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財政系列:均輸法,王安石與桑弘羊的改革想法差不多

熙寧二年二月,也就是公元1069年二月,頒佈均輸法,實行改革。其改革目的是要

解決北宋中央政府所在地開封的物資供給問題,同時實現平抑物價和打擊富商投機倒把行為,實現經濟穩定發展

其實,均輸法並不是王安石首創,在漢武帝時期的桑弘羊就實行均輸法改革,只是二者所處的時間、歷史背景不同、略有不同,本質上都是差不多,都是為了解決政府的財政收入不足,增加政府財政收入而進行的改革。

一、桑弘羊的均輸法改革

漢武帝時期經歷各種規模的戰爭,政府的財政支出大額增加,數年內用盡“文景之治”積累的財政盈餘,財政吃力。漢武帝任用桑弘羊為御史大夫,主管全國財政,進行財政改革。

宋朝財政系列:均輸法,王安石與桑弘羊的改革想法差不多

西漢前期,政府實行道家“無為而治”,對民間經濟不加以干涉,實行放任自由的經濟,只是收取少量的稅收維持政府的運行。這個時期是:小政府,自由經濟的時代

1.鹽業改革,實行專賣

桑弘羊改革鹽業之前,政府對鹽業只徵收30%的稅收,其他不加干涉。

桑弘羊推行鹽業改革,民制官營實行政府專賣,增加財政收入。具體而言,政府設立專門的鹽業管理局,在各個郡又設置鹽官,鹽官招募民間百姓製鹽,政府提供煮鹽的大鐵鍋,製作出來之後政府專賣,從而全部的利潤歸於政府,財政收入快速增加。從此,開啟數千年的鹽業政府壟斷。

2.壟斷鐵業

公元前117年,政府開始壟斷鐵業,全國委派49名鐵管,分佈各個郡,監督管理鐵的生產與流通環節,所有收入都歸國有

鐵業的壟斷好處在於:壟斷了鐵鍋的製造,間接加強壟斷鹽業;同時,當時技術水平有限,鍊鐵經常聚集大量的人,容易出現暴亂,政府監督管理,穩定社會。

宋朝財政系列:均輸法,王安石與桑弘羊的改革想法差不多

3.均輸法

西漢時期,各郡縣上交給中央政府的稅收以及貢品主要是實物和錢幣,由於當時製造錢幣的金屬稀缺,全國各地都存在“錢荒”現象,故而徵收的稅收,實物較多,錢幣較少。

各地的郡縣把所收到的實物和錢幣運輸到長安,由於各地方運輸路程不一,所收之物也各有不一。千里迢迢運輸,帶來輸運成本很高,運輸損耗也極高,運至都城,各地方的物資質量各不相同,價格也千差萬別。

宋朝財政系列:均輸法,王安石與桑弘羊的改革想法差不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降低財政損耗,增加財政收入,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全國推行均輸法。

均輸法的具體措施是,各郡縣只需要將貢品以及稅務直接運送給當地的均輸局,就完成任務。均輸局將這些物品分類,把質量較好,京城需要的、便於運輸的物資運送到京城,其他物品均輸官可以就近運輸至價格高地區進行出售。這樣在運輸和損耗上,就節省了大量的政府支出,反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桑弘羊就時候均輸法"均輸所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貨物與貨物的交換流通,貨物與錢幣的交換調節,經濟上實行效率的提升

二、王安石的均輸法改革

1.均輸法推行的背景

前面文章分析了北宋時期財政收支不抵,出現財政赤字,為了解決財政支出不足,實現富國強兵,王安石進行了熙寧改革。

北宋的都城在河南開封,當時全國經濟發展不錯,加上都城生活著大量的皇族、士大夫、京官以及富商,對物資需求很多。為了

應對偌大的市場需求,供給不足的現象,王安石對均輸制度進行改革,推行均輸法。

2.王安石均輸法的創新

均輸法的核心內容可以歸納為“徙貴就賤”和"用近易遠"

(1)“徙貴就賤”是指在徵收賦稅時,不是一律徵收實物賦稅。在災年歉收導致物價上漲的地方可折徵錢幣,然後用徵收的錢幣到價格較低的物資富裕之地購買,平滑物件。這就具有現代經濟學的治理物價思維了。

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為了應對供給失衡問題,提出政府限價理論。當某種商品的供給較少,需求較多,就要實現最高限價;當某種商品供給較多,需求就少的時候,實行最低限價

比如北宋時期,京城人口眾多,對商品的需求是比較的多,而各地方運輸到京城,成本較高,供給較少,導致供給大於需求,供需失衡,物價暴漲。這個時候政府就實行最高限價。下面,用下圖進行解釋。

