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铁炉

韩拜生

铁炉坡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部,自古以来便是南去杨家寺、秦岭,北去关子,西通武山的交通要隘。据《秦城区区志》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9月、10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军团左纵队右路军和陈伯钧、王震率领的红二方面右路纵队经礼县、杨家寺一带翻越竹岭北去甘谷时曾路过铁炉。小时候,这件事我不但只听爷爷讲起,也是听着爸爸的讲述长大的。时过境迁,三四十年的岁月虽然冲淡了我模糊的记忆,但永远不能淡化我对往事的回忆。

据爸爸记述,那是1936年深秋的一个上午,他刚刚六岁,罂粟花还未完全落尽,人们像往常一样在田里收割鸦片,一支约莫三十八人、衣服褴褛的队伍扛着枪、带着刀来到了铁炉街上。由于长期的兵患,村民看见陌生队伍的到来惊惧不已,纷纷关闭了门户躲了起来。曾祖母是个开面馆的,躲不得,藏不得,只能硬着头皮招呼生意,六岁的父亲吓的躲在曾祖母身后,抱着曾祖母大腿呆呆的张望着这些穿着怪异的队伍。看见乡亲的规避,一个领队模样的人来到曾祖母身边故意搭讪,他指着油饼和颜悦色的对曾祖母说:“老大娘,能不能给我们买个油饼吃啊,吃了我们给你给钱”,曾祖母怯生生的说:“油饼就是买的,你们吃,不要钱的”。说完,他们一人拿起一个油饼,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领队看着年幼的爸爸,他一边吃一边和爸爸逗笑,并给了爸爸一个油饼。看见穿着褴褛,善良谦和的陌生人众,曾祖母紧绷的神经也便放松了,她殷勤的给他们每人倒了一碗水,他们连声称谢,并与曾祖母攀谈了起来,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是红军,是毛主席的队伍,曾祖母虽不大明白,但也略知一二,毕竟柴宗孔曾多次在我家店里投宿,知道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曾祖母忐忑的心总算安静了下来。他们向曾祖母询问保长的去处,曾祖母做了大概介绍,领头的对身边几个耳语了一番,几个小伙子便离开了,不一会儿,保长敲着锣,与村里几个有名望的乡绅一起来到街上向村民喊话:“乡亲们,红军队伍过境,希大家安心,红军队伍是爱人民的”,听见保长的喊话,那些紧闭的门户也纷纷打了开来,保长拿来了笔墨,村里几个识字的和红军一起爬在我家桌子上写起了标语,他们一边写,一边让乡亲、士兵在大街小巷纷纷张贴。下午 ,他们离开了我家面店,临行时不但付清了饭钱,连开水也折算成了下现款,曾祖母推辞不过,也就照收了。由于父亲年幼,记事不清,事后才知,红军并没有离开,他们把村子里那些富户人家召集起来,向他们宣传红军政策,筹钱筹粮,有些开明人士纷纷响应,唯有一赵姓人家拒不合作,后被带到龙头山堡子里边扣留了大概两个多小时,有同去的乡亲说,赵家掌柜不但不出钱粮,还说了些过激的话,被红军绑在堡子门槛上搭了一窝杠,赵掌柜痛的大叫一声,一口把门槛都咬去了一大片,腿也差点儿被弄断了。后来赵掌柜被五花大绑押回了家中,让自己交代银钱下落,赵母见儿子被绑,便嚎啕大哭、撒泼打滚,要求红军归还儿子,并打骂起红军来。红军无可奈何,便多方劝导老人,谁知老人竟坐在炕眼门前一堆干牛粪上怎么也扶不起来,红军疑心顿起,拉开老人后,在粪堆里找出了几百个大洋银元和一斤左右鸦片,红军没收了大洋和鸦片,临行时,为了安慰老人,给老人留下了二十几个大洋。当天晚上,地方乡绅挽留红军在家过夜,红军一一谢绝,三十八人在龙头山堡子里边呆了一晚上,第二天,天刚麻麻亮便沿着牟集梁经上寨向北而去,事后,从甘谷来的货郎说,红军大部队经大卜峪、古坡一带去了甘谷三十铺,在杨家坪、魏家坪、滴水坪交界处,还和驻关子镇的国民党王富德骑兵团打了一仗,激战了近3个小时。

在红军离开的当天下午,一支约有一百人的国民党军队追随红军脚步赶到了铁炉坡,那时,红军早走的没有了影子,他们在村里询问了红军来乡离乡的具体细节,并对全村人集中训话,说什么,红军赤耳红发、共产党共产共妻,贺胡子土匪出身之类的套话、鬼话,从他们口中得知,原来先前来村的是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筹粮小分队,大部队从固城方向去了甘谷,训话完毕。他们对着牟集梁方向发了几炮,便转回了天水县城。据爸爸回忆,那时的炮弹威力不大,速度也慢,发出的炮弹在太阳照射下像飞翔的鸽子,发出银白的亮光,一闪一闪的飞过了北边山梁,那时我还小,便天真的问爸爸,山那边有人家,他们不怕炸死人吗?爸爸说:“他们才不管那些呢?”时隔多年,爸爸虽与我阴阳两隔,我已是半百之人,但爸爸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以及爸爸甜美的故事仍在我脑际萦绕。

 附:红二方面军编制、入乡境细节: 

红军长征离开四川后,进入甘肃境内,从1935年8月到1936年10月期间,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先后经过天水,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于1936年9月7日在哈达铺研究制定了新的作战部署,分成左、中、右三个纵队,分兵向陕西、甘谷、武山挺进。

 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率领红二军团左纵队右路军,经礼县经杨家寺、秦岭一带翻越竹岭进入铁炉乡乡境。

作者简介::韩拜生,天水秦州人,文学爱好者,在《西山文艺》、《西部文学家》、《当代文艺》、《秦州微刊》、《家乡杂志社》、《历史揭秘大全》、《西垂文苑》、《秦州文艺》、《现代作家文学》等信息平台发表文章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