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潍坊科技学院作为寿光市人民政府兴办的本科高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寿光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为地方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多次开展“教授、博士企业行”活动,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深入寿光企业调研,对接企业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助力企业发展。

为落实好2020年全市三级干部会议和全市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近日,潍坊科技学院积极与企业对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化工、机械、制药、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学校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各二级院系、相关职能部门纷纷走出去,主动对接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市养老服务集团、玉马遮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和华宇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卫东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汇源建材集团等企业,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践实习就业等方面,与企业进行了友好沟通交流,部分合作项目已经达成合作意向。

为更好地发挥潍坊科技学院学科专业优势、高层次人才智力优势,为寿光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现将学校近年来引进的部分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等情况向社会各界予以推介,以便社会各界对接,共商合作,共谋发展。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张友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寿光市杰出人才。经济管理学部主任、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华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关于乡村振兴“寿光模式”问题的研究成果被《改革内参》《山东通讯》《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重要党刊党报刊发录用或摘编,人民网、求是网、农业农村部网等网站转载。

联系电话:19811763095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徐世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近年来合作完成的关于乡村振兴“寿光模式”问题的部分研究成果被《改革内参》《山东通讯》等重要党刊党报录用。

联系电话:13941948396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梁姝娜,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潍坊科技学院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潍坊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院)特约研究员、鲁东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以独立或第一作者身份在《当代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重要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5项;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个人学术著作2部;获省级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奖二等奖1项,获市厅级科研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联系电话:13515452805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郑小京,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经济与管理复杂自适应系统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编著专著2部;主持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等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10余项;先后获得第二届复杂科学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武汉市优秀论文奖二等奖(政府奖)等,其中,Invariable Distribution of Co-evolutionary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with Agent Behavior and Local Topological Configuration,获得第三届复杂科学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

联系电话:15004647157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王平,博士。现任潍坊科技学院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农村集体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韩国国家级法人社团:MotorCycle Maintenance Association 理事会成员,《Asian Economic Journal》(SSCI Cited)等刊物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养老金融、产业经济、金融工程。有12年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已发表SSCI、EI、KCI、CSSCI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山东省软科学课题1项、韩国国家级课题1项,横向课题2项。

联系电话:15628732234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费聿珉,博士、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非职业会员)、副教授、兼任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财务司特约审计员、教育部经费监管中心评审专家、吉林省内审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内审协会教育审计分会副秘书长以及长春市南关区第九届政协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已在相关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主持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

联系电话:13634315380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丁莹莹,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潍坊科技学院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潍坊市第四届中青年社会科学研究拔尖人才,兼任潍坊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特约研究员、《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期刊(CSSCI)评审专家、黑龙江省管理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学会理事。在《Journal of Costal Research》《Journal of Intelligent & Fuzzy Systems》《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及重要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10篇,SSCI&SCI双检索期刊2篇,SCI检索期刊1篇,北大核心5篇,EI源期刊2篇,EI和ISTP会议检索论文12篇。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课题11项目,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承担市厅级项目6项。下一步准备以农蔬区块链实验室为依托,与寿光市大数据中心及山东环球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在寿光市蔬菜产业及防水产业领域开展产业集聚效应与演化实证研究,助力寿光高品质经济发展。

联系电话:18714509769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曹婷婷,博士。现任潍坊科技学院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农村金融与财务管理研究所所长。具备丰富的金融实务经验具备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期货投资分析、报关员资格等金融、国际贸易行业资格证书。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寿光模式、县域经济、农村金融。已在SSCI期刊<journal>、CSSCI来源期刊《农业技术经济》、《价格理论与实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金融理论与实践》、《武汉金融》等发表论文数篇。/<journal>

联系电话:13969192195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倪鑫,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曾任陆军集团军干事、团副政委、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等职,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参与军委课题1项,获全军政治理论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荣立三等功1次。