宋朝財政系列:均輸法,王安石與桑弘羊的改革想法差不多

正常情況下,供給和需求相等,就如同在E點時候。北宋時候的開封裡商品需求量加大,比如對某種商品的需求是Q2,可是這種商品當地不產,只能從其他地區運輸至京城出售,整個京城的供給量為Q1,從圖中就可以看出,Q2大於Q1,也就是需求量遠大於供給量,物價就開始上漲,影響居民的平時生活。這個時候,王安石推行的運輸法就是政府限價,價格不得再漲,商人只能按照P0價格出售,違者處罰。

這樣做的結果,雖然物件穩定了,但是供需矛盾沒有解決,黑市流行

王安石完善了均輸法,並給出瞭解決辦法。 政府出面,從其他地方快速調集該商品,運輸至京城,增加商品的供給量,最終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平衡,物價實現穩定。從中,政府調節供給量,賺取利潤,增加財政收入。這是一個雙贏的結局。王安石就是一位理財高手,一位北宋的經濟學家

同時,在某地區出現災荒時,政府就從其他地方把糧食徵調過來,糧食供給增加,糧食價格就不會出現暴漲,百姓也就能安全渡過災荒之年。

(2)"用近易遠"跟桑弘羊時期的均輸法做法差不多,就是地方政府上貢的物品,不需要全部運輸到京城,而是把較貴的物品就近運輸過去出售,換為貨幣。如果京城需要某種物品,又可以拿著貨幣就近購買。這樣,政府可以節約大量的運輸成本,同時還能再賺物品的差價,還同時解決了上面供給大於需求導致的黑市問題。王安石專門撥款500萬貫和三百萬石米運於物資採購。

千年之前,桑弘羊、王安石之類的理財高手,財政改革家,就已經運用當地經濟學理論,解決政府的財政危機。現今的限價理論也莫過如此。

三、桑弘羊與王安石的在均輸法改革中的異同

1.相同之處

兩人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通過均輸法為政府在物資運輸方面降低財政支出,同時還要增加財政收入,解決軍費開支龐大問題。

2.不同支處

不同支出,其實就是兩人為了實現最終的目標,採取的方式方法略有不同。

(1)徵收方式不同。桑弘羊處於西漢,當時貨幣數量短缺,政府徵收的稅收以及地方政府上貢的貢品主要以實物為主;王安石處於北宋,經濟要比西漢時期有所提升,錢荒不如西漢那麼嚴重,徵收的稅收和上貢貢品,實物和錢幣都有,實物的比例低於西漢時期。

(2)運輸成本不同。西漢的京城在長安,運輸物資主要是陸路運輸,而北宋的京城在開封,主要依靠水路運輸,成本要遠低於桑弘羊所處的西漢。

四、保守派反對王安石均輸法改革的理由

從上面法分析,不論在哪個時代,均輸法在增加財政收入方面獲得帝王的支持,在穩定物價上面,社會百姓獲利,是一項比較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那為何北宋時期那麼多人反對王安石的均輸法,反對的理由是什麼?

1.儒家思想“重義輕利”作怪

北宋時期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重農抑商,提倡“重義輕利”,政府不應該與民爭利。

比如,知諫院範純仁(范仲淹之子)在其《奏麼罷均輸》中認為"人主當務農桑、節用,不當言利。"

2.終極原因還是躲不開“利益”

當時把王安石變革的反對方稱為保守派,主要以司馬光、歐陽修、韓琦、蘇軾等為代表,而這些人在范仲淹的財政改革時期都是支持者,不是保守派,是改革派。為何,經過二十多年後,大家都變保守派了?

不論范仲淹改革和是王安石改革,目的都是解決北宋政府面臨的財政危機問題,富國強兵,社會安康富足。范仲淹改革的時候支持,那時候,還年輕,在政治上、權利上,利益上還沒有較高的獲得,也或許是年輕時有一腔報國熱血。二十多年後,是既得利者,都位高權重,改革,只會讓自己的利益受損,不會再獲利,那就反對吧!

所以,不論是儒家思想影響,還是利益攸關,還是均輸法中實行中存在問題或是沒有問題,都反對吧。總得找個理由吧。

你看即使是蘇軾這樣的大文豪,也會反對,“昔漢武……用賈人桑弘羊之說,買賤賣貴謂之均輸。雖曰民不加賦而國用饒足,然法術不正,……方今聚斂之臣材智方略,未見有桑弘羊比,而朝廷破壞規矩,……唯利是嗜,其害必有不可勝言者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