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王朝中的小型匈奴国家为何被人忘却?


在匈奴与汉朝这两大帝国分别统领草原及中华的时代过去后,东方亚洲成为混 乱地带。这个混乱打破了草原及中华一分为二的架构,以联结两个地域的方式持续 发生。偶尔,似乎可以看到些微的新时代曙光。但是,距离其成为统合样态并确定出 现,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时代必须要跨越几个阶段并循序渐进。


在中国史里,经过黄巾之乱后,从割据中国本土的各地贵族、军阀间,浮现了 曹操、孙权及刘备,曹操的儿子曹丕从东汉献帝手中接下华北地区并建立魏国(220 年—265年),孙权在江南称国号为吴(222年—280年),刘备则在四川建立汉 (221年—263年),形成三强鼎立,史称三国时代。不久后,最强大的魏国并吞了 蜀汉,但其部将司马氏却渐渐侵蚀魏国,并由司马炎篡位改称国号为晋(265年), 打败吴国建立了统一王朝。


一、居住于中华区域的人们的精神及价值观,甚至可说是人类民 族融合类型开始慢慢出现大幅改变,这个层面的意义绝对不可忽视


如果想要以这个时期来观察从"古代"到"中古世代"的变化样貌,有一部分 可以用此时间点为基准。再加上,若不将其当作真实历史,而是当作被意识化的历 史图像对于后代的影响力,让人热血沸腾的三国志演义这场戏剧,跨越了明清、民 国时期,即使到了现代也让许多人情绪沸腾。

中华王朝中的小型匈奴国家为何被人忘却?

下一步的发展是伴随着晋朝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崩解为开端。一步步蚕食魏国王 权,接着以表面上看来是相当漂亮的禅让形式但实际上却是以阴谋篡取王位的晋国 司马氏,为了防止类似自己的篡位者出现,所以在中央权力之外也有几位拥有军 事力量的司马氏宗族诸侯。但这却出现反效果,几位有实力的宗族诸侯立即针对帝

位发起内战。

中华王朝中的小型匈奴国家为何被人忘却?

在八王之乱(290年—306年)中浮出台面的是先前提过的南匈奴后裔。他们在 虽说是中国本土,但却在完全近乎畜牧区域的山西一带,建立一个几乎与曾经出现 的匈奴帝国结构相同之小型国家。在该处出现的刘渊王子,成为时代发展的推手。


二、《晋书》中的刘渊

被列为中国正史之一的《晋书》中,除了记录统一王朝的《晋国本纪》外,也 有关于在华北各地兴起灭亡的各诸侯政权、国家事迹的叙述,被称为《载记》。这 部分的开头就是《刘渊传》。因为《晋书》是在唐朝被 编撰,为了避免冒犯到唐朝第一代皇帝李渊名讳,故将《刘渊传》也改称为《刘元 海传》)。《刘渊传》中有针对南匈奴样貌的详细记录。


刘渊是前述冒顿的后裔,属于单于王室血统,但是没有办法确认出明确的直系 族谱关系。而他会冠上汉朝风格的刘姓,其背景是因为汉朝第一代皇帝刘邦将皇室 公主嫁给冒顿之后,借由与汉朝公主的通婚让汉氏血统也流入单于王室。

中华王朝中的小型匈奴国家为何被人忘却?

包含刘渊在内的南匈奴王族,在匈奴语中大家都是挛鞮氏,汉姓则为刘氏。而 且这个具有汉朝王室神圣血脉的刘氏本身,因为在东汉献帝之后,包含蜀汉(蜀也 就是在四川的汉室王朝之意)刘备一族在政治上的存在也断绝,正由于其兼具匈奴 王室的身份,故也成为具有相对应政治重要存在的刘氏。


在此有一个重点,刘渊身上同时承继了逝去的两个帝国,也就是匈奴及汉朝的 血统。在当时草原及中华的框架消失,互相侵入攻击的乱世之中,他也就成为贵族 中的贵族,王子中的王子,刘渊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个人英雄。而且,也不是单纯地 仅因其所率领的匈奴集团以坚强的武力而浮出时代台面。因为在当时的东亚,可被 称为是两个王权混血儿刘渊的存在本身就是超乎寻常的神圣象征。


若将刘渊想象成凶猛蛮族的领导者,对于事态的解读恐怕会有失偏颇。另一 边,作为当时王室的晋朝司马氏等,即使说是名门贵族,顶多也不过是数代前突然 窜起的现成暴发户。王室的神圣、传统、声望、经验及智慧等,都无法与刘渊家族 媲美。人们并不是因为司马氏所以跟随,仅是因为他握有兵权才不得不低头。


说到暴发户这一点,三国时代的曹氏及孙氏也不遑多让。关于曹操的家族,据说其祖父曹腾为宦官出身(也就是说曹操的父亲曹嵩为养子),这也是相当不可思 议的事。不得不说曹操正是以一己之才能迅速升起的杰出人物。还有孙氏也顶多只 是江东的士族豪杰,总之,就是当时乡下武士首领的程度。

中华王朝中的小型匈奴国家为何被人忘却?

