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刺绣历史的国家,从传说中的4600多年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蚕丝制品说起,开始有了丝绸织品,再到后来刺绣工艺的出现,经过几千的传播发展,中国的刺绣文化绵延不绝,刺绣工艺日益精湛。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四大名绣代表题材,依次为: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刺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各地的文化习俗、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形成了种类繁多、工艺各异的刺绣流派。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四大名绣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包括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此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闽绣、杭绣等名绣。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刺绣的名字实际上就透露出它们的地域特征,是一种地域文化象征,并成为地方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此外,还有按照刺绣特点和用材来分类,如雕绣、贴布绣、钉线绣、十字绣、戳纱绣等。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然而,有这样一种刺绣,既不是以地域命名,也不是根据刺绣特点、材质来区分,它出身很高贵,是当时上层社会的奢侈私品,可见此绣非同一般。它是唯一以家族姓氏冠名的刺绣,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刺绣史上绕不开的一道名绣。拨云见日再现辉煌,终究扬美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深究的刺绣——顾绣。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顾绣


1.松江府顾氏善刺绣,顾绣声名大噪的浮世录


400多年前,在昔日的松江府(今上海、江苏部分区域)一官府之家出现了一种极具艺术特色和风格的刺绣,它与以往的刺绣大有不同,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竟成为当地的一种新时尚,民间妇女争相学习、仿制。由此,我们就来说说这种刺绣背后的人和事。

话说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身为朝廷命官,掌管朝中宝玺、印章、符牌的尚宝司丞顾名世在松江府修建了自己的园林,取名“露香园”。据说这一名字的由来与当时修建园林时无意挖到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手篆“露香池”的石头有关,故此命名。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赵孟頫书法《心经》


顾名世是个士大夫,还是个名人雅士,受之影响,家中众多女眷亦具有一定的修养。相传当时宫中已经出现一种不同与以往绣法的刺绣,凭借他多年行走皇宫的经验,以他对新鲜事物的敏锐嗅觉,他将这种绣法与绣品带回了府上,供家中女眷模仿、推究,逐渐影响扩大,以致最后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顾绣”。

这说明在明朝的中后期,受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江南、松江地区一带,“机户出租,机工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女性的自由程度有所提高,这为她们能够进行艺术创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从后世已有的资料来看,顾绣从发展、传承到登峰造极,与顾家的三个女人有关。第一位是缪氏,据说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这被认为是自顾名世从宫中带来刺绣绣法后,第一个将它发扬光大的女子。关于她的描述,清康熙年间(1661-1722)一位名叫姜绍书的文人在《无声史书》中的记载最有价值,书中这么写道:“顾姬,上海顾汇海之妾,刺绣极巧。所绣人物、花卉,气韵生动,字亦有法。得其手制,无不珍袭之。此顾绣之始也。”这里的顾姬即是缪氏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缪氏的刺绣技巧非常巧妙,刺绣的人物、花卉等也非常有神韵生动,刺的字也很有章法,人们得到她的刺绣制品之后,无一不争相模仿承袭,顾绣由此开端。可以说这是对顾绣起源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也说明当时缪氏的技法一流,已经能够自成一体了。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松鼠葡萄图》


顾绣的登峰造极是起于一个叫韩希孟的女人,是顾名世次孙媳,史料上称其精通六法,工书善画,有“女中神针”之美誉。她的丈夫顾受潜是松江画派宗师董其昌的弟子,这样一来在耳濡目染的绘画影响下,她竟创造性地融合刺绣与松江画派的绘画。

这一时期的顾绣不是以“缝、连、补、缀”度日而做针线活,而是与琴棋书画相同,女红成为上层妇女寄托情感、陶冶性情的一种修养。据说她潜心研究20年,终得一种新的刺绣“画绣”,有《宋元名迹方册》刺绣遗世。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韩希孟顾绣花鸟册》


从缪氏开创顾绣之先河,到韩希孟发扬光大至登峰造极地步,细数也不过四五十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将顾绣独具一格、自成一体,这与历史上其他刺绣的发展历程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一方面与顾氏家族的文化熏陶、女眷的天资勤奋等密不可分,是整个家族潜心研究、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新的绣法在当时是极其受欢迎的,刺激了人们对这种绣法的深入研究与创新。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宋元名迹方册》之洗马图


据史料记载,顾绣技艺受到松江府董其昌等一大批文人学士的重视和支持,我们知道董其昌是明代中晚期著名松江画派的领军人物,他振臂一呼,必然是云集响应。

他对“画绣”十分推崇,曾大赞到:“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望之似书画,当行家迫察之,乃知为女红者,人巧极天功,奇矣!”这就好比是当下的学术泰斗亲自推荐和给予崇高评价,可见顾绣在当时好不风光,声名大噪!

