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原舞者到牧区名律师

“法治青海是推进青海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其中法律服务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一名藏族法律工作者,我要为牧区群众贡献自己的力量。”詹洛在律师生涯中始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突出执业诚信,把在牧区普及法律知识、播撒法治种子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牧民群众的好律师”。

詹洛

男,藏族,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人,1964年生,中共党员,汉藏双语专职律师。1980年至1986年在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工作。1986年到1990年在青海省委党校学习。1992年至2012年在青海金戈律师事务所任专职律师。2013年至2015年在果洛州依法治州办公室工作。2015年至今在青海金戈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工作。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2006年和2009年被评为青海省优秀律师,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律师。

舍弃舞蹈 选择律师职业

詹洛是青海金戈律师事务所的一名汉藏双语专职律师,他对养育他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土生土长的藏族汉子身上透着一丝儒雅气,像一个学者。热情寒暄后,詹洛向记者讲起了他的执业生涯,语气里透露出满满的自豪。

1980年参加工作的他,起初在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工作,是一名舞蹈演员。一次机会,他到省委党校学习,一学就是4年。回到果洛后,他不甘荒废4年学习成果便离开了歌舞团,参加了律师培训。詹洛告诉记者,那时的他就是背水一战。不是法律专业的他,靠着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终于通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一名律师后,詹洛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对工作非常敬业,经常受到大家的鼓励和赞赏。

“你成了律师,不得了。”他说每次听到这句话深感骄傲和自豪,这些鼓励的话加上大家对他的肯定,还有自己对律师职业的热爱,使他在律师的岗位上坚持至今。

用实力 赢得牧民群众认可

和牧民群众打交道,詹洛感受颇深。上世纪90年代,藏区的法治宣传滞后,百姓法律意识也比较薄弱,许多问题都不能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法律代言人”的律师也不被群众认可。詹洛回忆,有一次为一名藏族被告人辩护,由于这名群众对律师职业的不熟悉,从而有抵触心理,态度十分消极,只问“你究竟能为我做些什么?”在詹洛的耐心讲解后,被告人勉强同意了。庭审结束后,知晓了律师在法庭上的作用后,这名被告人激动地说:“律师本事大,律师为我们好啊。”尽自己所能让藏区的群众懂得通过法律途径和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詹洛的理想。

针对我省少数民族群众多、分布广、自然环境恶劣、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请律师打官司的意识不强等现状,詹洛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多次深入藏区腹地,走进群众,向他们普及法律知识,践行他的法律理想。通过以案说法,扩大法律知晓面,增强了当地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

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詹洛对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还在歌舞团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单位组织下乡演出,詹洛在果洛州玛多县认识了索南昂毛。索南昂毛是一名孤儿,从小就和哥哥相依为命。在她上大学的时候,不幸再一次降临,哥哥在一次车祸中去世。哥哥的不幸离世,使她悲痛不已,也失去了经济来源。詹洛深深地同情索南昂毛的遭遇,当即表示愿意资助她。在詹洛的帮助下,索南昂毛顺利完成学业。

2009年,在“爱心点燃希望,行动播种阳光”帮助贫困大学生圆梦公益活动的倡议下,詹洛还资助了另一名果洛州久治县的贫困大学生,帮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

詹洛时常对同事说:“乐于助人是一种幸福,付出是一种回报,关爱身边人是一种责任。”工作之余,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关注贫困群众,投身到公益事业中,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配合当地政府,在扶贫联点工作中,主动为久治县的孤寡老人们送去日常生活用品。

提升自身法律素养 不停歇

青海省目前汉藏双语专职律师稀缺。詹洛告诉记者,双语并不只是懂得翻译就行,法律非常严谨且专业性很高。在庭审中,对于一些专业名词,若翻译不到位,很可能导致出错。语言差异化的存在,对汉藏双语法律服务有更高的要求。日常用语、书面语,有时候还需要将一些法律专有名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既要体现语言翻译能力,同时需要丰富的办案经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律师也是一样,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逐步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

近年来,财产损害案、合同纠纷案、非法采矿案件等数量逐年上升,詹洛始终守护着群众的合法利益。詹洛说,律师一定要培养自我奉献精神,用所学的知识服务大众,更要具备独立办案的素质能力。汉藏双语律师要具备专业的双语服务能力,这样的律师一定能成为我省律师团队的中坚力量,也能为青海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