联系电话:18162078222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孙小桉,美籍华人,原籍山东寿光人,博士、教授,植物病理学专家。美国佛罗里达州农业部植物局州农业部植病团队负责人,首席植物病理家;佛罗里达大学礼聘教授;佛罗里达州农业庄家顾问团成员;美国柑桔病虫害险情分析组成员;佛罗里达州农业部柑桔外来病虫害顾问组成员;美国植物病理学学会成员。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森林病理、真菌学分类、害虫综合治理、植物病害检测病原菌鉴定、植物检疫法规管理、生物防治、病虫害险情分析以及防治。主持申请美国农业部研究基金,研究柑橘黄龙病药物防治,科研经费75万美元;1996-1999年之间,任美国柑橘溃疡病根除项目首席植物病理学家,负责该项目的病害田间调查,鉴定,研究。该项目的经费投入高达4亿美元,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成功有效的抑制了该病害的传播。该项目为世界植物保护唯一病害根治措施的由经典案例。和美国农业部著名植病流行学专家 TimGottwald一起确认了柑橘溃疡病菌在风雨中最远的传播距离,该成果成为世界植物病害流行学科研中唯一的,采集样本数据最大,不用生物统计分析而得出结论的典范;2002年,于佛州迈阿密附近首次发现并鉴定了新的柑橘溃疡病菌系,为世界新纪录。这个新菌系的发现,对柑橘溃疡病菌致病性的变异进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该菌系已被广泛应用在柑橘溃疡病致病机理的研究中;2005 年8月,是首次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一个农场发现柑橘黄龙病三人团队之一。该发现为该病在北美洲的首次记录;2013年,出使多明尼加,协助该国柑橘黄龙病的发现,调查及其防治。在短短的十天里,造访了所有的发病地点,确定了发病原因以及流行现状,并建议该国在居民区采用根除计划彻底清除该病的发生发展。迄今为止,该岛国已经基本根除了现有的病树,有效地防止了该病向商业柑橘园的蔓延。因此,被授予2013年佛州志愿者年度人物称号,接受州长和农业部长的接见,颁发证书;2015年至今,管理佛州农业部植物病理处的团队。该团队共有10名正式植物病理学家,5名长期合同实验员,每年财政及科研经费高达 100万美元。该团队负责全州植物病害的检查检疫,颁发农产品进出口检疫证书,负责植物真菌,细菌,病毒以及类病毒病的病原鉴定,协调与联邦农业部实验室和植物检查检疫局(PPQ )和佛州大学之间有关外来微生物病原菌的共同鉴定,检查,检疫,研究的项目。该团队能有效及时的利用传统和现代的鉴定方法确诊佛州现有的和外来的有害植物病原菌。

联系电话:18388067970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冯棣,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出站。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土壤盐渍化防控和盐渍土资源利用、咸水灌溉机理与技术、设施农业水土环境调控。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参与“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经费项目、现代农业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等科研项目,现主持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

联系电话:13810645015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周婷,博士。研究方向为植物源食品功能成分富集技术与机理。主讲《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园艺产品营销学》等课程。主持潍坊科技学院高端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已在《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联系电话:19811742728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李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节能轻量化设计、材料仿真设计与优化、复合材料设计、增材制造和智慧农业园艺装备等领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编著著作2部,主持和参与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研究课题28项。获得国家机械工程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3等奖1次。

联系电话:15053608056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王学伟,博士、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图像处理、信号检测等学科有深入研究,提出了图像预处理、目标检测、目标跟踪识别等多项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已为寿光市巨能特钢有限公司、山东墨龙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鸿亦有限公司、寿光市鼎森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了可用的机器视觉技术流水线产品质量检测解决方案。

联系电话:13605353378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任玉艳,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材料加工工艺及新材料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新型轻质高比强度、耐高温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铸造用新型、绿色环保造型材料原材料、工艺及优化设计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民办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科技局、寿光市科技局等纵向项目和横向课题以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5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

联系电话:18904042599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丁海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侧重于特种加工技术及表面质量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电火花加工过程中的材料去除机理和微纳米级表面粗糙度检测技术的研究。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防科工委基础研究项目1项、2项省科技厅项目、3项省教育厅项目。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学术成果三等奖2项,市学术成果二等奖2项;获年终教学三等奖1次。主持、参与省级教育科研项目3项。作为主编之一编著《实用冲压模具设计手册》一部,副主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5篇EI收录。