顾绣发展至顾家第三位代表人物顾兰玉(顾名世曾孙女)时,顾家已家道渐衰,但是顾绣却日益精湛,传播广泛。清嘉庆《松江府志》记载道:“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顾绣。顾绣针法外传,顾绣之名震溢天下。”在这一时期,顾绣已经是从顾家大院走向民间了,能够“设幔收徒”,这本身就说明顾绣在当时是受追捧的,更是直接反映出顾绣技法的日臻如火纯青。从此在江南一带,一传十十传百,顾绣俨然发展成为一个行业了。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花卉翎毛走兽册·牡丹》


由此,我们不难得知,在明朝中叶以后,江南作为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而松江府又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生产者,加上当时的文化环境、社会风气,这些都是顾绣发展的肥沃土壤。江南女子常在闺阁中精于女红,民间绣女人才辈出,顾绣便应运而生、繁荣热烈。从前期家族式发展到后期的开班教徒,不管是顾氏家族出于何种缘由,这都表明顾绣的发展是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这样的技艺才会有生命力,才能经久不绝。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2. 顾绣巧夺天工之美,绣中有画,画中含绣


前面讲述了顾绣的起源与发展,为我们清晰地呈现了这段历史脉络。现在有必要对顾绣做个总结归纳:所谓的顾绣,是源于松江府顾氏之家而得名,因出自顾氏的园林“露香园”,故又叫“露香园顾绣”,它发端于明嘉靖年间,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发展于天启、崇祯年间,历经400余年,流传至今。近代以后,上海“顾绣”就作为刺绣、丝绣的名称使用。

顾绣内涵丰富,有巧夺天工之美,绣中有画,画中含绣,数百年来广为传播,人们称赞顾绣为“如画之境”、“如天之工”、“如染之色”,下面我们一起领略顾绣的独到艺术之美。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枇杷山鸟图》


(1)第一重称赞:如画之境

我们知道每一种文化能够经久流传,必定有其独到之处,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数百年来,顾绣能够广泛传播,甚至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其他刺绣,这归功于它的最本质特征:绣画结合,相得益彰。如果要说到如何区分顾绣与其他刺绣,这就是它最显著的特点。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在顾绣之前,人们对于刺绣并没有联想到与绘画结合,顶多是照着画在绣布上描摹一番。然而在顾绣所处的时代,明朝中后期,正值我国山水画派林立时期,如“浙派”、“吴门派”、“华亭派”等,据《明画录》记载当时有山水画家四百多人。如我们熟知的文徵明、唐寅等人属于吴门派画家,董其昌是华亭派画家。这些山水画无疑成为了刺绣最好的蓝本,加上顾氏女眷的修养较高,有一定绘画功底,因而一拍即合。这一点上顾绣也与其他刺绣不同,它对刺绣者有硬性要求,需要刺绣者具有良好的画功。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这样绣画结合的气韵在于,当线色不足,或遇针线难及之处,而又是画意不可或缺的色彩时,用笔点一下代替绣针刺绣,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以针代笔,以笔佐针,即以绣为主,以画为辅,绣画结合的原则,从而满足顾绣的创作需求。难怪董其昌见绣品之后大呼:“技至此乎?”


(2)第二重称赞:如天之工


“如天之工”即有巧夺天工之美,毋庸置疑这是对顾绣超绝技艺的最好表述,表现为针法的多变、针线的细腻、用料的特殊和字顺笔势。具体来说就是顾绣的针法灵活多变,与以往刺绣的针法区别很大,这是因为顾绣是通过针线来描摹山水画的。我们知道山水画在颜料、笔墨上的用法非常讲究,或粗或细、或勾或转,显然想要用针线来表现这些特点,势必要在针法上灵活应用。这里举一例,可以清楚地明白。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比如要表现画上不同的笔墨线条,线条有粗细之分,需要的针法有滚针、接针、斜缠针等;画有色彩明暗之分,以及还有层叠关系,这时就需要用到抢针、掺针、肉入针等;还有对纹理、肌理上的运针,需要用细密的丝线来展现画稿的内容,但最终又要保证整个画面平滑如纸。

对于刺绣,我们有这样的常识,如果针线过于细密,必然有一种堆砌感,摸上去有浮凸的手感,这样一来就破坏了整个画绣的平滑性,观赏性也大打折扣。顾绣用针巧妙之处恰恰在于“擘丝细过于发,而针如豪”,完美地解决了用针的“细密”与画面的“平滑”之间的矛盾。难怪清代人李延罡的《南吴旧画录》中盛赞顾绣:“穷态极妍,擘丝了无痕迹”。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3)第三重称赞:如染之色

