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本質》——跨國集團CEO退休後才放出來的認知分享


《商業的本質》——跨國集團CEO退休後才放出來的認知分享


關於作者

傑克·韋爾奇,1960年加入通用電氣公司,1981年至2001年擔任該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他在任期間,通用電氣的市值從130億美元增長到4800億美元。2010年,他創辦傑克·韋爾奇管理學院,這一在線MBA項目獲得了廣泛讚譽。


《商業的本質》——跨國集團CEO退休後才放出來的認知分享


關於本書

本書由傑克·韋爾奇及其妻子蘇茜·韋爾奇共同撰寫。傑克·韋爾奇用了10年時間,為世界各大公司CEO提供管理諮詢,此後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重新梳理了自己對企業管理方法論的思考。對於企業如何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下繼續保持增長、企業管理者如何將公司使命順利傳達給員工並使其達到目標、如何遵從商業規則並找到企業增長的突破口等問題,都結合大量案例進行了深入解釋。

核心內容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首先,在管理中只有領導力是不夠的,要發揮企業的協同力,必須將使命、行動和結果協同起來,才能讓公司從上到下發揮巨大的作用。其次,企業的本質是增長,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領導者集中資源,並且刷新自己的創新定義。最後,針對很多管理者非常頭痛的財務問題,你只需要關心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搞清楚企業的核心數據,就可以了。

前言

我們來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你大學畢業打算出國唸書,為了申請到好學校,你希望能在滿分120分的托福考試裡拿到110分,不過你的英語水平一般,只過了四級。為了提高成績,你會做什麼呢?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刷論壇看別人的考試經驗,再去電商買一堆參考書和 CD 。但所有材料都到齊以後,問題來了。110分這個目標對你來說實在太完美了,你太想實現這個目標,反而沒辦法真正開始學習。

心理學認為,當你的大腦極度渴望某種東西的時候,它將持續處於亢奮狀態,多巴胺會淹沒你大腦的獎賞迴路。這時候在多巴胺的作用下,你連注意力都沒辦法集中,更別說去達成目標了。這樣看來,追求完美不一定是件好事。

這本《商業的本質》,是韋爾奇和妻子游歷了全世界,給各大公司的 CEO 做管理諮詢以後,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案例總結出來的。他希望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重新探討企業和商業的本質是什麼。


第一部分 協同力

在這裡我想先說一個更常見的詞:價值觀。在這本書裡,韋爾奇不願意用這個詞去定義使命,因為價值觀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眾所周知阿里巴巴是一家非常強調價值觀,在商業上同樣相當成功的企業。我在網站上看到了六個詞: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化、誠信、激情、敬業。完全沒毛病,我也非常尊重他們的價值觀。但如果你今天第一天入職阿里巴巴,你看到這幾個詞,是不是覺得,嗯,你說得對,但好像跟我的日常工作關係不大。


《商業的本質》——跨國集團CEO退休後才放出來的認知分享


使命和價值觀不同,它代表了一家公司要去往的終點。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只要把一個小痛點鑽研得足夠深入,它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商業上成功的公司。典型的例子是 Uber 和滴滴,他們通過新的商業模式,把出行這件事給變容易了,現在這兩家公司的估值都很驚人。

使命是目標,是去往的方向,但你還得有交通工具讓員工知道怎麼過去。這個時候行動就發揮了它的作用。行動是怎麼理解這個目標,怎麼思考,什麼樣的做事方式是保證自己不用太繞彎路的。然後怎麼讓使命和行動都落實下去呢?得有結果。結果不僅僅是指 KPI 。相信很多人在工作中都聽過一句話:要對結果負責。這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的 KPI 負責。但在企業管理中,結果不是數據,數據只是表達結果的手段。為什麼一件工作,你的 KPI 是123,而不是456,你有認真仔細地考慮過嗎?