联系电话:13845458648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王瑞春,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仿生材料探索研究,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关系研究,轻合金成型工艺设计与制备,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与表征等。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创新团队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市科技厅等纵向和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著作1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参与和主持各级质量工程项目4项、教改项目6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励5项,指导学生获得各级科技竞赛奖励5项。

联系电话:18640593566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谭秀峰,博士。于《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航空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SCI,EI论文3篇,发表核心论文2篇。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专利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强度寿命及可靠性分析、大型工业系统风险概率分析与安全管理决策、计算机仿真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

联系电话:15053610406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刘颖帅,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后国家流动站与宁波市保税区博士后国家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现任潍坊科技学院电气自动化学院讲师。曾获多次学业奖学金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发动机节能减排方向。已在《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s》《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等重要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在用道路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评估和重要标准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编号:2016TFC0208005),《柴油机颗粒后处理装置沉积灰分的理化特性和形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476012),《轻型车氨排放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676017),《柴油机动态过程微粒排放的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0805053),《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863课题编号2012AA111706,《满足欧Ⅵ排放标准的柴油机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863课题编号2012AA111717。与安徽仁驰汽车电子电器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智能尿素品质传感器技术研究》,项目研发资金20万元,该项目投产时间预计在2020年6月,实现年产60万台销量,打破国外产品垄断,按照预计单台600元计算,可产生经济价值3.6亿元。

联系电话:15336369167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王冠琴,博士。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重点研究锂离子电池新型电极材料。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新型复合功能材料;锂离子电池新型关键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纳米材料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

联系方式:15840836573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闫洋洋,博士。主要从事机械结构动力学、振动与噪声控制、振动测试与诊断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参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高端压缩机组高效可靠及智能化基础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委托项目,基于无线仪表的脱氧机泵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国防973项目“XX液压管路系统阻尼减振”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研辽宁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项目:大轴重铁路货车滚动轴承;参研企业委托项目:气体轴承涡轮振动测试分析及系统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整体叶盘动力学特性及其硬涂层阻尼减振设计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薄壁构件硬涂层阻尼减振的多尺度模拟方法与主动设计、基于模型与数据驱动的航空液压管路系统振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齿轮组装式压缩机转子系统多点啮合时变特性及其耦合振动研究。发表论文5篇。

联系电话:18502439772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黄国富,博士,潍坊市化工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铁环境化学及污染控制技术、废水高级氧化处理技术。目前已在铁系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在污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过硫酸盐高级氧化去除微污染物机制及过程催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先后参与和主持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潍坊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等纵向和横向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8篇。受聘为山东新龙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为企业提供化工污水和固废治理方面的技术指导。

联系电话:13869661303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胡静,博士。2019年毕业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材料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池新型材料及制备工艺等。在J. Alloy. Compd.、Mater. Lett.、J.Electrochem. Soc.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发明专利2项,曾参与2项特种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

联系电话:13051583750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潘斌,博士研究生、职业药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业方向为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先后任职于多家药物研发企业,担任技术部门负责人。曾参与创办淄博茵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药物相关的新分子实体(New Molecular Entity)和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的研发。长期从事药物化学应用研究和有机化学基础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8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1项。目前已与国内多家药物研发企业开展合作,累计合同金额20余万余元。

联系电话:18615673679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潘荣凯,博士。目前主要从事高温合金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模拟、新型轻质储氢材料的结构预测和组分设计等方面工作。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高校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9篇,参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联系电话:15966632630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邢仁卫 ,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造纸化学品的研发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省中青年奖励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十几项,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多次被邀请在中国造纸化学品会议发表演讲。工作时间,自主研发了AKD中性胶、表面施胶剂、苯丙表面施胶剂、毛布清洗剂、阴离子垃圾捕捉剂等产品,均已投产,并且在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联系电话:15964324097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杨永启,博士。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方法学研究、淀粉或纤维素改性及高吸水树脂制备及应用研究。发表SCI一区文章5篇,申请发明专利十几项,授权发明专利3篇,在申专利7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潍坊科技学院引进人才项目1项。现独立研发的系列高吸水树脂系列产品,完成部分实验室合成,正在计划扩大种类和应用范围,目前在与企业洽谈合作中,尽快将其运用到中试生产中,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

