民投诉政府的最高诉讼机关;

五、取消礼部、翰林院、宗人府等冗余机构。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模版就这样诞生了。但是制度中限制君权的部分,如果实行下去,那么满清皇族的权力会受到严重侵害,满人独裁的政治局面必将被打破,再加上冗余的官员即将丢掉铁饭碗,所以袁世凯十分清楚他即将面对的困难和风险。

不过这一切袁世凯都无所畏惧,因为这所有的制度都是利国利民的,他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只为了实现那始终没有丢弃的理想——强国!


步步危机的立宪改革—差点要了袁世凯老命的官制改革

中兴四大名臣


来自皇族的反扑

意料中的反扑如期而至,官制改革的研讨会如期举行,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袁世凯的就是载沣。载沣是光绪的胞弟,一直对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背叛光绪的行为怀恨在心,对了,他有个儿子,名叫溥仪。

当载沣看到袁世凯的《新官制改革案》后,气得拍案而起,怒指袁世凯为乱臣贼子,目无主子,祸国之法,其罪当诛。袁世凯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的向他解释,却被他当作是公然顶嘴,愤然拔出枪来,对着袁世凯便开枪射击。关键时刻幸亏奕劻出面阻挡,才让袁世凯避免了一次危机。

除了暴走的载沣,军机大臣铁良也是《新官制改革案》的坚决反对者。因为新政中规定“裁撤军机处以内阁代之”,而内阁大臣不像军机大臣那样可以兼职,然而作为皇族少壮派的铁良是注定会进入内阁的,因此他就将失去户部和兵部的职权,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这些反对声对于袁世凯来讲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他知道改制的困难是利益的重新分配,随遇纵横官场数十年的袁世凯来说,这都不是问题,他相信自己能够很轻松的就做到令这些人满意,然而出乎意料的对手却将袁世凯逼上了绝境。


步步危机的立宪改革—差点要了袁世凯老命的官制改革

瞿鸿禨


出乎意料的对手

《新官制改革案》出笼后,御史赵炳麟上奏慈禧,认为民主宪政制度,内阁要受到国会、议院的监督,可是袁世凯指设立一个简化版的国会,不能对内阁形成有效震慑,如果按照这个制度进行官制改革,那么必然会造成内阁总理专权,那么君主该置于何地,因此,袁世凯实在是居心不良。

之后赵炳麟继续上奏,认为袁世凯在没有成立国会就先成立责任内阁,是因为袁世凯曾经背叛过光绪,因此想用责任内阁架空皇权,这样就算慈禧去世之后,光绪对袁世凯也就无能为力了,而袁世凯的这种避祸行为说不准只是他想借机篡位的烟幕弹。

这时躲在众人之后的幕后黑手瞿鸿禨也站到了前台,他向慈禧进谏,认为袁世凯祸心弥天,热衷鼓吹内阁制是心怀不轨,实行的话,那么太后的用人大权就此旁落,他就是在削弱太后的统治。

慈禧听后,原先很坚决的改革态度荡然无存,因为在她的心中,只要不触动我统治地位,那么就随你们折腾,如果触及到了这根红线,那么就别怪我不客气。

所以经过慈禧的认真思考后,作出了军机处之事不议、内务府之事不议、八旗之事不议、翰林院之事不议、太监之事不议的决定。万众仰望的官制改革就这样结束了。

在瞿鸿禨的大力宣传下,众多御史将袁世凯形容为妄图削弱皇权,专权跋扈的曹贼。舆论压力太大,袁世凯只好主动交出手中兵权,只留两镇士兵,带着沉痛的心情回到了天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