結果存在的意義是:管理者通過結果來定義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確的,是能夠抵達使命的。一個最極端的例子是解僱員工,如果管理者發現一個員工的所作所為明確違背了公司的使命,也不符合公司的行為模式,果斷解僱員工或許是更理想的選擇,不然雙方持續在一個不能互相認同的關係當中,都會非常痛苦。

韋爾奇在書中舉了一個納爾科公司的案例,他們是一家做水處理業務的公司。在2008年之前,這家公司的使命是:我們從事水處理業務,這個業務很好。沒了。你可能也聽出來了,這個使命不僅不讓人興奮,還因為有些逗趣而顯得不夠正經。一個叫方華德的新 CEO 上任以後,花了90天的時間去研究這家公司的業務,後來他看中了一個6年前就開發好的項目,這個項目能為客戶節水,使客戶免遭美國環保局的罰款。在這個背景下,方華德決定將公司的使命重新定義為:我們為客戶提供清潔的水,幫助客戶實現更大的利益,促進世界環境的持續發展。同時,他還給自己定了一個兩年目標,要賣出2萬套這個節水設備。更重要的是,他不光定下了使命,還在公司內部開發了一個終端,每天顯示自己的業務為全球節約了多少水。這就很讓人興奮了。後來納爾科的員工會跟每個人說,你知道我的工作是什麼嗎?我通過節水拯救世界。聽起來頗有點兒超級英雄的架勢。

在方華德確定了新的使命之後,也遭遇過公司內部的抵制,並且原因很說得過去:下屬們說,這項業務6年前就開發好了,當時就發現它不適合這家公司。後來方華德下了狠手,在職位最高的100名高管當中,有一半人被迫讓位,公司從內部和外部找來新候選人來填補這些空缺。當然,這個例子屬於極端情況,有時候並不是非得通過解僱去落實行動。想要達到結果,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和獎懲制度,其實就足夠了。那麼這家公司最後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呢?在方華德上任的兩年之內,納爾科不僅賣出了2萬套設備,營業收入和盈利也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率。

這個例子完美地說明了一個有協同力的公司所能爆發出來的能量。一個能夠激發員工積極性、讓他們覺得自己重要的使命;一系列能落實下去,讓他們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交通工具;通過制度告訴他們按照正確道路行進能得到的結果,三者缺一不可。


第二部分 增長

傑克·韋爾奇認為,管理者必須學會集中資源。一家公司無論規模多大,它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即使有1000萬美元預算,也不能滿足公司各個部門的擴張計劃。但一個要點是,不管你手上的資金是充裕還是不充裕,都不應該將它分散在不同的項目裡。很多管理者會給每個部門都分配一點兒錢和資源,然後部門負責人也心滿意足,至少是公平的嘛,誰也沒有得罪。事實上,這是一個常見但極其錯誤的分配方式。

舉個非常容易理解的例子,假如你有500萬的預算,要為公司的新產品制定廣告投放策略,你會怎麼做?一個方案是找5個重點城市,每個城市投入100萬,將核心區域完全覆蓋;另一個方案是把500萬全部投入到最重要的城市,把知名度砸出來。新手往往會選擇第一個方案,因為一個城市100萬的預算看起來也不少了,但其實第二個方案才更有效,因為現在用戶的注意力都非常有限,廣告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實現集中且高頻的覆蓋,要不斷地出現在人們眼前,讓他們產生印象和記憶,才能達到提高知名度的效果。

資源有限還會引發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使資源集中也無法滿足需求,這時候該怎麼辦?這個時候,管理者應當鼓勵員工通過創新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比如500萬的預算,除了投放地鐵公交廣告牌,是不是還有更好的營銷方式,比如創造一個營銷事件,去吸引人們對你的關注呢?但是,創新有一個前提,就是作為管理者,你必須刷新對創新的定義。對於一家公司來說,你並不需要像在馬車社會發明汽車這樣改變人類社會進程的創新,對你而言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員工都覺得自己有創新的能力。所以這時候要做什麼?打消大家對創新的恐懼,在公司裡創造氛圍,不要讓員工覺得這是一件很難的事,要讓他們認為創新是一件平常的、努力一下就能做到的事情。


《商業的本質》——跨國集團CEO退休後才放出來的認知分享


近年來,公眾的目光常常會被那些顛覆式創新的產品吸引。比如喬布斯在2007年1月9日第一次拿出 iPhone 的時候,毫不誇張地說,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從此開始。手機從一個通訊工具,變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在功能和情感上全面交流的工具。這就是我們最喜歡談論的顛覆式創新。


《商業的本質》——跨國集團CEO退休後才放出來的認知分享


在商業領域,最好將創新定義為漸進式改進。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並可以循序漸進、持續不斷去做的事情。如果一直提倡顛覆式創新的話,大多數人會認為創新太難了,雖然我挺聰明的,但還沒有喬布斯那麼聰明,所以創新跟我沒有關係。對於一家公司的管理者來說,員工的這種想法是非常消極的。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員工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手上的工作,不會主動承擔更多的任務和挑戰。

在企業中,漸進式創新隨處可見。比如:

一張工資表,可能別人花8天時間才能完成,但一個新來的 HR 找到了新的工作方法,只花了6天就把表做好了。

在一項新技術的幫助下,每天一個銷售員可以拜訪4名客戶,而不是原來的3名,這些都屬於漸進式創新。

特別重要的是,公司的領導者一定要對這樣的進步做出明確的鼓勵。不管是發獎金,還是請大家吃個蛋糕,或者送兩張演出門票,要讓周圍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原來這樣的創新也是可以被嘉獎的,這樣一來,就會漸漸形成一個良好的創新氛圍。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集中使用你的子彈,並且在公司鼓勵漸進式創新,讓資源實現最大化利用,才是能夠讓企業快速發展的增長要素。


第三部分 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

一個原則——不要只看具體的數據,要看差異。

比如,如果你開著一家以賣牙刷為主要業務的公司,經營活動就是你賣出去牙刷的收入;另一個是投資活動現金流,如果你這家牙刷公司生意不錯,有些閒錢,然後去投資了兩家牙膏公司,那你買賣這兩家公司的股票所得的收益和損失,也會在這張表裡;還有一個是融資活動現金流,如果你的牙刷生意做得很好,這會兒有新的基金想要入股,銀行也想給你貸款,那麼它們給你帶去的現金和到期你需要歸還的現金,也屬於現金流的範疇。

資產負債表是什麼呢?它總結了一個公司的資產、債務和它股東手裡的股權情況。還拿你的牙刷公司舉例,你的資產可能會包含你的現金、應收的賬款、廠房、原材料、公司大樓和各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也要算在裡面,比如你是一家全國知名的品牌,那麼這個品牌、商標也會被算在裡面。


《商業的本質》——跨國集團CEO退休後才放出來的認知分享


負債是什麼呢?你可能為了擴大生產線,找銀行借了一筆錢,你要還錢和利息,這就是所謂的負債;最後是股權,就是你有5個投資者,他們都是誰,在你的公司裡投了多少錢,分別佔多少股。

瞭解了這兩個概念之後,我們再來看最重要的原則:看差異。數據不僅是用來做計算的,更是用來做比較的。差異可以是財報上的實質性變化,比如現金流的變化,或者負債的變化;也可以是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的差別,比如你這個季度之初打算花200萬的營銷費用,最後只花出去50萬,這個差異和它背後的原因,就是你需要關心的。當然還有一點,除了財報,你要搞清楚自己的企業需要關注的核心數據是什麼。比如牙刷公司的核心數據應該是銷售額,而對於很多初創的互聯網公司來說,他們關心的核心數據可能跟財報暫時沒有關係,而是每日的活躍用戶數量。

對於一家像牙刷公司這樣有營收的企業來說,作者認為,銷售額和淨收入是你最需要關心的指標。當然,還有一些核心數據,比如你未來六個月的訂單數量,你手下各個部門的職位數量,找到這些數據變化背後的原因,都能讓你搞清楚現在企業的運營情況到底好不好。從更長的時間段去看,假設你的牙刷公司已經成功上市了,那麼投資回報率和市場份額就會是要關注的重點,前者會讓你的投資人開心,後者反映的是你用戶的滿意程度。所以,不懂財務並沒有關係,瞭解了上述關於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的基本知識,搞清楚公司的核心數據是什麼,並且通過差異去分析、假設和挖掘事情的真相,你就可以搞清楚這家企業的經營狀況到底好不好;作為管理者,你到底需要改進哪些地方。

總結

決定企業管理成敗的三大要素:協同力、增長,以及財務和數據。

首先是協同力。協同力在管理學中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在實踐中,作者發現很多企業並不知道應該怎樣達成協同力。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大部分公司從上到下的每個人都被完不成的工作給淹沒了,只顧埋頭去解決自己手上的問題。而且,很多人並不明白協同力到底是協同什麼。作者明確指出,協同力是將使命、行動和結果統一起來。

其次是增長要素。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增長都是首要任務。能夠實現增長的手段非常多,作者認為管理者需要聚焦而不是分散資源,只有把創新的定義從顛覆式改為漸進式,才可以實現企業的增長。

最後是財務和數據,你需要記住的兩個概念和一個原則。概念方面,對於一個並非財務專業出身的管理者來說,你只需要搞懂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一個原則是指,比看懂報表更重要的,是理解公司業務運轉的核心數據,並且關心它的變化與差異。數據不是用來算的,而是要去看它的變化,通過變化找到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