联系电话:13052321008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刘海舰,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新型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境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从事环境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发展环境中有害物质的高灵敏分析检测、生化分析与传感的应用技术等建立了几种基于光学性质的快速可视化检测分析方法与技术。曾多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目前在ACS Appl.Mater.Interfaces,Biosens.Bioelectron.等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作为第二主持人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项目,参与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项目,潍坊科技发展计划等,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联系电话:13395369664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李峰,博士、副教授,先后在浙江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团队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基于天然产物的创新药物研发、药物及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开发。从事药物相关研发近15年,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其他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SCI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近30项,已授权11项,其中世界发明专利4项。目前担任Bio.Med.Chem.、Bio.Med.Chem.Lett.和Mol.Diver.等SCI杂志审稿人。在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的设计合成、筛选、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中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开发成功的降血脂药物以2000万元转让扬子江药业;多个项目获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及智库基金支持,其中抗肿瘤新药MBRI-001和抗结肠炎新药MBRI-003项目已完成成药性研究,进入系统临床前研究。先后完成手性药物羟基喜树碱、甲砜霉素和氟苯尼考的不对称合成工艺,仿制药阿利克仑、塞来昔布、利奈唑胺、索拉非尼和决奈达隆等多个高难度原料药的合成工艺,协助药企获得2个临床批件,累计合同额2000多万元。多年来一直助力我市企业转型升级,帮助我市某企业完成多个新产品工艺开发生产和老产品技术升级,并在去年一举迈入中型企业行列。

联系电话:13325024292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宋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工程检测与加固、设施农业温室结构与环境防灾减灾。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厅局级奖励近20余项。其中“基于体外预应力简支技术的混凝土结构整体加固抗震性能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明专利14项,著作2部,主编教材3本。

联系电话:15269622871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王腾,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结构动力分析、新型温室结构研发、新旧温室防灾减灾处理及软弱土地基处理研究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5篇;申请专利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主持“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类科研平台课题两项,主持并参与完成了“模块化主动采光蓄热日光温室”、“双轴双被四季智能型温室”及“装配式EPS模块全景蓄能式日光温室” 等温室建造,“移动式双振600*400*400型温室后墙粘土砌块制造生产设备”的研制工作。

联系电话:18906365733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张钦刚,博士、硕士生导师。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进行一年的学术访问研究。主讲土木工程专业《土力学》和《地基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及环境的多物理场耦合,地下工程结构安全性、温室多环境耦合分析及流固耦合作用。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于2015年赴美国旧金山参加全球AGU会议并作大会报告,拥有全球国际认证翻译证书NAATI、IELTS英语全项7分,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称号。

联系电话:15069633282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张玉明,博士,国家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及岩土体稳定性数值模拟。已在《Landslides》《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报》和《岩土力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篇。主要了参与国家“973”项目“重大工程灾变滑坡演化与控制的基础研究”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了潍坊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动水压力型滑坡灾变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研究”。参与完成了“模块化主动采光蓄热日光温室”“双轴双被四季智能型温室”及“装配式EPS模块全景蓄能式日光温室”等温室建造,“移动式双振600*400*400型温室后墙粘土砌块制造生产设备”的研制工作。撰写专利7项,其中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编写了《西部水电工程重大滑坡灾变演化及控制技术》专著。

联系电话:13006121160


校地共生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推介


刘岩,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光学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强光与物质的作用机理、设施园艺人工补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讲《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完成山东省高校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主持潍坊科技学院高端人才科研启动资金项目1项,参与山东省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发表SCI和EI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篇,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专利1项,为山东寿光慧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全光谱LED植物补光灯的设计和制作方案。

联系电话:135836673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