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告子上》

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仁心。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在此,孟子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所以孟子認為仁政是天經地義的。這一推導本身似乎沒有產生很大影響,但是,這一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倒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此基礎上所提出的“仁義禮智”都發端於這種“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也是孟子仁愛思想的主要體現。

世上的問題大多起於紛爭。文人爭為名,商人爭為利,勇士爭為功,藝人爭為能,強者爭為勝。爭本身並不是壞事,它能促使人向上,促進事業的發展。但是爭也要合乎規矩,不能採取不正當的手段,幹損人利己的事。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聖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裡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

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

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具體說,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由於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導仍然是為了推行他那畢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導本身似乎沒有產生很大影響,倒是他那推導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此基礎上所提出的“仁義禮智”都發端於這種“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孔子曾經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意思是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只因為教養的不同,便相差很遠了。 但孔子既沒有說相近的人性是什麼,是善還是惡,也沒有展開論述。而且,從我們的理解來看,孔子還主要強調的是後天教養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僅展開了論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發端仁義禮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還舉出了生動的例證論證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沒有它,簡直就不是人。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的人性理論的確是“先驗論”的,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因為他把“仁義禮智”這些社會性質的道德觀念說成是人的天性裡所固有的,與生俱來的,甚至帶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認後天培養的作用。因為他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即為“四心”。而這“四心”只是“仁義禮智” 這四種道德範疇的發端,或者說“四端”。這“四端”就像剛剛燃燒的火或剛剛流出的泉水一樣,還需要“擴而充之”才能夠發揚光大。不然的話,就會熄滅或枯竭。“擴而充之”也就是後天的培養,也就是“習相遠”。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所以,從理論基礎來說,孟子的確是從天賦性善論(“四心”)推導出天賦道德論(“四端”),再推導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從實踐來說,他還是重視後天努力(“擴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開關於先天還是後天、唯心還是唯物的抽象討 論,聯繫到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社會狀況來歷史地看問題,主張人性本善,強調天賦道德,推行仁愛政治,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其實,也不僅僅限於孟子的時代,就是到任何時代,強調這些,總比鼓吹人性本惡,放棄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罷!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後,接著又在澠池會上巧妙地跟秦王爭鬥,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趙惠王見他功勞大,就提拔他做了上卿,地位在老將軍廉頗之上。

這樣一來,廉頗可惱火了,他對人說:“我在趙國做了那麼多年的大將,為趙國立了很多的戰功,而藺相如本來是一個出身貧微的人,只說了幾句話,就把職位擺在我的上邊,我實在感到沒臉見人。”他揚言:“我要是遇上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藺相如聽到廉頗這些話後,就處處忍讓,儘量不與廉頗見面。每天上早朝時,他就說有病,躺在家裡不去與廉頗爭位次。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剛巧遇上廉頗,就連忙駕著車子躲開他,藺相如身邊的人,看到這種情形都很氣憤,說藺相如太軟弱、畏縮了,不用說是他,就連在他身邊任職的人也感到羞慚,於是大家都說要離開他。

藺相如堅決不讓他們走,並向他們解釋說:“你們想想看,秦王那樣威嚴,我仍然敢在秦國的朝廷上當眾斥責他,我藺相如再軟弱,也不會懼怕廉頗將軍。我只是在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我們的文臣、武將能同心協力的原因。我與廉頗將軍就好像是兩隻老虎,兩虎相爭,結果肯定不能共存。我之所以採取忍讓的態度,首先是考慮到國家的安危,然後才是個人的私怨呀!”

沒過多久,這些話就讓廉頗知道了。這位老將軍對於自己的言行,感到既悔恨又慚愧,於是,為了表示自己認錯改過的誠意,就脫掉上衣,揹著荊杖由賓客領著來到藺相如家裡請罪。一見到藺相如,老將軍就懇切地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闊的胸懷之至此也。”意思就是說:我這個粗魯的人,卻不知將軍對我是如此的寬宏大量啊!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從這以後,藺相如和廉頗這一相一將,情誼更加深厚,最終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通力合作,盡心盡力地把國家的事情辦好。

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廉頗開始的“爭”,是因為他對藺相如並不瞭解;同時,他這種“爭”也是光明正大、講究風度的。而藺相如則以更為博大的胸襟和高風亮節的氣概把廉頗給征服了,從而把他“爭取”了過來。他們這種君子之間的“爭”與“和”,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很多人認為,生活就像一場爭鬥。實際上這種看法是片面的。真正的有眼光、辦大事的人,他們從不把精力浪費在斤斤計較的小事上,更不會本末倒置地去與人相互爭奪。他們的胸懷和風度,當然也能使對方折服。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第一次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其實共有兩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還有一位是奧爾德林。當時阿姆斯特朗說過一句話:“我個人的一小步,是全人類的一大步。”這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名言。在慶祝登陸月球成功的記者會上,一個記者突然問了奧爾德林一個很特別的問題:“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個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遺憾?”

在全場注視下,有點尷尬的奧爾德林很有風度地回答:“各位,千萬別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艙的。”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由別的星球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大家在笑聲中,都給予他最熱烈的掌聲。

君子之學是為了進德修業,修身養性,與人無爭,成人之美,與世也無爭。身為現代社會的人們,雖大多都不講什麼“君子風度”,但“遊戲規則”還是要遵守的,否則,將會落得四面楚歌,被“請”出局。

孟子關係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