顾绣是基于当时的人物、山水画为绣稿进行创作的,这样的绣稿来源质量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此时顾绣的艺术风格,给人以雅致而恬静的审美体验。顾绣在绣线的选择上也不同与以往的,它用到了中间色线。总的来说,在用色显色方面,顾绣运用了中间色和补色,还善于借色,色彩多淡雅细腻,这样的好处是使色彩柔和,层层晕染,避免了明亮度很高的艳俗色彩,保证了画面非常的淡雅,也实现了画面虚实结合,整体观赏上赏心悦目、清净淡雅。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渲染,画与绣浑然一体,竟难以区分哪是画、哪是绣。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扁豆蜻蜓图》


正是由于顾绣的上述三重盛赞,顾绣不负所托,为后世留下了《洗马图》、《女后图》、《枯木竹石》、《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等不朽佳作。


3. 四大名绣“未顾得上”顾绣,是何缘故?


我们知道中国四大名绣中并未包含顾绣,这确实有些诧异,按理说顾绣如此的独具特色,自成一派,理应纳入四大名绣。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四大名绣“未顾得上”顾绣,下面简要分析几点原因。

(1)顾绣起源较晚,“辈分不够”

比一比谁的历史更悠久,排一排谁的辈分高。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的论资排辈,实际上也是在讲渊源,在追根溯源。从顾绣发展的历史来看,时间并不是很长,只有四百多年,而看看四大名绣它们的起源有多长,说出来大吃一惊,他们都是千年级的大佬、老资格了。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顾绣


如苏绣,史书上有确切记载的是在三国时期,这距今有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何况还有在这之前未记载的但已出土的早期文物,所以苏绣至少有两千年历史。再如湘绣,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实物为证的是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珍贵绣品,在当时刺绣工艺已经非常精湛,让世人叹为观止。还有粤绣起源于唐代,蜀绣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距今3000年左右,蜀绣的历史最为悠久。因此,第一轮比较下来,顾绣逊色不少。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苏绣


(2)四大名绣“论剑封侯”时,顾绣还排不上号

四大名绣这一叫法是来自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我们前面对顾绣的发展追溯来看,这一时期的顾绣已有走下坡之势。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顾绣在艺术上出现衰微之势,从早期的描摹刺绣宋元明时的古画名迹转为绣一般的佩饰、衣裙,从装饰品到日常用品。

加上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以来沿海通商等,丝绸织品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受喜爱。这在客观上要求绣品实现商业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顾绣也为迎合市场需求,已鲜有书画题材,转而“欢乐”“祝福”等民俗题材。对比此时的四大名绣,均已发展非常成熟,刺绣题材相对稳定,刺绣品种类繁多,艺术效果优良,影响广泛,四大名绣的称号无疑是实至名归。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粤绣


(3)四大名绣是传统刺绣,顾绣是刺绣中的“小网红”

前面分析到的两点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讲究的是客观上的历史渊源和影响力,在主观上也许还有一种原因。四大名绣是传统意义上的刺绣,而刺绣原本指的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织物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线把人的设计创造添加在现成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湘绣


实际上后世其他刺绣的发展无不受四大名绣的影响,只不过是各自结合了地域文化特色而已。然而,顾绣却是另辟蹊径,开创了在画上刺绣、在绣上绘画,画绣结合的先河,一时名声大噪,开班收徒,学习者络绎不绝,曾有“天下之绣,无不姓顾”之说。按照现在的说法,顾绣在当时众多刺绣里面就是个十足的“小网红”,以当时人们的正统观念来评判,不太可能将顾绣与苏绣、湘绣等相提并论,因而顾绣可能连“四大名绣提名奖”都没有。


顾绣∣虽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外,但也曾“海内珍袭,百里仿效”!

蜀绣


总结与感悟


虽然顾绣没有位列“四大名绣”,但是并不表示顾绣不具内涵与特色,如果要讲中国刺绣史,顾绣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顾绣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顾绣也已越来越多的被世人所熟知,但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和其他刺绣一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共性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在2006年顾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顾绣及其传承者的巨大肯定和殷切地鼓舞。

如今,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顾绣在渐行渐远行之后,又绰约多姿地向我们走来,它是地域文化特色的典范,是古老刺绣画绣结合技艺的开创之举,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在新时代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我们所希冀看到的“海内珍袭,百里仿效”的景象也必将会再现!


(注:为叙述方便,所选图片源于网络,表示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