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巧舌退秦師|別天真了,鄭國差點因此而亡

今天的主角是秦、晉、鄭這三個諸侯國。晉國是春秋四強之一,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的時候,路過鄭國。鄭文公對他非常不屑,重耳因此記恨。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重耳繼位之後率軍攻打鄭國。這就是燭之武退秦師的背景。

鄭國心高氣傲,天下諸侯,莫非鄭黨

鄭國建國最晚,跟周王室關係最鐵。鄭國早期君主在周王室擔任重要職務,春秋前期有“天下諸侯,莫非鄭黨”的說法,因此鄭人非常驕傲。韓國與鄭國接壤,韓國人非常瞧不起鄭人,他寫文章諷刺鄭人,還引申為成語:鄭人買履。

鄭文公在位時期,鄭國已經衰落了比不上晉,偏偏這時候鄭國又惹麻煩了。

燭之武巧舌退秦師|別天真了,鄭國差點因此而亡

晉文公重耳

晉獻公去世後,晉公子為爭奪國君大打出手,晉國大亂,重耳流亡國外。

路過鄭國,鄭國不把他當回事,“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重耳很氣憤,鄭國與晉國都是姬姓諸侯國本是同宗,其他國家不把我當回事就算了,鄭國不念及同宗之情,重耳因此記恨。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重耳繼位之後,發兵圍鄭。

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解兵圍之困

秦穆公三十年,秦國幫助晉國發兵圍鄭,

這也就是高中課文《燭之武退秦師》中記載的事情。

好在鄭文公還不算太糊塗,派燭之武遊說秦穆公。

燭之武的確能言善辯。他說的很巧妙,不是站在鄭國的立場而是秦國的立場,“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燭之武巧舌退秦師|別天真了,鄭國差點因此而亡

秦穆公及其智囊

鄭國已經要滅亡了,但是對秦國來說有什麼益處呢?

這番話成功引起了秦穆公的興趣。秦穆公想聽聽他有什麼高見。

燭之武接著拋出了一個命題:鄰國強就是彼國弱。“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這就跟咱們現在的網紅一樣,動不動就炒概念,似是而非,一時間分不清楚對錯。

秦穆公同樣嚇一跳,被這個命題給嚇得不行,剛打敗晉國俘虜了晉懷公,晉國強大興兵伐秦怎麼辦?秦穆公陷入深思。

燭之武巧舌退秦師|別天真了,鄭國差點因此而亡

秦晉鄭地理位置

燭之武知道對方已經上鉤,於是又拋出了重磅炸彈:離間。“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這可不得了,剛送晉文公回國繼位,晉國就加強了西邊國境,晉國貪得無厭能不入侵秦國嗎?秦穆公萌生退意。

先禮後兵,先給一耳光再送一棗。

燭之武進一步堅定秦穆公退兵的信念:“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如果放過鄭國,鄭國一定感恩秦國。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物資。

結果,秦伯說,與鄭人盟。秦國就這樣退兵了,之後晉國也退兵了。

燭之武成功退敵兵,但是又為鄭國帶來新的禍害。鄭國之危第二季,弦高救國

秦穆公聽著燭之武講,不住的點頭,”是是是,你說的不錯,愛卿有理。“

銷售學上有這樣的法則“七yes法則”,人們在說七個是後會不由自主接受對方的觀點。傳銷案例中一個塑料盆賣七千塊,就是這個原因。

秦穆公可不止說了七個是,於是乎被燭之武忽悠的暈頭轉向。但是秦穆公畢竟不是常人,是有秦國以來最傑出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能這麼輕易上燭之武的當。

轉念一想,不對呀,你是鄭國大夫能處心積慮的為秦國謀利嗎?非我臣子,其心必異。因此秦穆公想了一個辦法,“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讓這三個人跟著回鄭國。秦國滅鄭之心不死,一旦有風吹草動,他們可以做內應。

燭之武巧舌退秦師|別天真了,鄭國差點因此而亡

這就是鄭國面臨的新困境。可是鄭國君臣都沉浸在敵人退卻的喜悅中,沒有一個人有這樣的遠見。鄭國的災難又來了。

兩年後晉文公去世,杞子得到了鄭國國君的信任,於是秦穆公又興起了伐鄭的心思。

杞子發給秦國的密函:“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我掌握著北門的鑰匙,你們悄悄的出兵前來,到時候我大開城門,鄭國輕輕鬆鬆就能得到。

鄭國人不知道,他們已面臨生死劫難,一個外臣就這樣把他們出賣了。

但是好巧不巧秦軍潛師正好偶遇大商人弦高。

燭之武巧舌退秦師|別天真了,鄭國差點因此而亡

弦高趕牛,去周做買賣。正好遇到秦軍氣勢洶洶的向鄭國趕來,

傻子能看出來秦國這是要攻打鄭國。弦高急中生智假裝奉命獻牛,

暗中派人返回鄭國報信:”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告於鄭。“計劃敗露,杞子等人慌忙逃竄。

秦穆公知道鄭國已經有準備,再攻打鄭國就要費點力氣了,

但是勞師而遠不能空手而歸啊,鄭國不能打就打滑國,秦師滅滑而還。

至此鄭國之困才解除。

燭之武退秦師不過是剛去舊疾又添新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