刘备的家世也是类似状况,虽然他自称是汉室后裔,但却是从穷困的环境中崛 起。而他会主张自己是刘氏血脉的理由,在于当时还残留着汉室王朝400年的幻影。 相应地,刘氏这个姓氏(恐怕是挛鞮氏也是相同情况)总残留着王权印象。也就是 奠基于统治者的神圣,或是被认定为神圣血脉的首领魅力。若不非常清楚地认知这 一点,就无法了解刘备能浮出台面的原因。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部分的理解较为浅薄的原因,就在于无论如何都只把中华 王朝视为文明,相反地若说到匈奴,立即就会心安理得地将其归类为蛮族。不只如 此,汉文史料的华夷思想,真的相当可怕。甚至连细微的文字表现,都有差别观 念。但相当可悲地,使用汉文文献的人都受到每个汉文字所包含的华夷思想的束 缚,而且无法轻易地摆脱。


在这些困扰之外,于近现代出现的西欧型"文明"观念,意外地有部分与华夷 思想相当接近。或许也可说是某种"民粹主义者"及"文明主义者"。无论是哪一 个,都在历史研究者的意识中形成共鸣,造成混乱的结果就是偏离了现实历史,产 生以不可思议的差别观妆点而成的虚幻现象假说。但若真是如此,或许该说这也是 一种文化现象。


关于刘渊崛起的过程,尽管数据有点不足但也试着叙述。若能借此将当时现实 中以跨越华夷之别等形态出现的行动举例说出,就算不多也是相当幸运了。 将场景稍微回溯,东汉中期左右,南匈奴盘据在山西一带。根据《晋书·刘渊 传》,由单于直接领导的中央部分以离石的左国城附近作为王庭所在地。由左贤王 率领的左翼及右贤王的存在,也都可以被确认。

中华王朝中的小型匈奴国家为何被人忘却?

虽然势力及疆域无法比拟逝去的大帝国时代,但即使在这个小国家,可能也承 袭了左、中、右三大分割体制的结构。若是如此,当然应该也是维持了以十进制法 建构的军事、社会组织。


即使国家规模变得相当小型,但在东汉帝国中,它仍是个虽小却战力仍相当强 大的匈奴独立国家。当世局变得混乱,保有自古以来的团结力及奠基于游牧生活的 骑兵战力的山西匈奴王国,自然而然地就以屈指可数的军事集团之姿成为注目焦 点。


汉献帝中平年间(184年—189年)开始,在东汉也进入尾声的时候,为了镇压 黄巾之乱,单于羌渠就命令儿子于扶罗出击。于扶罗率领匈奴军队以协助汉室。因 为匈奴王室与汉朝的合作互助关系,在此刻仍旧存在。


单于于扶罗逝世后,其弟继位为单于,同时立于扶罗之子豹为左贤王,也就是 将哥哥的儿子立为太子。这位豹的儿子就是刘渊。此外,羌渠和于扶罗这两个名字 很明确都是匈奴语。但另一方面,豹和刘渊却恐怕都是汉式风格的名字。在中华本 土进行活动时,拥有汉名一定是较为方便。


从黄巾之乱开始到经历由董卓引起的动乱,迅速升起成为华北地区统治者的曹 操,将这个虽然危险但强悍的匈奴军团作为最佳战力而并入。而且,更进一步地将 匈奴王国分为五个新的部分。

此时,根据记录,豹被任命为左部元帅。但是,他原本就是左贤王,因此这样 的分派应该也是理所当然。剩下的四部分别为中、右、南、北各部,但不论是哪一 部,皆由刘氏也就是匈奴王族担任统帅。


若说到由曹操进行的匈奴五部切割,听起来似乎在曹操麾下的匈奴集团被重新 组成且完全收到统治管理。但总觉得这是从中央政权端看到的形态,亦即应该是在 原则及现实折冲后取得的表面组织,在其底部的真实现状应该是既有的王国体制并 未收到太大改变且继续存活。新设立的南北二部,只不过是配置在山西这块稍长型 土地的南北两处。


于是,进入晋武帝也就是司马炎的统治时代。匈奴的五部体制,也继续维持原 样。豹的妻子为呼延氏。在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三种匈奴贵族姓氏,就是以 呼延氏为首。在这一点,果然可见到匈奴帝国的传统仍然存续。


三、刘渊的崛起

刘渊是由呼延氏所生。在血统上为纯正匈奴王子的刘渊,从小就爱好学问,师 事匈奴王国东边邻居、上党郡的崔游,学习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其喜欢春 秋左传及孙吴兵法,不论是哪一个皆是朗朗上口。此外,《史记》《汉书》等诸子 百家,皆是综览无遗。 即使将上述内容稍微打折来看,刘渊对于基础汉文化教育大概也是有所心得。 不只会说汉语,应该也是可以读汉文书籍。似乎喜欢历史及兵书这一点,应该是心 存敬爱之意吧!总之,刘渊绝对不是个粗俗的匈奴人。 ,冷酷无情的司马昭,则是给予匈奴王子刘渊"厚重的对待"。当然并不是害怕 少年刘渊本身,而是熟知其背后山西匈奴军团的厉害。

中华王朝中的小型匈奴国家为何被人忘却?

公元265年。 在成为天子后的晋武帝身边,不断地有人针对此时仍旧不得不被限制在洛阳的 刘渊进行推荐或警告其要严加戒备。事实上,在重视、评价刘渊这件事情本身上并 没有任何变化。但是,深深地赞赏刘渊潜力的人反而转为警戒论者。


结语

然而,最终出现一个契机,开始有人出面倡导若一直将刘渊安置一旁不加以利 用,反而会是晋朝之损失的意见。尤其是与刘渊同乡、出身太原王氏且为朝中重臣 的王浑更是积极推荐,他与刘渊很早以前就结成莫逆之交。武帝的想法改变了。重 要的对外战役仍旧不予起用,但判断若持续养而不用,恐怕会招致匈奴集团的反抗。而且刚好刘渊的父亲豹去世,武帝就让刘渊返回故乡山西。在匈奴五部中的左 部元帅,不仅是父亲旧有职位,同时也是继承的过去左贤王的名号。于是,纵虎归 山。——《晋书》的编纂者们应该是想这么说吧!


参考文献

《晋书》

《资治通鉴》

《中华上下五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